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仁国
下腰部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是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周围瘢痕与神经根外膜或硬脊膜形成粘连、产生机械性压迫所致.FBSS的发生与患者手术前全身机能状态,局部病变状况,手术中操作损伤的程度,术后治疗、护理、康复锻炼等相关.如何防止椎板切除术后瘢痕粘连已成为脊柱外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现就其预防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邱小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维生素D是机体内维持钙磷平衡的重要有机物质.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机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失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维生素D失衡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炎症、钙化,心肌肥厚,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且终末期的肾病患者易罹患冠心病.维生素D水平的失衡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这为干预冠心病高危人群、探索冠心病临床辅助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作者:董霄 刊期: 2011年第23期
重型病毒性肝炎是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病情发展快速,由于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并发症多,病情凶险,常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且预后不良,病死率极高.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细胞移植和肝移植等.近年来,在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方面有了较大进展(尤其是抗病毒药治疗),但在现阶段多环节的内科综合治疗仍然非常重要.
作者:邓志海 刊期: 2011年第23期
microRNA(miRNA)能够通过与靶mRNA的3′非翻译区的互补序列特异性地结合而调节基因表达,在生命和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miRNA在血清中稳定表达,在疾病状态下其表达谱发生异常改变,因而可将血清miRNA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疾病治疗有效性的观察指标.目前,血清miRNA在肿瘤、免疫疾病、肝炎等的诊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血清miRNA的形成、检测方法及其在临床应用的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孙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IgA肾病是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为病理特征.以往研究亦多侧重于系膜细胞在肾小球硬化中的作用,然而随着足细胞相关分子的深入研究,证实足细胞损伤与IgA肾病蛋白尿产生、新月体形成、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密切相关.针对足细胞的治疗也有了新的认识.现就足细胞异常与IgA肾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IgA肾病治疗等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涂金花 刊期: 2011年第23期
膀胱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具有易复发和产生多药耐药的生物学特性.肿瘤细胞的药物耐受是影响化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多药转运蛋白突出的作用是它可以从癌细胞中向外转运抗癌药物,使机体产生耐药.而大量研究表明,它们在肿瘤生物学中的基本作用要比对药物的转运更为重要.明确这些转运蛋白在肿瘤发生及治疗反应中的具体作用对膀胱癌的靶向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贾鹏宇 刊期: 2011年第23期
肥胖是冠心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许多代谢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子,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是近发现的与肥胖相关的一种活性因子,可以特异性地激活棕色脂肪调控因子的表达,通过促进棕色脂肪细胞的分化来调控体内能量平衡.因此,对BMP-7的深入研究,了解其在肥胖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揭示上述多基因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作者:汪小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Toll样受体(TLR)是Ⅰ型跨膜蛋白质,是天然免疫细胞膜上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可以识别内源性分子.内源性分子可通过死亡细胞释放、应激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降解释放等使组织损伤.多项研究表明,脊髓胶质细胞表达的TLR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治疗标靶.研究TLR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可以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颜建娥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寰枢椎不稳临床上较为常见,可能导致患者四肢瘫痪,甚至危及生命,其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领域的难点之一.目前寰枢椎手术方法主要包括后路手术、经口咽入路手术和前侧咽后入路手术.其中经前侧咽后入路具有微创,椎动脉损伤风险低,松解减压可靠等优点,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其在临床的应用逐渐增多,手术方法不断更新,备受临床医师的重视.
作者:吴大清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研究美沙拉嗪口服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同时给予美沙拉嗪灌肠剂;对照组给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肠镜检查肠黏膜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29%.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6.854,P<0.05),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肠黏膜的充血水肿、溃疡、糜烂、出血点及瘢痕治疗后均显著减轻(P<0.05),但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沙拉嗪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能民;马哲梅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重组成像在幼儿呼吸道异物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38例临床怀疑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幼儿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记录每位患儿的平均有效剂量(mGy),扫描数据经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小密度投影(MinIP)、仿真支气管镜(VB).结果 纤维支气管镜证实气管支气管异物32例,64层螺旋CT数据后处理结果清晰显示异物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伴随征象MSCT均得到准确诊断.MPR能多角度清晰显示段以上气管支气管异物并能显示肺部并发症,优于MinIP、VB,可弥补横断位图像的不足.结论 幼儿气管支气管异物MSCT低剂量扫描能满足诊断,准确评估异物大小、位置、形态及肺部并发症,对可疑呼吸道异物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刘炜;潘昌杰;钱农;薛跃君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肝病死亡的原因及肝功能分级等情况.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48例肝病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肝病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结果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级6例,C级39例,资料不全无法分级3例.内科药物治疗40例;使用三腔两囊管6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治疗1例;同时应用三腔两囊管和食管曲张静脉套扎1例.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20例;死于肝性脑病13例.结论 肝病死亡病例仍以肝硬化患者居首位,其次为原发性肝癌.肝功能分级差者,并发有消化道大出血和或肝性脑病者病死率很高.上消化道出血单纯内科治疗效果差.需警惕肺栓塞及心脏并发症致死.
作者:刘海霞;陈峰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运用丝线结扎阑尾动脉及阑尾根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以及小操作孔的应用.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间施行无钛夹小操作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41.5 min,术后平均住院3 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无钛夹小操作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安全可靠、手术费用低的优点,可消除钛夹留置体内对患者心理及磁共振检查产生的不利影响.
作者:王铭;米雄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EoE)是一种以食管黏膜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食管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很可能与食物和空气过敏原有关.成年患者以吞咽困难和食物梗阻为典型表现,儿童患者则症状模糊,可表现为喂养困难和发育迟缓.EoE无特征性表现,诊断必须建立在临床和组织学基础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膳食调整、药物治疗(针对过敏反应性疾病和抑酸)和内镜扩张治疗等.
作者:康文全;付剑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的主要效应分子,AngⅡ除了调节机体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外,还可以上调多种致炎性因子的表达,在促进肺纤维化、肺实质细胞凋亡、炎性反应、肺水肿等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与ALI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通过深入研究局部肺组织中AngⅡ及其相关受体信号通路在ALI中的致病机制和作用,可能为ALI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宋先斌 刊期: 2011年第23期
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在脑血管疾病中病死率高.而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选择等方面仍存在争议,无法形成统一标准.随着微创神经外科技术的普及和设备的发展,显微手术的微侵袭性已得到公认,但还需要大宗研究支持.
作者:张松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前脊髓磁共振成像常规检查是诊断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佳手段,能清楚地显示受压颈髓形态及信号改变,以此明确疾病.但是CSM在磁共振成像常规检查中出现信号改变时往往提示脊髓损伤严重,并非病变的早期,使患者错过佳治疗时期.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CSM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均具有价值.现就DTI成像原理、扫描技术、正常人脊髓及CSM患者的脊髓DTI表现等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和一帆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临床特点及发病原因.方法 对20例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20例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为2个病灶的18例,2个以上的2例,共有出血病灶42个,依次为基底核区21个、脑叶18个、小脑3个.主要病因为高血压10例,淀粉样脑血管病2例,脑血管畸形3例,2例瘤卒中,1例白血病,原因不明2例.结论 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多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及特殊病因.
作者:李峥嵘;杨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在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康复治疗中,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新兴的康复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和下肢(足下垂、膝过伸、步态异常)功能及矫正异常运动模式方面都有明显的作用,是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陆建霞 刊期: 2011年第23期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对于肱骨近端的三、四部分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对疼痛的缓解效果较好,但是终的功能恢复情况难以预料,其中主要与大小结节的重建效果有关.大小结节的复位及固定方式直接影响其受力及愈合情况,从而影响肩关节的功能锻炼及功能恢复.有效的重建方式是肱骨头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保障.
作者:陈欢欢 刊期: 2011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