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凡棋;张兆德;于克迎;高澎
黏膜下子宫肌瘤由于其位置贴近子宫内膜,其临床症状常常显著,临床治疗也相对棘手.目前有多种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子宫切除或肌瘤剔除以及介入栓塞及消融治疗等.该文拟在治疗的可重复性、安全性、疗效及复发率等各方面综述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治疗现状.
作者:熊春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白癜风是一种由于黑色素细胞受损导致色素脱失的常见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种细胞因子与白癜风的发病关系密切.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影响黑色素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抑制黑色素细胞生长,干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促进黑色素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增殖.该文旨在介绍各种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以及在白癜风上的应用和展望.
作者:鲍华烨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视可尼可视喉镜(SOS)是一种纤维光导可塑形喉镜,它兼具光棒与纤维支气管镜的优点,不仅可以用于正常的气管插管,还可以用于多种类型的困难气管插管.它装配简单、前端角度可调节、插管成功率高,在人工呼吸道的建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就SOS的结构特点,应用前准备,临床应用(常规应用、困难呼吸道应用)以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温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大剂量雌激素人工周期预防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确诊的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78例,所有患者予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后辅助雌激素人工周期治疗3个月.依据用药剂量不同分为大剂量组及小剂量组,每组39例.大剂量组给予口服10 mg戊酸雌二醇,每日1次,而小剂量组给予口服2 mg戊酸雌二醇,每日1次.术后1、3个月后行宫腔镜检查,术后6个月行阴道超声检查.结果 在术后1、3个月宫颈形态恢复情况方面和术后6个月月经改善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大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P<0.05).术后6个月大剂量组子宫体大小及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42.5±4.6) mL、(6.51±1.24) mm,小剂量组分别为(38.9±3.7) mL、(5.83±0.94) mm,大剂量组均显著高于小剂量组(均P<0.05).结论 大剂量雌激素人工周期治疗能够有效防止宫腔粘连患者TCRA后的宫腔内再次粘连,恢复其月经情况,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作者:陈丽娟;强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研究证实,血浆维生素C浓度随给药途径的不同有着显著的差别.只有通过静脉注射给药,血浆和尿液当中的维生素C浓度才能达到杀死癌细胞水平.大剂量维生素C通过静脉注射途径给药,可以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症状和延长其生命.因此,大剂量静脉注射维生素C成为临床肿瘤治疗补充和替代疗法之一.为总结维生素C抗癌试验的研究现状,探讨维生素C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机制,该文就大剂量维生素C在人体所进行的临床试验予以综述.
作者:刘祚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乳腺癌保留皮肤改良根治并即刻假体再造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9月至2013年11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诊的63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试验组(33例)采用保留皮肤改良根治并即刻假体再造术,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改良根治术.术后采用相关的美容效果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无瘤生存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美容效果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 vs 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8,P=0.014).两组患者的乳房发生皮瓣坏死、皮下积液及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保留皮肤改良根治并即刻假体再造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术后美容效果,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良好.
作者:王思雷;张莹莹;刘斌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前认为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急性肺损伤(ALI)中有重要意义,在ALI的发展中,由于各种因素都参与对肺的损伤,使PS减少,同时使PS的功能发生变化;反之PS减少及功能异常又加重肺损伤,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PS替代治疗的应用范围逐渐增多,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也遇到许多新问题.该文就PS的功能、代谢特点及其在ALI中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李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成熟体细胞能被重编程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这种干细胞具有分化全能性、体外易扩增、易于基因干扰或过表达等特性.随着诱导多潜能干细胞项技术在技术路线上的不断改进,以及其在细胞来源和分化方面的突破,该技术在再生医学、药物研发评价、组织工程等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冯睡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假性动脉瘤已成为介入治疗较常见的并发症,可产生局部症状,有较大的危险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传统的单纯局部加压包扎及外科手术治疗均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宜在临床推广应用.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瘤内凝血酶注射、瘤内血小板胶注射及覆膜支架瘤腔内隔绝等方法,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有很大的优越性.该文就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及防治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杨培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剖宫产是常见的妇产科手术之一.现如今,剖宫产技术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但是术中产妇出现的不良反应仍然较多.寒战是手术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具体发生机制至今没有明确阐述.而剖宫产术中发生的寒战对母体和胎儿都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预防和治疗术中寒战的手段较多,主要分为物理和药物疗法,但至今没有权威的预防和治疗指南.该文就术中寒战的相关研究以及在剖宫产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绪东;赵金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白细胞介素17(IL-17)是近期发现的辅助性T细胞17分泌的特征性细胞因子.IL-17及IL-17受体(IL-17R)家族在多种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哮喘等.近来已有IL-17及IL-17R与疾病的报道,但其基因多态性(SNPs)与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尚少.该文对IL-17和IL-17R及其SNPs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今后IL-17及IL-17R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作者:张丽丽;沈婕;邓蓉蓉;赵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常引起心脏和血管系统的损害,因此应该进行积极的治疗.目前,临床应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主要有五大类,如钙离子拮抗剂和利尿剂等.治疗要遵循降压药物应用的四大原则,根据患者的发病机制和合并症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将血压降到患者能够耐受的合理范围,以大限度减少高血压对靶器官的危害.
作者:郑君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临床急症,其危害较大,尤其心脏和脑易遭受损害.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容易造成生命危险,还会出现严重并发症.而快速、准确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血碳氧血红蛋白、心肌酶、肌钙蛋白和C反应蛋白、血常规、N末端前脑钠肽、乳酸、胃泌素、醛固酮、血浆D-二聚体、脑电图、头CT或头颅磁共振成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帮助判断病情、指导治疗、了解预后.
作者:李宝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基因芯片技术是现代生物研究技术中较为先进的技术之一,以极高的密度将特定的寡核苷酸片段或基因片段排列在片基上,与荧光标记的样本按碱基配对的原理同步杂交,可对基因的序列或功能进行研究.基因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微型化和较好的可对比性特点,在感染性疾病的检测、诊断、耐药性、致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不断发展,前景广阔.该文就基因芯片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赵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化学治疗(化疗)是其综合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以吉西他滨为基础联合其他药物化疗基本上未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在靶向治疗中,只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表现出活性.对于一般情况好的患者,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化疗方案显著优于吉西他滨.以吉西他滨、氟尿嘧啶、顺铂为基础的多药综合化疗对于胰腺癌也显示出一定的活性.在一线治疗失败后,一般情况好的患者接受二线治疗可以提高生存获益.
作者:陈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敷贴法是将中药方剂制成散剂、膏剂或巴布剂,直接敷贴于患处的方法,通过药物渗透入体内,达到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舒经活络、活血祛淤的效果,靶向性好,敷贴法作为中医外治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治疗膝骨关节炎(KOA)临床应用方面作用甚广.该文通过对近年来新型外用敷贴制剂治疗KOA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从发病现状、中医外治意义、常见新剂型及其临床研究、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加以阐述,探讨中医外治治疗KOA的作用机制.
作者:刘秀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交通工具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急性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对其发生机制及有效地治疗策略一直是当今的研究热点.该损伤的机制较多,星形胶质细胞(AS)形成的瘢痕组织是阻碍神经再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研究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在脊髓损伤后AS中的表达显著升高,提示BMPs与脊髓损伤有密切的关系.该文就BMPs信号在脊髓损伤中对胶质瘢痕的影响进行阐述.
作者:刘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患者中的依从性、并发症及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用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中心)门诊就诊的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120例,社区中心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每日1片(100 mg/片),同时加服氯吡格雷每日1片(75 mg/片),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120例随访患者中男83例、女37例,年龄44~ 90(69.3±6.4)岁,在随访的人群中出血率和再入院率仅为3.33%,出血主要为消化道出血(3例)和脑出血(1例),120例随访患者社区中心随访1年用药费用显著低于本市三级医院一年用药费用[(1845.55±1064.89)元vs(3029.27±826.94)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49,P<0.001).结论 经过三级医院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后,转至社区中心继续进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好、费用经济、并发症低,值得推广.
作者:姜虹;毕宪初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肩关节是全身活动度大的关节,也是参与日常活动中重要的关节之一.肩袖是组成肩关节软组织中重要的结构,包括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肩袖损伤则是引起肩部疼痛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使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肩袖损伤治疗目的在于减轻疼痛以及恢复肩关节功能.其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由于保守治疗并发症较多,手术治疗逐渐成为主要方法.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肩袖修复术、肩峰成形术、肩关节置换术和肌腱转移术等.
作者:聂博渊 刊期: 2014年第13期
Y盒结合蛋白1(YB-1)是一类包含冷休克结构域的蛋白家族成员,YB-1从结构上分为三部分:N端的单链DNA结构域、冷休克结构域和C端结构域.它与DNA及RNA的相互作用、转录调节、翻译调控等有关.YB-1参与肿瘤细胞的转化、多重耐药及转移.YB-1对肿瘤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可作为诊断肿瘤的重要指标,是治疗肿瘤的重要的分子靶点.总之,YB-1不仅在肿瘤细胞的生长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肿瘤相关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文就YB-1的功能及其对肿瘤发生的促进及抑制等方面进行概述.
作者:步玉辉;崔乃鹏;何欢;林丹丹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