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激状态下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变化

周晓莉;饶一武

关键词:应激状态,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血清皮质醇,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摘要:目的 观察急、慢性应激状态下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东风医院外科住院的31例手术创伤患者为急性应激组,在内分泌科住院的代谢综合征患者31例为慢性应激组,同期在东风医院体检的无内分泌疾病的31例健康查体者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8:00、16:00及24:00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水平.结果 ①急性应激组患者血清皮质醇、ACTH在不同时点间均升高,且高皮质醇与高ACTH发生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慢性应激组患者血清皮质醇、ACTH在不同时点间均升高,且皮质醇与ACTH昼夜节律紊乱发生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慢性应激组与急性应激组患者比较,血清皮质醇(8:00、16:00)和ACTH(8:00、24:00)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相关性分析:血清皮质醇与ACTH在急、慢性应激组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急性应激组患者HPA分泌亢进,慢性应激组患者HPA分泌昼夜节律紊乱.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常引起心脏和血管系统的损害,因此应该进行积极的治疗.目前,临床应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主要有五大类,如钙离子拮抗剂和利尿剂等.治疗要遵循降压药物应用的四大原则,根据患者的发病机制和合并症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将血压降到患者能够耐受的合理范围,以大限度减少高血压对靶器官的危害.

    作者:郑君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UGT2B7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LGT)是药物Ⅱ相代谢中至关重要的酶,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2B7(LGT2B7)基因多态性对LGT的活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LGT2B7基因型与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有关,根据基因型的不同可分为强代谢组及弱代谢组.该文主要阐述LGT2B7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的关系,着重叙述LGT2B7基因多态性与血药浓度的相关性.

    作者:李坚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急性脊髓损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交通工具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急性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对其发生机制及有效地治疗策略一直是当今的研究热点.该损伤的机制较多,星形胶质细胞(AS)形成的瘢痕组织是阻碍神经再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研究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在脊髓损伤后AS中的表达显著升高,提示BMPs与脊髓损伤有密切的关系.该文就BMPs信号在脊髓损伤中对胶质瘢痕的影响进行阐述.

    作者:刘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戊酸雌二醇、米非司酮配伍宫术宁胶棒用于生殖器萎缩妇女取环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戊酸雌二醇、米非司酮配伍宫术宁胶棒用于生殖器萎缩妇女取环前的宫颈准备效果.方法 将2010年6月至2012年10月宝鸡市人民医院妇科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生殖器萎缩妇女根据用药不同分为两组,每组80例.A组:术前口服戊酸雌二醇片3 mg/d,连用7d;B组:术前连续口服米非司酮片3d,50 mg/d,取环时两组常规配伍宫术宁胶棒.对比A、B两组取环时的宫颈扩张难易度、术中疼痛反应、取环时间、取环成功率、取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取环后阴道流血时间.结果 A组阴道分泌物多、疼痛评分低、扩张宫颈容易,A组取环成功率为93.8%(75/80),B组为92.5%(74/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取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为(3.67±0.59) mm和(3.66±0.56) mm,B组取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为(3.44±0.80) mm和(3.45±0.76) mm;A、B两组取环后阴道流血时间分别为(3.46±0.84)d和(3.45±0.82)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戊酸雌二醇、米非司酮两种药物用于生殖器萎缩妇女取环前的宫颈准备效果均切实、可靠.术前配伍宫术宁胶棒扩宫更安全.

    作者:张亚红;黄志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剖宫产术中寒战的研究进展

    剖宫产是常见的妇产科手术之一.现如今,剖宫产技术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但是术中产妇出现的不良反应仍然较多.寒战是手术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具体发生机制至今没有明确阐述.而剖宫产术中发生的寒战对母体和胎儿都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预防和治疗术中寒战的手段较多,主要分为物理和药物疗法,但至今没有权威的预防和治疗指南.该文就术中寒战的相关研究以及在剖宫产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绪东;赵金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表观遗传学在前列腺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发生异常表观遗传学改变,这些畸变促进基因组不稳定性,并导致肿瘤抑制基因沉默和致癌反转录病毒激活等.因此,表观遗传修饰为前列腺癌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前列腺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启动子甲基化是普遍存在的,组蛋白修饰与前列腺癌的临床和病理结果预测有关.并且,由去甲基化剂和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引起的肿瘤抑制基因激活,可能是一个晚期疾病患者潜在的治疗选择.

    作者:马宝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进展

    室性心律失常可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心脏性猝死等恶性事件,已是医学界公认的事实,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快速的病情进展、较高的病死率至今困扰临床医师.近年来,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射频消融术的应用已为许多患者带去福音,然而受技术水平、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这些治疗手段在许多基层医院都无法实施.寻找一种操作简单、费用低、风险小、能够广泛开展的方法依然是医学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作者:付珊;张翠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抗原丧失免疫耐受,从而导致了以肝脏为相对特异性免疫病理损伤器官的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易患性和环境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自身抗体检测方法的不断改进,一些学者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治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目前该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检测和临床表现,对于治疗目前自身免疫性肝炎采用免疫抑制剂和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采用熊去氧胆酸和皮质激素治疗,对于终末期建议采用肝移植治疗.

    作者:康运凯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氨基脲敏感性胺氧化酶与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氨基脲敏感性胺氧化酶(SSAO)是人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胺氧化酶.SSAO主要催化短链伯胺氧化脱氨并生成相应的醛类、过氧化氢和氨.甲胺和氨基丙酮是SSAO的生理性底物.心血管病及糖尿病患者血浆SSAO活性明显增高,其催化生成的毒性产物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氧化应激,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因此,SSAO与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研究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作者:李潮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中西医联合治疗更年期功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妇科养荣胶囊联合炔诺酮治疗更年期功血的止血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清苑县妇幼保健院治疗的更年期功血患者156例,依据用药不同分为三组:A组(52例)口服妇科养荣胶囊;B组(52例)口服炔诺酮;C组(52例)联合口服妇科养荣胶囊+炔诺酮.观察三组患者24、48、72 h的出血控制率;完全止血率和完全止血时间;用药后出血反应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4 hA、B、C三组出血控制率分别为17.30%、44.23%、67.30%,48 h分别为44.23%、71.15%、94.23%,72 h分别为11.53%、28.84%、5.77%,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完全止血率和完全止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5例用药后有不规则出血表现,B组6例用药后有突破性出血表现,C组用药后无不规则及突破性出血的表现;A、C两组无任何不良反应,B组有恶心反应者10例.结论 妇科养荣胶囊联合炔诺酮治疗更年期功血的止血效果显著,且无药物性出血反应及不良反应.

    作者:安彦辉;徐丽杰;刘新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IL-17和IL-17受体及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17(IL-17)是近期发现的辅助性T细胞17分泌的特征性细胞因子.IL-17及IL-17受体(IL-17R)家族在多种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哮喘等.近来已有IL-17及IL-17R与疾病的报道,但其基因多态性(SNPs)与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尚少.该文对IL-17和IL-17R及其SNPs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今后IL-17及IL-17R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作者:张丽丽;沈婕;邓蓉蓉;赵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假性动脉瘤已成为介入治疗较常见的并发症,可产生局部症状,有较大的危险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传统的单纯局部加压包扎及外科手术治疗均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宜在临床推广应用.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瘤内凝血酶注射、瘤内血小板胶注射及覆膜支架瘤腔内隔绝等方法,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有很大的优越性.该文就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及防治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杨培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基因芯片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技术是现代生物研究技术中较为先进的技术之一,以极高的密度将特定的寡核苷酸片段或基因片段排列在片基上,与荧光标记的样本按碱基配对的原理同步杂交,可对基因的序列或功能进行研究.基因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微型化和较好的可对比性特点,在感染性疾病的检测、诊断、耐药性、致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不断发展,前景广阔.该文就基因芯片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赵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CEA检测在肺癌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

    肺癌患者经常可以检测到癌胚抗原(CEA)水平升高,但作为肿瘤标志物其在肿瘤的诊断、复发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目前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估主要依赖影像学,因此患者需要频繁接触放射线,影响患者身体的康复,尤其是骨髓功能恢复,而血清肿瘤标志物具有简便、易行、无创的特点,明确其对于肿瘤诊断、治疗的作用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该文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血清、胸腔积液及肿瘤组织中CEA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黄爱本;王晶;蒋延文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治疗现状

    黏膜下子宫肌瘤由于其位置贴近子宫内膜,其临床症状常常显著,临床治疗也相对棘手.目前有多种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子宫切除或肌瘤剔除以及介入栓塞及消融治疗等.该文拟在治疗的可重复性、安全性、疗效及复发率等各方面综述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治疗现状.

    作者:熊春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鱼精蛋白截短体在构建融合蛋白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融合蛋白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病毒感染和肿瘤的基因治疗方面,但是其自身也有诸多缺点.鱼精蛋白截短体(tP)因其相对分子质量小,具有DNA结合功能,编码序列寡核苷酸的设计与合成比较简单等优点,克服了融合蛋白欠稳定等缺点.因此,tP被用于融合蛋白的构建中,融合基因表达的融合蛋白已用于临床前研究,为病毒感染和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邵远;姚璐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进展

    脊髓型颈椎病(CSM)现已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之一,一经诊断常需手术治疗.前路手术可直接减压并可较好地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尤其近年来前路非融合技术及微创技术迅速发展,更显示出其优越性.因单节段、连续两节段、多节段、非连续节段CSM减压及稳定性重建方式不同,针对其治疗的佳术式也不尽相同.

    作者:张伟锋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儿童足舟骨缺血性坏死的概述

    儿童足舟骨缺血性坏死较少见,常见于3~5岁儿童,患儿多因中足区疼痛、触痛和肿胀来诊,偶伴跛行,病程平均持续18个月,X线片表现为足舟骨变扁及密度增高.该病病因不明,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由于足舟骨骨化延迟,继而发生异常骨化,加之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足舟骨负重逐渐增加等机械因素,造成了舟骨的缺血性坏死.该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积极保守治疗,可缩短病程,并可恢复至完全正常.

    作者:易新成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技术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

    成熟体细胞能被重编程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这种干细胞具有分化全能性、体外易扩增、易于基因干扰或过表达等特性.随着诱导多潜能干细胞项技术在技术路线上的不断改进,以及其在细胞来源和分化方面的突破,该技术在再生医学、药物研发评价、组织工程等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冯睡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应激状态下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变化

    目的 观察急、慢性应激状态下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东风医院外科住院的31例手术创伤患者为急性应激组,在内分泌科住院的代谢综合征患者31例为慢性应激组,同期在东风医院体检的无内分泌疾病的31例健康查体者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8:00、16:00及24:00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水平.结果 ①急性应激组患者血清皮质醇、ACTH在不同时点间均升高,且高皮质醇与高ACTH发生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慢性应激组患者血清皮质醇、ACTH在不同时点间均升高,且皮质醇与ACTH昼夜节律紊乱发生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慢性应激组与急性应激组患者比较,血清皮质醇(8:00、16:00)和ACTH(8:00、24:00)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相关性分析:血清皮质醇与ACTH在急、慢性应激组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急性应激组患者HPA分泌亢进,慢性应激组患者HPA分泌昼夜节律紊乱.

    作者:周晓莉;饶一武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