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研究进展

康文全;付剑云

关键词: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 变应性, 吞咽困难, 食物梗阻
摘要: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EoE)是一种以食管黏膜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食管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很可能与食物和空气过敏原有关.成年患者以吞咽困难和食物梗阻为典型表现,儿童患者则症状模糊,可表现为喂养困难和发育迟缓.EoE无特征性表现,诊断必须建立在临床和组织学基础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膳食调整、药物治疗(针对过敏反应性疾病和抑酸)和内镜扩张治疗等.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死亡肝病患者48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肝病死亡的原因及肝功能分级等情况.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48例肝病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肝病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结果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级6例,C级39例,资料不全无法分级3例.内科药物治疗40例;使用三腔两囊管6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治疗1例;同时应用三腔两囊管和食管曲张静脉套扎1例.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20例;死于肝性脑病13例.结论 肝病死亡病例仍以肝硬化患者居首位,其次为原发性肝癌.肝功能分级差者,并发有消化道大出血和或肝性脑病者病死率很高.上消化道出血单纯内科治疗效果差.需警惕肺栓塞及心脏并发症致死.

    作者:刘海霞;陈峰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抗抑郁单味中药研究进展

    抑郁症在全球疾病覆盖中位居第四位,为多发病.在我国抑郁症的治疗中,西药处于主导地位,由于长期服用此类药物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许多患者常常被迫停止治疗.因此,从天然药物和中药方剂中寻找和研制理想的抗抑郁剂,愈来愈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中药领域进行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迄今为止发现的具有抗抑郁作用的单味中草药较多,部分草药已被开发.目前研究较多、较深入的单味中药是贯叶金丝桃,此外,大叶蒟、郁金、柴胡、石菖蒲、积雪草等数十味中药亦被证实有抗抑郁作用.

    作者:周王谊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关节腔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膝关节退行性疾病,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方法主要有口服药物、关节腔注射、物理治疗及手术等,关节腔注射起效快,局部有效浓度高,被临床医师广泛应用.西药关节腔注射治疗药物主要有玻璃酸钠、糖皮质激素、臭氧等,中药及中药提取物关节腔注射主要有川芎嗪、丹参、鹿瓜多肽等,中西药物联合注射治疗亦不少见.现就近年来有关KOA中西药物关节腔注射治疗予以综述.

    作者:汤晓清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Th17细胞与银屑病

    Th17细胞是近年来发现的不同于Th1、Th2和调节性T细胞的一类特殊的新型CD4 +T细胞亚群,通过分泌以白细胞介素17为主的一系列效应细胞因子参与多种慢性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在银屑病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现从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角度出发来分析Th17分化调控的特点及其在介导银屑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康恺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肺压缩容积影像学测量方法

    气胸发生后气胸量的多少或肺组织压缩程度(气胸容积)是临床上选择治疗方式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气胸容积的测量有多种影像学方法,如目测法、面积法、体积法、胸膜间距法和CT容积测量法等.临床使用广泛的是目测法,其操作简单方便,但结果很不准确;CT容积法的准确性已得到公认,但操作复杂,需要CT机及软件的支持.深入研究和开发一种简便易行且准确的影像测量方法,对临床治疗气胸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魏仁国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20例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

    目的 探讨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临床特点及发病原因.方法 对20例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20例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为2个病灶的18例,2个以上的2例,共有出血病灶42个,依次为基底核区21个、脑叶18个、小脑3个.主要病因为高血压10例,淀粉样脑血管病2例,脑血管畸形3例,2例瘤卒中,1例白血病,原因不明2例.结论 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多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及特殊病因.

    作者:李峥嵘;杨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血浆脑钠肽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BN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按照1∶1的比例选择同期心内科非心力衰竭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BNP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总体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Ⅰ、Ⅱ、Ⅲ、Ⅳ级组间血浆BNP水平依次递增,经过纠正心力衰竭治疗后,各级心功能患者BNP、LVEDD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LVEF较治疗前显著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BNP水平可用于早期诊断慢性心力衰竭及其预后评估,且对舒张功能不全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梅光艳;李杰;李兴升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无张力修补术对中老年人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对中老年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3月至2010年6月中老年腹股沟斜疝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无张力修补术,对照组采用传统修补术进行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复发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出现感染等并发症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无张力修补术可明显降低腹股沟斜疝治疗后复发以及感染,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一有效方法.

    作者:林益坤;杨彪;陈壮锋;张栢瑞;王旻昊;李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胃癌的化学疗法

    胃癌是全球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中列第二位,在我国居于首位.目前胃癌的治疗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外科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化疗是治疗胃癌的一种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尤其对于没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标准的治疗方案.现结合国内外文献,粗略介绍胃癌化学治疗方法的进展.

    作者:孙杨;田春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经前期综合征相关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经前期综合征(PMS)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与该病可能相关的神经递质主要包括单胺类、氨基酸类和肽类.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PMS与单胺类(以5-羟色胺为主)及氨基酸类(以谷氨酸、氨酪酸为主)神经递质有关,但有关肽类对PMS影响的研究较少较浅.现对可能涉及该病的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进行归类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讨PMS神经生化方面的微观机制提供参考.

    作者:高兴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骨关节炎与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骨性关节炎(OA)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以滑膜关节中进展性软骨丢失为特征,常引起关节的疼痛及活动受限.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两者虽是不同系统的疾病,却在中老年人群中时常共存.现对这两种疾病的流行病学、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与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药物及失眠对OA患者血压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探讨OA和高血压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相关性.

    作者:王超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消化系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消化系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多种基因联合作用的结果.Livin作为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的新的一员,能直接抑制凋亡的核心物质caspase蛋白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凋亡.Livin在消化系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以Livin为靶点的基因治疗为消化系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现对Livin的分子结构、作用机制及其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王峰波;孙世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采用加长柄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在术后3 ~5 d下地负重行走,院内死亡1例,其余39例患者于1 ~4周出院,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多伴有严重骨质疏松及多系统疾病,人工髋关节置换可以早期下地负重、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是高龄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一种良好方法.

    作者:任云峰;张仲子;柳百炼;赵烽;熊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超声诊断新技术,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以及淋巴结良恶性鉴别方面的研究正逐渐展开.超声弹性成像图像评分及弹性应变率比值有助于甲状腺单发结节以及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弹性成像技术弥补了常规超声的不足,将弹性超声技术与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相结合,可以提高甲状腺结节和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在此就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黄向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肾绞痛急诊治疗体会

    目的 通过对3358例急性肾绞痛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对常用的几种缓解疼痛的方法进行比较,探寻治疗重度肾绞痛的佳方案.方法 确诊重度肾绞痛患者3358例随机分组,采用以下止痛方法:解痉药+M受体阻滞药;弱阿片类药+M受体阻滞药;非甾体类抗炎药+M受体阻滞药;强阿片类药物.评价给药30 min内疼痛缓解的效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解痉药+M受体阻滞药组总有效率92%,弱阿片类药+M受体阻滞剂组总有效率73%,非甾体类抗炎药+M受体组总有效率95%,强阿片类药物组总有效率96.2%.非甾体类抗炎药+M受体组疗效优于解痉药+M受体阻滞药组和弱阿片类药+M受体阻滞剂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优于强阿片类药物组.结论 非甾体类抗炎药+M受体阻滞药可代替强阿片类药物治疗重度肾绞痛.

    作者:马吾浪·乌布利艾拉;艾力·马合木提;景海涛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在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康复治疗中,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新兴的康复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和下肢(足下垂、膝过伸、步态异常)功能及矫正异常运动模式方面都有明显的作用,是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陆建霞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维生素D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D不仅能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钙稳定,而且在维持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与代谢综合征(MS)之间存在关联.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加速胰岛β细胞凋亡、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表达、促进脂质沉积等有关.现从维生素D的代谢、生物作用、营养状况、维生素D与MS各组分的关系及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便探索应用维生素D预防和治疗MS的新方法.

    作者:黄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脑室出血患者脑室内灌注尿激酶时脑脊液中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脑室出血后脑室系统是否具有纤溶能力及应用外源性尿激酶(UK)是否有助于增强纤溶的活性.方法 34例脑室出血患者,其中17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为no-UK组;另17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尿激酶脑室内灌注治疗,为UK组.采用ELISA法测量穿刺后0、2、4、6、12 h点脑脊液标本中D-二聚体(D-D)含量.结果 no-UK组脑脊液中D-D含量随时间而增加,相邻2个时间点间比较P<0.05;UK组5个时间点脑脊液D-D含量进行两两比较,与0 h点比较,2、4 h点显著升高(P<0.01),6、12 h点仍高于0 h点(P<0.05).两组间D-D含量在2 h(P<0.01)和4 h(P<0.05)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12 h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因素、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的交互作用、分组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室出血后脑脊液中D-D含量随时间增加,且可被外源性UK的应用而增强,表明在脑室出血后的脑室系统内应用UK是可行的.

    作者:罗自勉;周新伏;宋治;徐伟;尹亚飞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现状

    重型病毒性肝炎是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病情发展快速,由于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并发症多,病情凶险,常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且预后不良,病死率极高.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细胞移植和肝移植等.近年来,在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方面有了较大进展(尤其是抗病毒药治疗),但在现阶段多环节的内科综合治疗仍然非常重要.

    作者:邓志海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7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

    肥胖是冠心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许多代谢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子,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是近发现的与肥胖相关的一种活性因子,可以特异性地激活棕色脂肪调控因子的表达,通过促进棕色脂肪细胞的分化来调控体内能量平衡.因此,对BMP-7的深入研究,了解其在肥胖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揭示上述多基因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作者:汪小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