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渗血红蛋白释放试验与慢性肾衰竭

王彩丽;高雅琼;秦文斌;贾妮亚;高丽君;南蕾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 血红蛋白释放试验, 低渗, 红细胞, 血浆, 白蛋白
摘要:目的 建立低渗血红蛋白定时释放试验,比较研究慢性肾衰竭(CRF)患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存在状态,探讨其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低渗HRT五管法,比较研究CRF患者与正常人的血红蛋白释放情况.再用低渗HRT一管法,比较研究5例CRF与4例非CRF肾病患者的血红蛋白释放结果.用交叉电泳研究CRF患者血浆成分对非CRF肾病患者红细胞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对照比较,CRF患者标本出现以下特点:白蛋白前移、血红蛋白A2稍前移、定时释放增多、原点残留和泄漏明显.5例CRF的血红蛋白释放强于4例非CRF肾病患者.交叉电泳结果表明,CRF患者血浆成分对非CRF肾病患者红细胞有一定影响.结论 与正常人或非CRF肾病患者比较,CRF患者血液成分的电泳释放行为变化较大.白蛋白前移可能是它与血中毒素结合有关、血红蛋白释放方面的变化也可能来自毒素对红细胞的影响.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30年间白山地区胃食管疾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探讨近30年吉林省白山地区十二指肠球溃疡、胃溃疡、胃癌和食管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演变趋势.方法 对我院1980年1月至2009年12月30年间胃镜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30412例胃镜检查中,检出十二指肠溃疡3130例,胃溃疡3206例,胃癌1138例,食管癌305例.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0.29%、10.54%、3.74%和1.00%.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2.36、48.79、60.35和61.1岁.发病高峰年龄组分别为30 ~39、50 ~59、60 ~69和60 ~69岁.十二指肠球溃疡、胃溃疡检出率有明显季节性,以秋冬季高,夏季低.胃癌发病部位以胃窦居多,病理类型多为中分化腺癌.食管癌发病部位以食管下段居多,病理类型多为鳞状细胞癌.结论 白山地区30年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溃疡检出率总体为下降趋势,胃癌及食管癌检出率变化不大.十二指肠球溃疡、胃溃疡、胃癌、食管癌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上升12、8、8和15岁.四种疾病检出率均男性高于女性.

    作者:吴冬梅;张作顺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细胞因子诱导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抑郁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对其发病机制的探索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抑郁症的发生与免疫因素(尤其是细胞因子)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现重点讨论细胞因子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途径,及细胞因子诱导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其机制分为三个方面:细胞因子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神经传递(5-羟色胺、多巴胺、谷氨酸)、神经元再生的影响.

    作者:冯骁;高志涛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自制降黏活血胶囊改善血流变学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自制中药降黏活血胶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15例血流变异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降黏活血胶囊加西药治疗,对照组只给予西药治疗,4周后复查血流变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流变学指标异常明显改善(血液黏稠度、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且有协同降压作用.结论 自制中药降黏活血胶囊对血液流变学异常治疗作用明显.

    作者:刘文辞;张秀芬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不同甲状腺疾病的CT值特征

    近年来,螺旋CT的重要量化参数--CT值,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青睐.大量的国内外研究表明,不同甲状腺疾病(Graves病、亚急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的CT值有所不同,绝大多数甲状腺疾病的CT值显著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另外,不同甲状腺疾病的CT值也不同.甲状腺CT值不但可以评估甲状腺的结构改变,而且可以评价功能改变,这为甲状腺疾病与非甲状腺疾病以及甲状腺疾病之间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有力依据,因此,甲状腺CT值是临床早期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郝士丹;康向辉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细胞凋亡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是一种分泌型单链蛋白质,为趋化因子家族成员之一,可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途径诱导趋化性的产生,是调节单核巨噬细胞迁移及浸润的主要趋化因子之一.MCP-1参与多种疾病的细胞凋亡过程,并在凋亡机制中发挥重大作用.现就其特点、功能及与细胞凋亡性疾病的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徐学超;吴艳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肌缺血是诱发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约占室速和室颤发生的65%,可导致心功能恶化、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猝死.但是,人们对缺血性心律失常机制的认识有限,因此,揭示缺血性心律失常的深层机制是抗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重点.近年研究发现,心室内外膜电活动分裂在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这为临床预警和重症防治带来希望.

    作者:张莹茜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荷瘤鼠活体成像研究进展

    随着荷瘤鼠活体成像技术的发展,非侵袭性成像在临床前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活体成像可以在微创或无创的条件下对活体组织或动物体内的生理生物活动进行成像跟踪.直观灵敏地检测基因的表达模式、标记和示踪细胞、探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围绕可见光成像、核素成像、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摄影和超声成像等5种活体成像技术,总结其特点及主要应用,并讨论活体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作者:程凯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线栓法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及思考

    目的 建立一种可靠、稳定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R)的制备方法.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20只)和假手术组(12只),模型制作后检测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氯化苯四氮唑染色观察大鼠脑梗死面积.结果 改良后的大鼠MCAO/R制作成功率为75%,神经功能评分以及脑梗死面积均较稳定.结论 改良的大鼠MCAO/R是一种稳定性好、可重复率高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作者:汪亮;刘潘潘;胡勤乐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与诊断新指标

    急性肾损伤(AKI)是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增加了肝移植术后患者的病死率.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有:术前、术中、术后因素.目前对AKI的诊断标准主要是AKI合作组标准,此标准以血肌酐(SCr)为主要指标来评价肾功能损伤,但大量研究证实SCr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使SCr有时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肾损伤的发生.近来有研究报道肾损伤新指标,如:肾损伤分子1、胱抑素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等生物学标志物能及时、准确地诊断AKI,且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少,是早期诊断AKI的理想指标.

    作者:罗文辉;郑虹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肠黏膜生物屏障的研究进展

    肠黏膜生物屏障及肠道益生菌的功能与临床多种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小儿肥胖、肠道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皮肤病、肝硬化、肿瘤等.其功能机制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的研究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现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阐述其在相关细菌感染、菌群失调、细菌相关生化产物及肠黏膜组织结构破坏、分泌性IgA等因素影响下,肠道黏膜生物屏障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及其主要的保护作用与损伤因素.

    作者:颜君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经尿道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成人膀胱结石

    目的 探讨经尿道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成人膀胱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 ~2010年经尿道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膀胱结石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膀胱结石均一次碎石取石,成功率100%,手术时间15 ~100 min.术后无膀胱大出血及膀胱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经尿道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膀胱结石,通道大,生理盐水冲洗循环好,视野清楚,碎石取石效率高,手术时间短,膀胱损伤小,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季辉华;李云飞;张少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定量评价心肌运动的新方法——超声斑点追踪技术

    超声心动图是常见的评估心脏功能的方法,但这种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利用高分辨率的二维灰阶图像分析声学斑点的运动轨迹,该技术时间分辨率较高,同时它又是由非多普勒技术发展而来,不受心脏整体运动和角度的影响,从而较组织多普勒成像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心脏运动情况,为评价心脏心肌的扭转和变形提供一种全新的量化手段.

    作者:刘永岭;柴春英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APACHE Ⅱ评分在临床应用的现状及进展

    目前,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主要用于危重患者病情的评估,根据不同的评分将病情分类,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并且预测其病死率及住院率.随着APACHEⅡ评分系统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发现它与临床某些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及在临床使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就APACHEⅡ评分系统在临床中应用的现状及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郑兴珍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利培酮合并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利培酮联合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3例TRS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合并氯氮平组(治疗组)32例和利培酮组(对照组)31例,两组治疗后4、8、12周均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治疗意外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TRS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两组PANSS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治疗12周后PANSS总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培酮联合氯氮平治疗TRS的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高亚娇;安红伟;靳红强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大鼠在呕吐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大鼠没有呕吐反射,但研究表明在催吐刺激下大鼠具有呕吐动物相似的神经递质改变和脑内局部区域兴奋.以异食癖和条件性厌食行为作为呕吐行为的替代,大鼠被用于多种具有催吐效应药物的不良反应评价和镇吐药物止吐效能的观察,其中不仅包括塞来昔布等西药,也包括多种中药单药、止吐复方、复方制剂与中药单药提取物,如单药连翘、小半夏汤、黄芩提取物等.

    作者:施俊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Toll样受体与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TLRs)是细胞表面信号转导跨膜受体,能够识别作为配体的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作为细胞膜上的跨膜信号传递分子,TLRs通过信号转导参与配体介导的肝脏内多种细胞的激活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及发展过程.肝免疫细胞和肝星状细胞上被激活的TLRs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现就TLRs与肝纤维化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何志国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研究进展

    垂体瘤转化基因是一种强有力的肿瘤转化基因,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目前发现PTTG和肿瘤发生相关的机制可能是促进非整数倍细胞分裂;通过转录活化c-myc而发挥细胞转化作用;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PTTG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抑制凝血酶敏感蛋白1的表达,从而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在此就PTTG与这些血管生成因子的调节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马艳会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Ang/Tie2系统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促血管生成素(Ang)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唯一含有受体激动剂和受体抑制剂的血管生长因子家族.Ang家族包括Ang-1、Ang-2、Ang-3和Ang-4,均作用于特异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2,参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延续,影响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通过对它们结构、生物功能、信号转导通路及肿瘤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有助于阐明肿瘤血管新生的机制,为针对该分子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赵萍萍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量表研究及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及高病死率的特点.COP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COPD生命质量量表是对个人或群体的躯体功能、心理情绪和社会适应的一个综合测量,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病情及疗效评判指标.COPD生命质量量表在衡量COPD病情轻重、评价药物治疗及长期家庭氧疗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在此对COPD患者生命质量量表研究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周甲东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S-100β蛋白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S-100β蛋白是一种酸性钙结合蛋白,与脑损伤过程密切相关,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S-100β蛋白除了与脑血管病有关外,还与癫痫、中枢系统感染、精神疾病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有关.随着对S-100β蛋白的深入研究及测定方法的提高,该蛋白有望成为一项新的、有前景的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诊断标志物.现根据近年来文献报道,就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周超宁 刊期: 2011年第21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