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Toll样受体(TLR)是Ⅰ型跨膜蛋白质,是天然免疫细胞膜上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可以识别内源性分子.内源性分子可通过死亡细胞释放、应激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降解释放等使组织损伤.多项研究表明,脊髓胶质细胞表达的TLR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治疗标靶.研究TLR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可以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颜建娥 刊期: 2011年第23期
microRNA(miRNA)能够通过与靶mRNA的3′非翻译区的互补序列特异性地结合而调节基因表达,在生命和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miRNA在血清中稳定表达,在疾病状态下其表达谱发生异常改变,因而可将血清miRNA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疾病治疗有效性的观察指标.目前,血清miRNA在肿瘤、免疫疾病、肝炎等的诊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血清miRNA的形成、检测方法及其在临床应用的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孙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心源性、感染性及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压纠正后出现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 140例休克患者根据休克的原因,分为心源性休克组、感染性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对其高淀粉酶血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休克患者中有47.9%(67/140)存在高淀粉酶血症现象.三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感染性休克组发生率高.结论 心源性、感染性及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压纠正后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较高,可能与原发疾病有关.
作者:陈皙;段美丽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超声诊断新技术,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以及淋巴结良恶性鉴别方面的研究正逐渐展开.超声弹性成像图像评分及弹性应变率比值有助于甲状腺单发结节以及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弹性成像技术弥补了常规超声的不足,将弹性超声技术与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相结合,可以提高甲状腺结节和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在此就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黄向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膀胱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具有易复发和产生多药耐药的生物学特性.肿瘤细胞的药物耐受是影响化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多药转运蛋白突出的作用是它可以从癌细胞中向外转运抗癌药物,使机体产生耐药.而大量研究表明,它们在肿瘤生物学中的基本作用要比对药物的转运更为重要.明确这些转运蛋白在肿瘤发生及治疗反应中的具体作用对膀胱癌的靶向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贾鹏宇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前脊髓磁共振成像常规检查是诊断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佳手段,能清楚地显示受压颈髓形态及信号改变,以此明确疾病.但是CSM在磁共振成像常规检查中出现信号改变时往往提示脊髓损伤严重,并非病变的早期,使患者错过佳治疗时期.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CSM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均具有价值.现就DTI成像原理、扫描技术、正常人脊髓及CSM患者的脊髓DTI表现等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和一帆 刊期: 2011年第23期
胃癌是全球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中列第二位,在我国居于首位.目前胃癌的治疗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外科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化疗是治疗胃癌的一种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尤其对于没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标准的治疗方案.现结合国内外文献,粗略介绍胃癌化学治疗方法的进展.
作者:孙杨;田春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重型病毒性肝炎是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病情发展快速,由于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并发症多,病情凶险,常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且预后不良,病死率极高.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细胞移植和肝移植等.近年来,在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方面有了较大进展(尤其是抗病毒药治疗),但在现阶段多环节的内科综合治疗仍然非常重要.
作者:邓志海 刊期: 2011年第23期
气胸发生后气胸量的多少或肺组织压缩程度(气胸容积)是临床上选择治疗方式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气胸容积的测量有多种影像学方法,如目测法、面积法、体积法、胸膜间距法和CT容积测量法等.临床使用广泛的是目测法,其操作简单方便,但结果很不准确;CT容积法的准确性已得到公认,但操作复杂,需要CT机及软件的支持.深入研究和开发一种简便易行且准确的影像测量方法,对临床治疗气胸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魏仁国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腹膜原发性腺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腹膜原发性腺癌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平均年龄67.7岁,以腹胀、腹水为主要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2例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例为黏液腺癌.免疫组化:EMA、广谱CK、CEA、p53均阳性.结论 腹膜原发性腺癌罕见,预后差,与卵巢癌、恶性间皮瘤及胃肠道转移癌易混淆;应依据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结果鉴别.
作者:张莹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重组成像在幼儿呼吸道异物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38例临床怀疑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幼儿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记录每位患儿的平均有效剂量(mGy),扫描数据经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小密度投影(MinIP)、仿真支气管镜(VB).结果 纤维支气管镜证实气管支气管异物32例,64层螺旋CT数据后处理结果清晰显示异物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伴随征象MSCT均得到准确诊断.MPR能多角度清晰显示段以上气管支气管异物并能显示肺部并发症,优于MinIP、VB,可弥补横断位图像的不足.结论 幼儿气管支气管异物MSCT低剂量扫描能满足诊断,准确评估异物大小、位置、形态及肺部并发症,对可疑呼吸道异物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刘炜;潘昌杰;钱农;薛跃君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法,它的出现让患者避免了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带来的痛苦.然而,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成为影响PCI的广泛开展和临床应用效果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造影虽然是目前诊断ISR的金标准,然而,它毕竟是一种有创检查而且价格昂贵,如何能够发明一种无创的较为低廉的诊断ISR的方法,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双源CT(DSCT)的时间分辨率达到了83 ms,使获得心脏及冠状动脉高质量的图像成为可能,在心血管系统成像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优势.现综述DSCT在评估冠状动脉ISR方面的应用及新进展.
作者:黄猛珣;侯勇 刊期: 2011年第23期
骨性关节炎(OA)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以滑膜关节中进展性软骨丢失为特征,常引起关节的疼痛及活动受限.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两者虽是不同系统的疾病,却在中老年人群中时常共存.现对这两种疾病的流行病学、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与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药物及失眠对OA患者血压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探讨OA和高血压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相关性.
作者:王超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在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康复治疗中,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新兴的康复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和下肢(足下垂、膝过伸、步态异常)功能及矫正异常运动模式方面都有明显的作用,是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陆建霞 刊期: 2011年第23期
肥胖是冠心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许多代谢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子,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是近发现的与肥胖相关的一种活性因子,可以特异性地激活棕色脂肪调控因子的表达,通过促进棕色脂肪细胞的分化来调控体内能量平衡.因此,对BMP-7的深入研究,了解其在肥胖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揭示上述多基因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作者:汪小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运用丝线结扎阑尾动脉及阑尾根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以及小操作孔的应用.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间施行无钛夹小操作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41.5 min,术后平均住院3 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无钛夹小操作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安全可靠、手术费用低的优点,可消除钛夹留置体内对患者心理及磁共振检查产生的不利影响.
作者:王铭;米雄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寰枢椎不稳临床上较为常见,可能导致患者四肢瘫痪,甚至危及生命,其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领域的难点之一.目前寰枢椎手术方法主要包括后路手术、经口咽入路手术和前侧咽后入路手术.其中经前侧咽后入路具有微创,椎动脉损伤风险低,松解减压可靠等优点,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其在临床的应用逐渐增多,手术方法不断更新,备受临床医师的重视.
作者:吴大清 刊期: 2011年第23期
消化系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多种基因联合作用的结果.Livin作为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的新的一员,能直接抑制凋亡的核心物质caspase蛋白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凋亡.Livin在消化系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以Livin为靶点的基因治疗为消化系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现对Livin的分子结构、作用机制及其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王峰波;孙世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维生素D是机体内维持钙磷平衡的重要有机物质.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机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失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维生素D失衡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炎症、钙化,心肌肥厚,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且终末期的肾病患者易罹患冠心病.维生素D水平的失衡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这为干预冠心病高危人群、探索冠心病临床辅助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作者:董霄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经前期综合征(PMS)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与该病可能相关的神经递质主要包括单胺类、氨基酸类和肽类.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PMS与单胺类(以5-羟色胺为主)及氨基酸类(以谷氨酸、氨酪酸为主)神经递质有关,但有关肽类对PMS影响的研究较少较浅.现对可能涉及该病的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进行归类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讨PMS神经生化方面的微观机制提供参考.
作者:高兴笑 刊期: 2011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