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膀胱癌DNA甲基化研究进展

周晓洲

关键词:膀胱癌, 甲基化, 肿瘤标志物
摘要: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作为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DNA甲基化改变了基因的正常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关于膀胱癌中DNA异常甲基化的研究越来越多,一些可能的候选基因作为膀胱癌早期诊断和风险评估肿瘤标志物的筛选取得了一些令人期待的结果,而其在膀胱癌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仍需进一步研究.现就膀胱癌甲基化目前的研究状况及应用前景进行简要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慢性肾衰竭合并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 将42例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合并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内科常规治疗,记录观察组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尿素氮、肌酐、β2微球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连续性血液净化后CD3 +、CD4 +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CD8 +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临床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对照组WBC较治疗前下降,其余指标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天数和病死率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对慢性肾衰竭合并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临床疗效佳、治疗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耿伟;刘荀;张雪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子宫动脉阻断术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 评估子宫动脉阻断术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2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后子宫肌瘤切除术,对照组在瘤体周围注入催产素后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门诊随访观察子宫肌瘤复发、月经改善及生育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症状均改善,无一例复发和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8个月均未见肌瘤复发,3例未生育者正常妊娠至足月.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后子宫肌瘤切除术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保留子宫,保留生育功能的新方法.

    作者:吴瑞华;王爱侠;施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神经元凋亡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帕金森病(PD)以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运动迟缓和姿势不稳为临床特征,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为黑质部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导致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减少以及路易小体形成.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凋亡在PD发病机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就神经元凋亡在PD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作者:徐晓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三种方法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疗效及复发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3种方法治疗细菌性阴道病(BV)的临床效果及复发情况.方法 选择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单纯性BV的患者600例,随机分为3组,各200例,A组予复方甲硝唑泡腾片置入阴道深部;B组予乳杆菌活菌胶囊阴道给药;C组先将复方甲硝唑泡腾片置于阴道深部,随后予乳杆菌活菌胶囊置于阴道深部.结果 A、B、C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88.0%和93.5%.经秩和检验,三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A、B组的复发率分别为20.88%和20.35%,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甲硝唑泡腾片联合乳杆菌活菌胶囊阴道给药治疗BV疗效好,复发率低.

    作者:赵清平;王晓银;庄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卤代吸入麻醉药对发育期大脑学习记忆功能及中枢神经递质受体系统的影响

    新型卤代吸入麻醉药(如七氟烷、异氟烷等)因具有麻醉效能高、可控性强、呼吸道刺激小等特点,在小儿临床麻醉中具有显著优势.婴幼儿神经系统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因此吸入麻醉药可能更易造成未成熟大脑神经元退行性改变,甚至延迟的持续性学习记忆功能损害.目前关于吸入麻醉药影响发育期大脑认知功能的具体机制尚未定论.

    作者:唐冬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2型糖尿病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相关微血管内皮损伤与SUMO化修饰

    NF-κB通路的持续激活在血管的炎性反应和内膜的过度增生中起关键的作用,可能是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随后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始动机制之一,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患者NF-κB相关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氧化损伤及其下游影响因子信号的不同,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理变化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SUMO化很可能通过对NF-κB信号通路的复杂性调控,正性调节胰岛素受体信号来阻止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杨红艳;陈婕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补锌辅助治疗秋季腹泻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补锌辅助治疗秋季腹泻的疗效.方法 将260例秋季腹泻的婴幼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补液+蒙脱石散,治疗组采用补液+蒙脱石散+锌剂,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后止泻时间和病程.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止泻和缩短病程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锌辅助治疗秋季腹泻可明显减轻腹泻症状,缩短病程.

    作者:鲁军平;同小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膀胱肿瘤侵袭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膀胱肿瘤的发病率近几年呈增长趋势,其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关于膀胱肿瘤分子机制的研究有很多,包括趋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生长因子及血管紧张素等,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到目前为止尚不明确,各种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仍在探索研究中.了解膀胱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对膀胱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辛明明;王振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原癌基因对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多种病理状态下肠黏膜屏障会受到损害,继而发生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引发肠道外多脏器感染,严重时会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导致患者死亡.随着对原癌基因研究的深入,发现原癌基因除了可以引起细胞癌变外,也可参与细胞增殖,促进创伤组织的修复.了解肠黏膜屏障损害及修复机制对并发肠黏膜损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田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伊班膦酸钠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

    乳腺癌所引起的骨转移常引起疼痛、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明显的症状.双膦酸盐在防治骨骼并发症中起重要作用,已成为乳腺癌骨转移的标准性治疗药物.伊班膦酸钠是第三代高效能的双磷酸盐制剂,可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对中重度阿片类药物抵抗的转移性骨痛具有显著缓解作用.与其他静脉给药的双膦酸盐相比,伊班膦酸钠有较小的肾毒性及较好的安全监测性,方便门诊患者应用,从而减少住院需求.

    作者:陈静;付蕾;史祖宣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人类肝脂肪酶基因研究概述

    人类肝脂肪酶是血浆脂蛋白代谢中的三个关键酶之一,主要参与高密度脂蛋白的重构和乳糜微粒残骸、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以及胆固醇逆向转运.国内外的学者从其在胆固醇逆向转运中的作用、基因突变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等诸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为深入探索某些复杂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未来可能的基因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林慧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PCNA与NF-κBp6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和核因子(NF)κBp6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8例胃癌组织及54例癌旁组织中PCNA及NF-κBp65的表达情况,并针对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NA蛋白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1.03%,与癌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型、黏膜浸润的深度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NF-κBp65蛋白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5.86%,与癌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p65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型、黏膜浸润的深度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PCNA和NF-κBp65在胃癌组织中的共同表达有助于判断胃癌恶性转化及临床病理过程,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胃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张永胜;王志强;贾淑芹;董培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端粒与心力衰竭时心脏结构重构及心肌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其患病率在逐年增加.从病原学的角度研究老年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心脏重构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并与心力衰竭的发展互为因果,但其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不十分明确.近年来,随着端粒和端粒酶在细胞衰老及细胞凋亡中重要作用的深入研究和认识,也为阐明心力衰竭尤其是老年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开拓了一条新途径.现就端粒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在老年心力衰竭发生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付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制动对骨关节影响的研究现状

    制动作为骨科治疗或辅助治疗骨关节疾病和损伤的重要方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然而,制动也会对所涉及的骨关节结构造成损伤,影响后期功能的恢复.制动所造成的骨与关节结构的损伤包括骨骼肌、韧带、肌腱、关节软骨以及半月板等多方面.制动所致骨关节早期损伤可通过自身重塑来修复,恢复组织原有的形态和功能,但更长时间或者不合理的制动所造成的严重损伤恢复困难,甚至不能完全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只能延缓损伤的病理过程,恢复肢体部分功能.

    作者:王振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GABAA受体调控途径及相关神经精神类疾病用药进展

    GABAA受体是神经系统重要的抑制性受体,涉及抑郁、焦虑、癫痫、记忆障碍、药物依赖等多种神经精神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医疗,近年来有关该受体对人体镇静、镇痛、肌松等的研究逐步深化.现从GABAA受体亚基与结合位点的关联性,GABAA合成、转运、代谢的影响因素以及GABAA与HPA轴的反向调节等方面简述GABAA受体调控机制和介导的相关疾病研究情况.

    作者:房芳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中老年白内障150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及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方法 对150例(180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植入5.5 ~6 mm一体式人工晶体.结果 术后3天后视力≥0.5者为94.4%,脱盲率达100%.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操作简单、术后视力恢复快且稳定、手术成本低等优点.

    作者:刘敏;刘仕录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破裂是一种慢性炎性反应,炎性因子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是重要的趋化类因子,与受体CCR2结合启动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和破裂.大量研究证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可能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近期及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在此从病理生理、流行病学、临床试验方面对相关的研究背景及进展予以回顾.

    作者:李晶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肝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基因治疗是向靶细胞或组织引入外源基因片段,通过纠正或补偿缺陷基因,关闭或抑制异常表达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生物医学技术.肝癌是全球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通过基因治疗的方法来治疗肝癌,既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又不会造成正常细胞损伤,是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肝癌治疗方法.现就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对肝癌细胞HepG2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金文实;王冰;崔韶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每搏量变异度监测在容量治疗中的应用

    对血容量的正确评估和及时处理是每个临床医师必备的技能.然而,目前常规的循环功能监测指标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心脏的容量负荷,尤其对较早期的容量不足缺乏敏感性.每搏量变异度监测是目前较为准确和方便的容量监测方法,它和其他有创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一样能够准确反映心脏容量负荷且优于其他指标.

    作者:汪亚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膀胱癌DNA甲基化研究进展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作为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DNA甲基化改变了基因的正常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关于膀胱癌中DNA异常甲基化的研究越来越多,一些可能的候选基因作为膀胱癌早期诊断和风险评估肿瘤标志物的筛选取得了一些令人期待的结果,而其在膀胱癌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仍需进一步研究.现就膀胱癌甲基化目前的研究状况及应用前景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周晓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