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干粉剂吸入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及其临床价值

耿慧琴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 糖皮质激素, β2受体激动剂, 炎性因子
摘要: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与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国长城铝业公司职工总医院收治的1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纳入研究,分为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组(A组)和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组(B组),检测治疗后两组患者炎性因子的水平及呼吸功能指标,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IL)-5、IL-17、IL-33的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A组患者IL-5、IL-17、IL-33的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大呼气流速(PEF)、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IL-5、IL-17、IL-33的水平与PEF、FEV 1/FVC呈负相关.结论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较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更好,能有效地控制呼吸道局部的炎性反应、改善呼吸功能.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膝关节镜下自体四股股薄半腱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自体四股股薄半腱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3年9月徐州矿务集团第二医院应用自体四股股薄肌腱、半腱肌腱重建PCL的手术患者23例,术前和术后进行Lachman试验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采用Lysholm评分方法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随访6~22个月,平均(10.5±0.5)个月,术前Lachman试验均为阳性,术后均为阴性;术前Lysholn评分为(47.3±9.6)分,术后为(87.5±5.2)分,术后膝关节功能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膝关节镜下自体四股股薄肌腱、半腱肌腱重建PCL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早期恢复膝关节功能.

    作者:张凡棋;张兆德;于克迎;高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治疗现状

    黏膜下子宫肌瘤由于其位置贴近子宫内膜,其临床症状常常显著,临床治疗也相对棘手.目前有多种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子宫切除或肌瘤剔除以及介入栓塞及消融治疗等.该文拟在治疗的可重复性、安全性、疗效及复发率等各方面综述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治疗现状.

    作者:熊春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剖宫产术中寒战的研究进展

    剖宫产是常见的妇产科手术之一.现如今,剖宫产技术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但是术中产妇出现的不良反应仍然较多.寒战是手术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具体发生机制至今没有明确阐述.而剖宫产术中发生的寒战对母体和胎儿都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预防和治疗术中寒战的手段较多,主要分为物理和药物疗法,但至今没有权威的预防和治疗指南.该文就术中寒战的相关研究以及在剖宫产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绪东;赵金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临床急症,其危害较大,尤其心脏和脑易遭受损害.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容易造成生命危险,还会出现严重并发症.而快速、准确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血碳氧血红蛋白、心肌酶、肌钙蛋白和C反应蛋白、血常规、N末端前脑钠肽、乳酸、胃泌素、醛固酮、血浆D-二聚体、脑电图、头CT或头颅磁共振成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帮助判断病情、指导治疗、了解预后.

    作者:李宝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乳腺癌保留皮肤改良根治并即刻假体再造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研究乳腺癌保留皮肤改良根治并即刻假体再造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9月至2013年11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诊的63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试验组(33例)采用保留皮肤改良根治并即刻假体再造术,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改良根治术.术后采用相关的美容效果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无瘤生存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美容效果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 vs 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8,P=0.014).两组患者的乳房发生皮瓣坏死、皮下积液及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保留皮肤改良根治并即刻假体再造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术后美容效果,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良好.

    作者:王思雷;张莹莹;刘斌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不同干粉剂吸入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及其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与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国长城铝业公司职工总医院收治的1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纳入研究,分为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组(A组)和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组(B组),检测治疗后两组患者炎性因子的水平及呼吸功能指标,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IL)-5、IL-17、IL-33的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A组患者IL-5、IL-17、IL-33的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大呼气流速(PEF)、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IL-5、IL-17、IL-33的水平与PEF、FEV 1/FVC呈负相关.结论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较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更好,能有效地控制呼吸道局部的炎性反应、改善呼吸功能.

    作者:耿慧琴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良恶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思路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疾病,评估的要点鉴别结节的良恶性.通过病因、病史、体检和超声、磁共振成像、CT、甲状腺核素扫描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如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测定、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测定、血清降钙素测定和其他甲状腺癌分子标志物检测),同时应用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来鉴别良、恶性结节,对良恶性结节的判断大有帮助.

    作者:余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小儿尿路结石微创治疗新进展

    小儿尿路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且高复发性疾病.为患儿选择安全有效的方案是治疗的首要目的.临床上常见的有传统开放手术取石、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碎石术、微创经皮输尿管镜取石、输尿管软镜取石、药物溶石等治疗手段.目前小儿尿路结石的内镜微创外科治疗已经相当成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内镜微创技术因碎石效果好、安全性高等优点已基本替代了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微创内镜新技术将不断完善更新,进一步领跑小儿肾结石治疗前沿.

    作者:孙浩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表观遗传学在前列腺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发生异常表观遗传学改变,这些畸变促进基因组不稳定性,并导致肿瘤抑制基因沉默和致癌反转录病毒激活等.因此,表观遗传修饰为前列腺癌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前列腺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启动子甲基化是普遍存在的,组蛋白修饰与前列腺癌的临床和病理结果预测有关.并且,由去甲基化剂和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引起的肿瘤抑制基因激活,可能是一个晚期疾病患者潜在的治疗选择.

    作者:马宝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大剂量雌激素人工周期治疗在预防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大剂量雌激素人工周期预防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确诊的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78例,所有患者予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后辅助雌激素人工周期治疗3个月.依据用药剂量不同分为大剂量组及小剂量组,每组39例.大剂量组给予口服10 mg戊酸雌二醇,每日1次,而小剂量组给予口服2 mg戊酸雌二醇,每日1次.术后1、3个月后行宫腔镜检查,术后6个月行阴道超声检查.结果 在术后1、3个月宫颈形态恢复情况方面和术后6个月月经改善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大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P<0.05).术后6个月大剂量组子宫体大小及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42.5±4.6) mL、(6.51±1.24) mm,小剂量组分别为(38.9±3.7) mL、(5.83±0.94) mm,大剂量组均显著高于小剂量组(均P<0.05).结论 大剂量雌激素人工周期治疗能够有效防止宫腔粘连患者TCRA后的宫腔内再次粘连,恢复其月经情况,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作者:陈丽娟;强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UGT2B7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LGT)是药物Ⅱ相代谢中至关重要的酶,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2B7(LGT2B7)基因多态性对LGT的活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LGT2B7基因型与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有关,根据基因型的不同可分为强代谢组及弱代谢组.该文主要阐述LGT2B7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的关系,着重叙述LGT2B7基因多态性与血药浓度的相关性.

    作者:李坚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视可尼可视喉镜的临床应用

    视可尼可视喉镜(SOS)是一种纤维光导可塑形喉镜,它兼具光棒与纤维支气管镜的优点,不仅可以用于正常的气管插管,还可以用于多种类型的困难气管插管.它装配简单、前端角度可调节、插管成功率高,在人工呼吸道的建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就SOS的结构特点,应用前准备,临床应用(常规应用、困难呼吸道应用)以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温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假性动脉瘤已成为介入治疗较常见的并发症,可产生局部症状,有较大的危险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传统的单纯局部加压包扎及外科手术治疗均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宜在临床推广应用.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瘤内凝血酶注射、瘤内血小板胶注射及覆膜支架瘤腔内隔绝等方法,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有很大的优越性.该文就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及防治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杨培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细胞因子在白癜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白癜风是一种由于黑色素细胞受损导致色素脱失的常见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种细胞因子与白癜风的发病关系密切.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影响黑色素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抑制黑色素细胞生长,干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促进黑色素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增殖.该文旨在介绍各种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以及在白癜风上的应用和展望.

    作者:鲍华烨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新型外用敷贴制剂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敷贴法是将中药方剂制成散剂、膏剂或巴布剂,直接敷贴于患处的方法,通过药物渗透入体内,达到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舒经活络、活血祛淤的效果,靶向性好,敷贴法作为中医外治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治疗膝骨关节炎(KOA)临床应用方面作用甚广.该文通过对近年来新型外用敷贴制剂治疗KOA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从发病现状、中医外治意义、常见新剂型及其临床研究、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加以阐述,探讨中医外治治疗KOA的作用机制.

    作者:刘秀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进展

    室性心律失常可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心脏性猝死等恶性事件,已是医学界公认的事实,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快速的病情进展、较高的病死率至今困扰临床医师.近年来,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射频消融术的应用已为许多患者带去福音,然而受技术水平、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这些治疗手段在许多基层医院都无法实施.寻找一种操作简单、费用低、风险小、能够广泛开展的方法依然是医学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作者:付珊;张翠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鱼精蛋白截短体在构建融合蛋白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融合蛋白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病毒感染和肿瘤的基因治疗方面,但是其自身也有诸多缺点.鱼精蛋白截短体(tP)因其相对分子质量小,具有DNA结合功能,编码序列寡核苷酸的设计与合成比较简单等优点,克服了融合蛋白欠稳定等缺点.因此,tP被用于融合蛋白的构建中,融合基因表达的融合蛋白已用于临床前研究,为病毒感染和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邵远;姚璐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BiPAP呼吸机治疗AECOPD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BiPA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吸氧治疗组和呼吸机组,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吸氧治疗组60例给予1 ~2 L/min低流量吸氧;呼吸机组60例给予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插管率及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血0气分析中的pH值、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值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呼吸机组的有效率达91.67%,显著高于吸氧治疗组的76.67%(P<0.05);而气管插管率及病死率低于吸氧治疗组(8.33% vs 26.67%)、(1.67% vs 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BiPAP呼吸机治疗时,血气分析改善迅速、预后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但需注意呼吸衰竭的严重程度.

    作者:鞠涛;周青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中西医联合治疗更年期功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妇科养荣胶囊联合炔诺酮治疗更年期功血的止血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清苑县妇幼保健院治疗的更年期功血患者156例,依据用药不同分为三组:A组(52例)口服妇科养荣胶囊;B组(52例)口服炔诺酮;C组(52例)联合口服妇科养荣胶囊+炔诺酮.观察三组患者24、48、72 h的出血控制率;完全止血率和完全止血时间;用药后出血反应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4 hA、B、C三组出血控制率分别为17.30%、44.23%、67.30%,48 h分别为44.23%、71.15%、94.23%,72 h分别为11.53%、28.84%、5.77%,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完全止血率和完全止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5例用药后有不规则出血表现,B组6例用药后有突破性出血表现,C组用药后无不规则及突破性出血的表现;A、C两组无任何不良反应,B组有恶心反应者10例.结论 妇科养荣胶囊联合炔诺酮治疗更年期功血的止血效果显著,且无药物性出血反应及不良反应.

    作者:安彦辉;徐丽杰;刘新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细粒棘球蚴抗原B对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预防作用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抗原B(抗原B)对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1型糖尿病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 将造模成功的20只NOD小鼠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抗原B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处理组,各10只.记录并比较两组小鼠初始/成模后/用药后1、2、3周的体质量和血糖变化值.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IL-10的水平;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胰腺组织中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量.结果 在用药后3周各组小鼠之间体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处理组体质量下降明显;生理盐水处理组血糖上升水平较抗原B处理组高(P<0.05).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显示,抗原B处理组IL-2水平较生理盐水处理组低,血清IL-10水平高于生理盐水处理组(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抗原B处理组IL-2 mRNA表达量较生理盐水处理组显著下调,IL-10显著上调(P<0.05).结论 细粒棘球蚴抗原B可以降低IL-2水平,升高IL-10水平,暂可认为使Th1/Th2细胞发生免疫偏移,向着有利于胰岛保护的方向,细粒棘球蚴抗原B可能有预防或治疗1型糖尿病的作用.

    作者:李凤;邢英;伊力多斯·艾合他木夫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