学术投稿

基因芯片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赵辉

关键词:基因芯片技术, 感染性疾病, 应用
摘要:基因芯片技术是现代生物研究技术中较为先进的技术之一,以极高的密度将特定的寡核苷酸片段或基因片段排列在片基上,与荧光标记的样本按碱基配对的原理同步杂交,可对基因的序列或功能进行研究.基因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微型化和较好的可对比性特点,在感染性疾病的检测、诊断、耐药性、致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不断发展,前景广阔.该文就基因芯片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胸腔镜辅助下环抱式接骨器治疗多发肋骨骨折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下环抱式接骨器在多发肋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2011年7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胸腔镜辅助下接骨器手术治疗的36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均在胸腔镜辅助下行肋骨骨折处切开复位环抱式接骨器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常规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及伤口负压引流球.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胸廓外观正常,连枷胸消失,无一例出现反常呼吸,术后第1日复查X线胸片显示肺复张良好,骨折处对位对线满意,呼吸运动正常,疼痛消失快,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9d,随访36例,随访率为100%,随访时间1~16(11.6±1.3)个月,患者均无排斥反应.结论 胸腔镜辅助环抱式接骨器内固定手术治疗多发肋骨骨折获得满意的效果,胸廓塌陷得以矫正,改善呼吸功能,有效弥补了传统开胸创伤大的不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郭文炜;李永强;徐驰;杨鲸蓉;曾志勇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临床急症,其危害较大,尤其心脏和脑易遭受损害.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容易造成生命危险,还会出现严重并发症.而快速、准确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血碳氧血红蛋白、心肌酶、肌钙蛋白和C反应蛋白、血常规、N末端前脑钠肽、乳酸、胃泌素、醛固酮、血浆D-二聚体、脑电图、头CT或头颅磁共振成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帮助判断病情、指导治疗、了解预后.

    作者:李宝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儿童足舟骨缺血性坏死的概述

    儿童足舟骨缺血性坏死较少见,常见于3~5岁儿童,患儿多因中足区疼痛、触痛和肿胀来诊,偶伴跛行,病程平均持续18个月,X线片表现为足舟骨变扁及密度增高.该病病因不明,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由于足舟骨骨化延迟,继而发生异常骨化,加之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足舟骨负重逐渐增加等机械因素,造成了舟骨的缺血性坏死.该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积极保守治疗,可缩短病程,并可恢复至完全正常.

    作者:易新成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治疗现状

    黏膜下子宫肌瘤由于其位置贴近子宫内膜,其临床症状常常显著,临床治疗也相对棘手.目前有多种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子宫切除或肌瘤剔除以及介入栓塞及消融治疗等.该文拟在治疗的可重复性、安全性、疗效及复发率等各方面综述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治疗现状.

    作者:熊春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技术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

    成熟体细胞能被重编程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这种干细胞具有分化全能性、体外易扩增、易于基因干扰或过表达等特性.随着诱导多潜能干细胞项技术在技术路线上的不断改进,以及其在细胞来源和分化方面的突破,该技术在再生医学、药物研发评价、组织工程等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冯睡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戊酸雌二醇、米非司酮配伍宫术宁胶棒用于生殖器萎缩妇女取环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戊酸雌二醇、米非司酮配伍宫术宁胶棒用于生殖器萎缩妇女取环前的宫颈准备效果.方法 将2010年6月至2012年10月宝鸡市人民医院妇科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生殖器萎缩妇女根据用药不同分为两组,每组80例.A组:术前口服戊酸雌二醇片3 mg/d,连用7d;B组:术前连续口服米非司酮片3d,50 mg/d,取环时两组常规配伍宫术宁胶棒.对比A、B两组取环时的宫颈扩张难易度、术中疼痛反应、取环时间、取环成功率、取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取环后阴道流血时间.结果 A组阴道分泌物多、疼痛评分低、扩张宫颈容易,A组取环成功率为93.8%(75/80),B组为92.5%(74/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取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为(3.67±0.59) mm和(3.66±0.56) mm,B组取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为(3.44±0.80) mm和(3.45±0.76) mm;A、B两组取环后阴道流血时间分别为(3.46±0.84)d和(3.45±0.82)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戊酸雌二醇、米非司酮两种药物用于生殖器萎缩妇女取环前的宫颈准备效果均切实、可靠.术前配伍宫术宁胶棒扩宫更安全.

    作者:张亚红;黄志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眶尖区神经损伤的治疗进展

    眶尖区神经是视功能的主要支配神经,其损伤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视神经与动眼神经因组织学特点不同,损伤与再生机制各异.近年来的研究已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眶尖区神经损伤治疗是医学领域的历史性难题,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治疗方法有神经减压术、神经重建术、细胞移植术、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作者:刘仲海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端粒酶和PTEN在大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基因的调控,端粒酶和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是一种反转录酶,它的激活能解决染色体复制缩短的问题,它的过度表达能使细胞永生化并直接导致肿瘤的形成.PTEN基因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具有双特异性磷酸酶的抑癌基因,参与细胞生长调控、肿瘤细胞浸润、血管发生及肿瘤转移的调节.PTE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与大肠癌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呈正相关,所以对端粒酶和PTEN的一些相关性研究为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的阐述奠定了基础.

    作者:段晓燕;陈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胰腺癌的化学治疗及生物靶向治疗相关研究进展

    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化学治疗(化疗)是其综合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以吉西他滨为基础联合其他药物化疗基本上未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在靶向治疗中,只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表现出活性.对于一般情况好的患者,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化疗方案显著优于吉西他滨.以吉西他滨、氟尿嘧啶、顺铂为基础的多药综合化疗对于胰腺癌也显示出一定的活性.在一线治疗失败后,一般情况好的患者接受二线治疗可以提高生存获益.

    作者:陈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不同干粉剂吸入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及其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与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国长城铝业公司职工总医院收治的1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纳入研究,分为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组(A组)和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组(B组),检测治疗后两组患者炎性因子的水平及呼吸功能指标,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IL)-5、IL-17、IL-33的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A组患者IL-5、IL-17、IL-33的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大呼气流速(PEF)、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IL-5、IL-17、IL-33的水平与PEF、FEV 1/FVC呈负相关.结论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较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更好,能有效地控制呼吸道局部的炎性反应、改善呼吸功能.

    作者:耿慧琴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常引起心脏和血管系统的损害,因此应该进行积极的治疗.目前,临床应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主要有五大类,如钙离子拮抗剂和利尿剂等.治疗要遵循降压药物应用的四大原则,根据患者的发病机制和合并症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将血压降到患者能够耐受的合理范围,以大限度减少高血压对靶器官的危害.

    作者:郑君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Snapin在神经细胞中的功能及其在神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Snapin蛋白是可溶性NSF附着蛋白受体复合物的调控因子,在囊泡融合及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在神经和非神经细胞中大量表达的蛋白,Snapin蛋白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在神经细胞中Snapin与很多蛋白相互作用,在神经元生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及神经退化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程国强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进展

    脊髓型颈椎病(CSM)现已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之一,一经诊断常需手术治疗.前路手术可直接减压并可较好地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尤其近年来前路非融合技术及微创技术迅速发展,更显示出其优越性.因单节段、连续两节段、多节段、非连续节段CSM减压及稳定性重建方式不同,针对其治疗的佳术式也不尽相同.

    作者:张伟锋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进展

    室性心律失常可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心脏性猝死等恶性事件,已是医学界公认的事实,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快速的病情进展、较高的病死率至今困扰临床医师.近年来,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射频消融术的应用已为许多患者带去福音,然而受技术水平、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这些治疗手段在许多基层医院都无法实施.寻找一种操作简单、费用低、风险小、能够广泛开展的方法依然是医学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作者:付珊;张翠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BiPAP呼吸机治疗AECOPD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BiPA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吸氧治疗组和呼吸机组,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吸氧治疗组60例给予1 ~2 L/min低流量吸氧;呼吸机组60例给予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插管率及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血0气分析中的pH值、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值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呼吸机组的有效率达91.67%,显著高于吸氧治疗组的76.67%(P<0.05);而气管插管率及病死率低于吸氧治疗组(8.33% vs 26.67%)、(1.67% vs 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BiPAP呼吸机治疗时,血气分析改善迅速、预后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但需注意呼吸衰竭的严重程度.

    作者:鞠涛;周青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膝关节镜下自体四股股薄半腱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自体四股股薄半腱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3年9月徐州矿务集团第二医院应用自体四股股薄肌腱、半腱肌腱重建PCL的手术患者23例,术前和术后进行Lachman试验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采用Lysholm评分方法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随访6~22个月,平均(10.5±0.5)个月,术前Lachman试验均为阳性,术后均为阴性;术前Lysholn评分为(47.3±9.6)分,术后为(87.5±5.2)分,术后膝关节功能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膝关节镜下自体四股股薄肌腱、半腱肌腱重建PCL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早期恢复膝关节功能.

    作者:张凡棋;张兆德;于克迎;高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乳腺癌保留皮肤改良根治并即刻假体再造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研究乳腺癌保留皮肤改良根治并即刻假体再造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9月至2013年11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诊的63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试验组(33例)采用保留皮肤改良根治并即刻假体再造术,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改良根治术.术后采用相关的美容效果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无瘤生存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美容效果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 vs 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8,P=0.014).两组患者的乳房发生皮瓣坏死、皮下积液及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保留皮肤改良根治并即刻假体再造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术后美容效果,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良好.

    作者:王思雷;张莹莹;刘斌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功能及其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目前认为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急性肺损伤(ALI)中有重要意义,在ALI的发展中,由于各种因素都参与对肺的损伤,使PS减少,同时使PS的功能发生变化;反之PS减少及功能异常又加重肺损伤,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PS替代治疗的应用范围逐渐增多,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也遇到许多新问题.该文就PS的功能、代谢特点及其在ALI中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李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良恶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思路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疾病,评估的要点鉴别结节的良恶性.通过病因、病史、体检和超声、磁共振成像、CT、甲状腺核素扫描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如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测定、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测定、血清降钙素测定和其他甲状腺癌分子标志物检测),同时应用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来鉴别良、恶性结节,对良恶性结节的判断大有帮助.

    作者:余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小儿尿路结石微创治疗新进展

    小儿尿路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且高复发性疾病.为患儿选择安全有效的方案是治疗的首要目的.临床上常见的有传统开放手术取石、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碎石术、微创经皮输尿管镜取石、输尿管软镜取石、药物溶石等治疗手段.目前小儿尿路结石的内镜微创外科治疗已经相当成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内镜微创技术因碎石效果好、安全性高等优点已基本替代了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微创内镜新技术将不断完善更新,进一步领跑小儿肾结石治疗前沿.

    作者:孙浩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