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型外用敷贴制剂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刘秀丽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 中医外治, 敷贴
摘要:敷贴法是将中药方剂制成散剂、膏剂或巴布剂,直接敷贴于患处的方法,通过药物渗透入体内,达到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舒经活络、活血祛淤的效果,靶向性好,敷贴法作为中医外治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治疗膝骨关节炎(KOA)临床应用方面作用甚广.该文通过对近年来新型外用敷贴制剂治疗KOA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从发病现状、中医外治意义、常见新剂型及其临床研究、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加以阐述,探讨中医外治治疗KOA的作用机制.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新型外用敷贴制剂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敷贴法是将中药方剂制成散剂、膏剂或巴布剂,直接敷贴于患处的方法,通过药物渗透入体内,达到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舒经活络、活血祛淤的效果,靶向性好,敷贴法作为中医外治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治疗膝骨关节炎(KOA)临床应用方面作用甚广.该文通过对近年来新型外用敷贴制剂治疗KOA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从发病现状、中医外治意义、常见新剂型及其临床研究、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加以阐述,探讨中医外治治疗KOA的作用机制.

    作者:刘秀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肢体缺血/再灌注(LIR)损伤包括肢体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止血带止血、休克、断肢再植、组织移植等均经历此过程.LIR损伤不但可引起患肢骨骼肌水肿、纤维化、患肢坏死,而且可影响全身各系统,严重时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过去的研究一直认为LIR损伤机制是由氧自由基、钙超载和中性粒细胞介导等途径引发的,但近些年研究发现一氧化氮、抗凋亡基因等多种因子在LIR损伤机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提示LIR损伤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李琛琪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眶尖区神经损伤的治疗进展

    眶尖区神经是视功能的主要支配神经,其损伤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视神经与动眼神经因组织学特点不同,损伤与再生机制各异.近年来的研究已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眶尖区神经损伤治疗是医学领域的历史性难题,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治疗方法有神经减压术、神经重建术、细胞移植术、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作者:刘仲海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常引起心脏和血管系统的损害,因此应该进行积极的治疗.目前,临床应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主要有五大类,如钙离子拮抗剂和利尿剂等.治疗要遵循降压药物应用的四大原则,根据患者的发病机制和合并症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将血压降到患者能够耐受的合理范围,以大限度减少高血压对靶器官的危害.

    作者:郑君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真菌球型鼻窦炎的研究进展

    真菌球型鼻窦炎是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一种,多见于免疫状态正常者,为真菌性鼻窦炎常见的类型,多发病于一侧上颌窦.鼻腔、鼻窦局部阻塞是真菌球型鼻窦炎发病的主要原因,CT鼻窦扫描检查是目前较为准确的检查方法,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功能性鼻窦手术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方式.该文介绍真菌球型鼻窦炎的发病、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晖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鱼精蛋白截短体在构建融合蛋白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融合蛋白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病毒感染和肿瘤的基因治疗方面,但是其自身也有诸多缺点.鱼精蛋白截短体(tP)因其相对分子质量小,具有DNA结合功能,编码序列寡核苷酸的设计与合成比较简单等优点,克服了融合蛋白欠稳定等缺点.因此,tP被用于融合蛋白的构建中,融合基因表达的融合蛋白已用于临床前研究,为病毒感染和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邵远;姚璐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大剂量雌激素人工周期治疗在预防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大剂量雌激素人工周期预防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确诊的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78例,所有患者予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后辅助雌激素人工周期治疗3个月.依据用药剂量不同分为大剂量组及小剂量组,每组39例.大剂量组给予口服10 mg戊酸雌二醇,每日1次,而小剂量组给予口服2 mg戊酸雌二醇,每日1次.术后1、3个月后行宫腔镜检查,术后6个月行阴道超声检查.结果 在术后1、3个月宫颈形态恢复情况方面和术后6个月月经改善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大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P<0.05).术后6个月大剂量组子宫体大小及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42.5±4.6) mL、(6.51±1.24) mm,小剂量组分别为(38.9±3.7) mL、(5.83±0.94) mm,大剂量组均显著高于小剂量组(均P<0.05).结论 大剂量雌激素人工周期治疗能够有效防止宫腔粘连患者TCRA后的宫腔内再次粘连,恢复其月经情况,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作者:陈丽娟;强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表观遗传学在前列腺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发生异常表观遗传学改变,这些畸变促进基因组不稳定性,并导致肿瘤抑制基因沉默和致癌反转录病毒激活等.因此,表观遗传修饰为前列腺癌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前列腺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启动子甲基化是普遍存在的,组蛋白修饰与前列腺癌的临床和病理结果预测有关.并且,由去甲基化剂和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引起的肿瘤抑制基因激活,可能是一个晚期疾病患者潜在的治疗选择.

    作者:马宝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小儿尿路结石微创治疗新进展

    小儿尿路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且高复发性疾病.为患儿选择安全有效的方案是治疗的首要目的.临床上常见的有传统开放手术取石、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碎石术、微创经皮输尿管镜取石、输尿管软镜取石、药物溶石等治疗手段.目前小儿尿路结石的内镜微创外科治疗已经相当成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内镜微创技术因碎石效果好、安全性高等优点已基本替代了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微创内镜新技术将不断完善更新,进一步领跑小儿肾结石治疗前沿.

    作者:孙浩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戊酸雌二醇、米非司酮配伍宫术宁胶棒用于生殖器萎缩妇女取环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戊酸雌二醇、米非司酮配伍宫术宁胶棒用于生殖器萎缩妇女取环前的宫颈准备效果.方法 将2010年6月至2012年10月宝鸡市人民医院妇科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生殖器萎缩妇女根据用药不同分为两组,每组80例.A组:术前口服戊酸雌二醇片3 mg/d,连用7d;B组:术前连续口服米非司酮片3d,50 mg/d,取环时两组常规配伍宫术宁胶棒.对比A、B两组取环时的宫颈扩张难易度、术中疼痛反应、取环时间、取环成功率、取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取环后阴道流血时间.结果 A组阴道分泌物多、疼痛评分低、扩张宫颈容易,A组取环成功率为93.8%(75/80),B组为92.5%(74/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取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为(3.67±0.59) mm和(3.66±0.56) mm,B组取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为(3.44±0.80) mm和(3.45±0.76) mm;A、B两组取环后阴道流血时间分别为(3.46±0.84)d和(3.45±0.82)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戊酸雌二醇、米非司酮两种药物用于生殖器萎缩妇女取环前的宫颈准备效果均切实、可靠.术前配伍宫术宁胶棒扩宫更安全.

    作者:张亚红;黄志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醒脑静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作用分析

    目的 探讨醒脑静治疗脑梗死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黑龙江省医院收治的104例脑梗死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降压药、降血糖、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中MMP-9的含量.结果 疗程结束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67.31%和40.38%,观察组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7.2278,P=0.0069),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中MMP-9的表达水平分别为(98.53±35.60)%和(120.07±39.7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7.74,P<0.05).结论 醒脑静对脑梗死老年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能有效下调血清中MMP-9的表达水平,临床中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殷萍;魏亚芬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功能及其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目前认为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急性肺损伤(ALI)中有重要意义,在ALI的发展中,由于各种因素都参与对肺的损伤,使PS减少,同时使PS的功能发生变化;反之PS减少及功能异常又加重肺损伤,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PS替代治疗的应用范围逐渐增多,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也遇到许多新问题.该文就PS的功能、代谢特点及其在ALI中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李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应激状态下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变化

    目的 观察急、慢性应激状态下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东风医院外科住院的31例手术创伤患者为急性应激组,在内分泌科住院的代谢综合征患者31例为慢性应激组,同期在东风医院体检的无内分泌疾病的31例健康查体者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8:00、16:00及24:00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水平.结果 ①急性应激组患者血清皮质醇、ACTH在不同时点间均升高,且高皮质醇与高ACTH发生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慢性应激组患者血清皮质醇、ACTH在不同时点间均升高,且皮质醇与ACTH昼夜节律紊乱发生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慢性应激组与急性应激组患者比较,血清皮质醇(8:00、16:00)和ACTH(8:00、24:00)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相关性分析:血清皮质醇与ACTH在急、慢性应激组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急性应激组患者HPA分泌亢进,慢性应激组患者HPA分泌昼夜节律紊乱.

    作者:周晓莉;饶一武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Snapin在神经细胞中的功能及其在神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Snapin蛋白是可溶性NSF附着蛋白受体复合物的调控因子,在囊泡融合及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在神经和非神经细胞中大量表达的蛋白,Snapin蛋白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在神经细胞中Snapin与很多蛋白相互作用,在神经元生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及神经退化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程国强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细粒棘球蚴抗原B对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预防作用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抗原B(抗原B)对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1型糖尿病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 将造模成功的20只NOD小鼠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抗原B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处理组,各10只.记录并比较两组小鼠初始/成模后/用药后1、2、3周的体质量和血糖变化值.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IL-10的水平;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胰腺组织中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量.结果 在用药后3周各组小鼠之间体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处理组体质量下降明显;生理盐水处理组血糖上升水平较抗原B处理组高(P<0.05).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显示,抗原B处理组IL-2水平较生理盐水处理组低,血清IL-10水平高于生理盐水处理组(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抗原B处理组IL-2 mRNA表达量较生理盐水处理组显著下调,IL-10显著上调(P<0.05).结论 细粒棘球蚴抗原B可以降低IL-2水平,升高IL-10水平,暂可认为使Th1/Th2细胞发生免疫偏移,向着有利于胰岛保护的方向,细粒棘球蚴抗原B可能有预防或治疗1型糖尿病的作用.

    作者:李凤;邢英;伊力多斯·艾合他木夫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心脏介入术后患者在社区随访的意义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患者中的依从性、并发症及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用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中心)门诊就诊的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120例,社区中心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每日1片(100 mg/片),同时加服氯吡格雷每日1片(75 mg/片),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120例随访患者中男83例、女37例,年龄44~ 90(69.3±6.4)岁,在随访的人群中出血率和再入院率仅为3.33%,出血主要为消化道出血(3例)和脑出血(1例),120例随访患者社区中心随访1年用药费用显著低于本市三级医院一年用药费用[(1845.55±1064.89)元vs(3029.27±826.94)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49,P<0.001).结论 经过三级医院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后,转至社区中心继续进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好、费用经济、并发症低,值得推广.

    作者:姜虹;毕宪初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急性脊髓损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交通工具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急性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对其发生机制及有效地治疗策略一直是当今的研究热点.该损伤的机制较多,星形胶质细胞(AS)形成的瘢痕组织是阻碍神经再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研究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在脊髓损伤后AS中的表达显著升高,提示BMPs与脊髓损伤有密切的关系.该文就BMPs信号在脊髓损伤中对胶质瘢痕的影响进行阐述.

    作者:刘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进展

    脊髓型颈椎病(CSM)现已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之一,一经诊断常需手术治疗.前路手术可直接减压并可较好地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尤其近年来前路非融合技术及微创技术迅速发展,更显示出其优越性.因单节段、连续两节段、多节段、非连续节段CSM减压及稳定性重建方式不同,针对其治疗的佳术式也不尽相同.

    作者:张伟锋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基因芯片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技术是现代生物研究技术中较为先进的技术之一,以极高的密度将特定的寡核苷酸片段或基因片段排列在片基上,与荧光标记的样本按碱基配对的原理同步杂交,可对基因的序列或功能进行研究.基因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微型化和较好的可对比性特点,在感染性疾病的检测、诊断、耐药性、致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不断发展,前景广阔.该文就基因芯片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赵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抗原丧失免疫耐受,从而导致了以肝脏为相对特异性免疫病理损伤器官的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易患性和环境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自身抗体检测方法的不断改进,一些学者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治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目前该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检测和临床表现,对于治疗目前自身免疫性肝炎采用免疫抑制剂和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采用熊去氧胆酸和皮质激素治疗,对于终末期建议采用肝移植治疗.

    作者:康运凯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