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PACHE Ⅱ评分在临床应用的现状及进展

郑兴珍

关键词:APACHEⅡ评分, 危重症, 病死率
摘要:目前,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主要用于危重患者病情的评估,根据不同的评分将病情分类,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并且预测其病死率及住院率.随着APACHEⅡ评分系统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发现它与临床某些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及在临床使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就APACHEⅡ评分系统在临床中应用的现状及进展予以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HIF-1及相关信号通道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早期即出现视网膜缺血缺氧,进而导致一系列细胞因子紊乱,局部内环境失衡.而低氧诱导因子(HIF-1)与细胞内的缺氧反应密切相关,在DR早期多条信号通道通过调控HIF-1活性提高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其与DR新生血管的形成有直接关系.理论上,干预信号通道中任何一种激酶都有可能阻止DR的发展.因此,参与信号通道的各级分子都有可能成为治疗DR的潜在靶目标.

    作者:曹海静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S-100β蛋白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S-100β蛋白是一种酸性钙结合蛋白,与脑损伤过程密切相关,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S-100β蛋白除了与脑血管病有关外,还与癫痫、中枢系统感染、精神疾病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有关.随着对S-100β蛋白的深入研究及测定方法的提高,该蛋白有望成为一项新的、有前景的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诊断标志物.现根据近年来文献报道,就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周超宁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肌缺血是诱发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约占室速和室颤发生的65%,可导致心功能恶化、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猝死.但是,人们对缺血性心律失常机制的认识有限,因此,揭示缺血性心律失常的深层机制是抗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重点.近年研究发现,心室内外膜电活动分裂在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这为临床预警和重症防治带来希望.

    作者:张莹茜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肝切除术术前肝功能评价的研究进展

    评价肝切除手术患者的肝功能储备是术前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有Child-Turcotte-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肝脏体积测量、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功能显像技术和吲哚青绿排泄试验等.但是,目前没有一种完善、单一的评估方法可以全面地反映肝脏耐受手术的能力,尽管在这方面全球都在努力地探索.现总结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文献,介绍各种肝功能评价的方法和优缺点.

    作者:杨波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地中海贫血的产前诊断及治疗进展

    地中海贫血是一组常见的先天遗传溶血性疾病,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导致一种或几种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引起的慢性溶血.临床上常采用输血配合去铁治疗、脾切除、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地中海贫血,近年来,应用分子诊断技术对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有效地控制了重症患儿出生,并且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基因治疗亦取得了显著进步.

    作者:周永娥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研究进展

    垂体瘤转化基因是一种强有力的肿瘤转化基因,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目前发现PTTG和肿瘤发生相关的机制可能是促进非整数倍细胞分裂;通过转录活化c-myc而发挥细胞转化作用;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PTTG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抑制凝血酶敏感蛋白1的表达,从而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在此就PTTG与这些血管生成因子的调节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马艳会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细胞凋亡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是一种分泌型单链蛋白质,为趋化因子家族成员之一,可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途径诱导趋化性的产生,是调节单核巨噬细胞迁移及浸润的主要趋化因子之一.MCP-1参与多种疾病的细胞凋亡过程,并在凋亡机制中发挥重大作用.现就其特点、功能及与细胞凋亡性疾病的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徐学超;吴艳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利培酮合并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利培酮联合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3例TRS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合并氯氮平组(治疗组)32例和利培酮组(对照组)31例,两组治疗后4、8、12周均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治疗意外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TRS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两组PANSS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治疗12周后PANSS总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培酮联合氯氮平治疗TRS的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高亚娇;安红伟;靳红强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酸敏感性离子通道及相关疾病

    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是一类由胞外H+激活的阳离子通道,对Ca2+或Na+具有通透性,分布亦具有特异性.目前已发现的7个ASICs亚基在视觉、学习记忆、树突发育等过程中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同时,它们还参与某些病理反应,与缺血性脑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心绞痛、癫痫等疾病密切相关,并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标.现就ASICs的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相关的一些疾病进行综述.

    作者:李悦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荷瘤鼠活体成像研究进展

    随着荷瘤鼠活体成像技术的发展,非侵袭性成像在临床前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活体成像可以在微创或无创的条件下对活体组织或动物体内的生理生物活动进行成像跟踪.直观灵敏地检测基因的表达模式、标记和示踪细胞、探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围绕可见光成像、核素成像、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摄影和超声成像等5种活体成像技术,总结其特点及主要应用,并讨论活体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作者:程凯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与诊断新指标

    急性肾损伤(AKI)是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增加了肝移植术后患者的病死率.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有:术前、术中、术后因素.目前对AKI的诊断标准主要是AKI合作组标准,此标准以血肌酐(SCr)为主要指标来评价肾功能损伤,但大量研究证实SCr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使SCr有时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肾损伤的发生.近来有研究报道肾损伤新指标,如:肾损伤分子1、胱抑素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等生物学标志物能及时、准确地诊断AKI,且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少,是早期诊断AKI的理想指标.

    作者:罗文辉;郑虹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因及治疗

    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是导致种植牙失败的原因之一.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但众多学者发现其与种植术区的感染和种植窝预备时大量的产热等因素具有相关性.目前,针对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多采用彻底去除种植体根尖区的感染物同时应用引导骨再生膜技术.因此,在知晓了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病因和治疗方法后,可为其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

    作者:陆钰;王鑫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急性胰腺炎的CT诊断

    急性胰腺炎(AP)病情凶险,并发症多且病死率高,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早期诊断并及时预测胰腺炎的严重度,对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螺旋CT扫描,不但可以显示胰腺病变的程度和范围,还可以了解病变的消退、吸收和进展情况,帮助判断AP的严重程度,并评估预后和监测疗效.因此,螺旋CT已成为目前诊断AP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韦菊临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Toll样受体与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TLRs)是细胞表面信号转导跨膜受体,能够识别作为配体的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作为细胞膜上的跨膜信号传递分子,TLRs通过信号转导参与配体介导的肝脏内多种细胞的激活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及发展过程.肝免疫细胞和肝星状细胞上被激活的TLRs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现就TLRs与肝纤维化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何志国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低渗血红蛋白释放试验与慢性肾衰竭

    目的 建立低渗血红蛋白定时释放试验,比较研究慢性肾衰竭(CRF)患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存在状态,探讨其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低渗HRT五管法,比较研究CRF患者与正常人的血红蛋白释放情况.再用低渗HRT一管法,比较研究5例CRF与4例非CRF肾病患者的血红蛋白释放结果.用交叉电泳研究CRF患者血浆成分对非CRF肾病患者红细胞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对照比较,CRF患者标本出现以下特点:白蛋白前移、血红蛋白A2稍前移、定时释放增多、原点残留和泄漏明显.5例CRF的血红蛋白释放强于4例非CRF肾病患者.交叉电泳结果表明,CRF患者血浆成分对非CRF肾病患者红细胞有一定影响.结论 与正常人或非CRF肾病患者比较,CRF患者血液成分的电泳释放行为变化较大.白蛋白前移可能是它与血中毒素结合有关、血红蛋白释放方面的变化也可能来自毒素对红细胞的影响.

    作者:王彩丽;高雅琼;秦文斌;贾妮亚;高丽君;南蕾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肠黏膜生物屏障的研究进展

    肠黏膜生物屏障及肠道益生菌的功能与临床多种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小儿肥胖、肠道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皮肤病、肝硬化、肿瘤等.其功能机制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的研究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现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阐述其在相关细菌感染、菌群失调、细菌相关生化产物及肠黏膜组织结构破坏、分泌性IgA等因素影响下,肠道黏膜生物屏障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及其主要的保护作用与损伤因素.

    作者:颜君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钾离子通道基因多态性与心房颤动易患性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的(简称房颤)发生机制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近年来,各种学说机制并存,其中电生理机制学说多见.分布于心肌细胞上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离子通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致离子通道重构,从而影响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导致心房电重构,进而增加房颤的易患性.其中以钾离子通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房颤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较为深入.

    作者:马晓芸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多孔陶瓷支架材料补强增韧方法的研究进展

    高空隙率生物陶瓷支架是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热点,但其陶瓷本身的脆性和高空隙率带来的强度差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随着陶瓷工艺的进步,一些增强补韧的方法应运而生,主要包括纤维增韧、晶须增韧、颗粒增韧、复合增韧、自增韧等.这些方法使陶瓷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有了较大提高.现就各种方法的相关机制进行论述,探讨陶瓷材料增韧补强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胡红涛;许国华;庄媛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定量评价心肌运动的新方法——超声斑点追踪技术

    超声心动图是常见的评估心脏功能的方法,但这种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利用高分辨率的二维灰阶图像分析声学斑点的运动轨迹,该技术时间分辨率较高,同时它又是由非多普勒技术发展而来,不受心脏整体运动和角度的影响,从而较组织多普勒成像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心脏运动情况,为评价心脏心肌的扭转和变形提供一种全新的量化手段.

    作者:刘永岭;柴春英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不同甲状腺疾病的CT值特征

    近年来,螺旋CT的重要量化参数--CT值,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青睐.大量的国内外研究表明,不同甲状腺疾病(Graves病、亚急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的CT值有所不同,绝大多数甲状腺疾病的CT值显著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另外,不同甲状腺疾病的CT值也不同.甲状腺CT值不但可以评估甲状腺的结构改变,而且可以评价功能改变,这为甲状腺疾病与非甲状腺疾病以及甲状腺疾病之间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有力依据,因此,甲状腺CT值是临床早期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郝士丹;康向辉 刊期: 2011年第21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