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无钛夹小操作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86例临床分析

王铭;米雄

关键词:腹腔镜, 阑尾切除术, 钛夹, 丝线结扎
摘要: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运用丝线结扎阑尾动脉及阑尾根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以及小操作孔的应用.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间施行无钛夹小操作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41.5 min,术后平均住院3 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无钛夹小操作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安全可靠、手术费用低的优点,可消除钛夹留置体内对患者心理及磁共振检查产生的不利影响.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Toll样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Toll样受体(TLR)是Ⅰ型跨膜蛋白质,是天然免疫细胞膜上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可以识别内源性分子.内源性分子可通过死亡细胞释放、应激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降解释放等使组织损伤.多项研究表明,脊髓胶质细胞表达的TLR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治疗标靶.研究TLR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可以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颜建娥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美沙拉嗪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研究美沙拉嗪口服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同时给予美沙拉嗪灌肠剂;对照组给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肠镜检查肠黏膜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29%.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6.854,P<0.05),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肠黏膜的充血水肿、溃疡、糜烂、出血点及瘢痕治疗后均显著减轻(P<0.05),但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沙拉嗪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能民;马哲梅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关节腔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膝关节退行性疾病,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方法主要有口服药物、关节腔注射、物理治疗及手术等,关节腔注射起效快,局部有效浓度高,被临床医师广泛应用.西药关节腔注射治疗药物主要有玻璃酸钠、糖皮质激素、臭氧等,中药及中药提取物关节腔注射主要有川芎嗪、丹参、鹿瓜多肽等,中西药物联合注射治疗亦不少见.现就近年来有关KOA中西药物关节腔注射治疗予以综述.

    作者:汤晓清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胃癌的化学疗法

    胃癌是全球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中列第二位,在我国居于首位.目前胃癌的治疗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外科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化疗是治疗胃癌的一种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尤其对于没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标准的治疗方案.现结合国内外文献,粗略介绍胃癌化学治疗方法的进展.

    作者:孙杨;田春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研究进展

    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EoE)是一种以食管黏膜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食管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很可能与食物和空气过敏原有关.成年患者以吞咽困难和食物梗阻为典型表现,儿童患者则症状模糊,可表现为喂养困难和发育迟缓.EoE无特征性表现,诊断必须建立在临床和组织学基础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膳食调整、药物治疗(针对过敏反应性疾病和抑酸)和内镜扩张治疗等.

    作者:康文全;付剑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血管紧张素Ⅱ信号通路与急性肺损伤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的主要效应分子,AngⅡ除了调节机体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外,还可以上调多种致炎性因子的表达,在促进肺纤维化、肺实质细胞凋亡、炎性反应、肺水肿等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与ALI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通过深入研究局部肺组织中AngⅡ及其相关受体信号通路在ALI中的致病机制和作用,可能为ALI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宋先斌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研究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的作用.方法 将8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吸氧);观察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加BiPAP呼吸机经面罩气道正压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和动脉血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RR)、心室率(HR)、动脉血Ph、PaO2、PaCO2和SaO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4、24 h后的Ph、PaO2和SaO2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PaCO2下降更明显(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2.86%和7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肯定,是一种有效、简便、无创而实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罗春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肱骨头置换术大小结节重建方式探讨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对于肱骨近端的三、四部分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对疼痛的缓解效果较好,但是终的功能恢复情况难以预料,其中主要与大小结节的重建效果有关.大小结节的复位及固定方式直接影响其受力及愈合情况,从而影响肩关节的功能锻炼及功能恢复.有效的重建方式是肱骨头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保障.

    作者:陈欢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死亡肝病患者48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肝病死亡的原因及肝功能分级等情况.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48例肝病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肝病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结果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级6例,C级39例,资料不全无法分级3例.内科药物治疗40例;使用三腔两囊管6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治疗1例;同时应用三腔两囊管和食管曲张静脉套扎1例.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20例;死于肝性脑病13例.结论 肝病死亡病例仍以肝硬化患者居首位,其次为原发性肝癌.肝功能分级差者,并发有消化道大出血和或肝性脑病者病死率很高.上消化道出血单纯内科治疗效果差.需警惕肺栓塞及心脏并发症致死.

    作者:刘海霞;陈峰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7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

    肥胖是冠心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许多代谢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子,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是近发现的与肥胖相关的一种活性因子,可以特异性地激活棕色脂肪调控因子的表达,通过促进棕色脂肪细胞的分化来调控体内能量平衡.因此,对BMP-7的深入研究,了解其在肥胖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揭示上述多基因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作者:汪小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的现状为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联合用药不规范,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合理,抗菌药物给药的时机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等.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耐药菌的增加,不良反应增加,加重患者负担,造成资源浪费.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因与医疗机构管理上的缺陷,缺乏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知识,过分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有关.应进行行政技术干预及加强培训教育,才能有效地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黄华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在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康复治疗中,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新兴的康复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和下肢(足下垂、膝过伸、步态异常)功能及矫正异常运动模式方面都有明显的作用,是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陆建霞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Th17细胞与银屑病

    Th17细胞是近年来发现的不同于Th1、Th2和调节性T细胞的一类特殊的新型CD4 +T细胞亚群,通过分泌以白细胞介素17为主的一系列效应细胞因子参与多种慢性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在银屑病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现从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角度出发来分析Th17分化调控的特点及其在介导银屑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康恺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采用加长柄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在术后3 ~5 d下地负重行走,院内死亡1例,其余39例患者于1 ~4周出院,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多伴有严重骨质疏松及多系统疾病,人工髋关节置换可以早期下地负重、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是高龄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一种良好方法.

    作者:任云峰;张仲子;柳百炼;赵烽;熊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超声诊断新技术,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以及淋巴结良恶性鉴别方面的研究正逐渐展开.超声弹性成像图像评分及弹性应变率比值有助于甲状腺单发结节以及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弹性成像技术弥补了常规超声的不足,将弹性超声技术与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相结合,可以提高甲状腺结节和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在此就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黄向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多变,临床治疗的关键是根据肿瘤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及药物靶向治疗是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如何选择手术治疗或靶向药物治疗以及如何把握两者联合治疗,至今仍有争论,尚需进一步探讨.现结合国内外对GIST治疗的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谢澳斯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双源CT评估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新进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法,它的出现让患者避免了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带来的痛苦.然而,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成为影响PCI的广泛开展和临床应用效果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造影虽然是目前诊断ISR的金标准,然而,它毕竟是一种有创检查而且价格昂贵,如何能够发明一种无创的较为低廉的诊断ISR的方法,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双源CT(DSCT)的时间分辨率达到了83 ms,使获得心脏及冠状动脉高质量的图像成为可能,在心血管系统成像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优势.现综述DSCT在评估冠状动脉ISR方面的应用及新进展.

    作者:黄猛珣;侯勇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脑室出血患者脑室内灌注尿激酶时脑脊液中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脑室出血后脑室系统是否具有纤溶能力及应用外源性尿激酶(UK)是否有助于增强纤溶的活性.方法 34例脑室出血患者,其中17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为no-UK组;另17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尿激酶脑室内灌注治疗,为UK组.采用ELISA法测量穿刺后0、2、4、6、12 h点脑脊液标本中D-二聚体(D-D)含量.结果 no-UK组脑脊液中D-D含量随时间而增加,相邻2个时间点间比较P<0.05;UK组5个时间点脑脊液D-D含量进行两两比较,与0 h点比较,2、4 h点显著升高(P<0.01),6、12 h点仍高于0 h点(P<0.05).两组间D-D含量在2 h(P<0.01)和4 h(P<0.05)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12 h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因素、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的交互作用、分组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室出血后脑脊液中D-D含量随时间增加,且可被外源性UK的应用而增强,表明在脑室出血后的脑室系统内应用UK是可行的.

    作者:罗自勉;周新伏;宋治;徐伟;尹亚飞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抗抑郁单味中药研究进展

    抑郁症在全球疾病覆盖中位居第四位,为多发病.在我国抑郁症的治疗中,西药处于主导地位,由于长期服用此类药物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许多患者常常被迫停止治疗.因此,从天然药物和中药方剂中寻找和研制理想的抗抑郁剂,愈来愈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中药领域进行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迄今为止发现的具有抗抑郁作用的单味中草药较多,部分草药已被开发.目前研究较多、较深入的单味中药是贯叶金丝桃,此外,大叶蒟、郁金、柴胡、石菖蒲、积雪草等数十味中药亦被证实有抗抑郁作用.

    作者:周王谊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足细胞异常与IgA肾病

    IgA肾病是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为病理特征.以往研究亦多侧重于系膜细胞在肾小球硬化中的作用,然而随着足细胞相关分子的深入研究,证实足细胞损伤与IgA肾病蛋白尿产生、新月体形成、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密切相关.针对足细胞的治疗也有了新的认识.现就足细胞异常与IgA肾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IgA肾病治疗等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涂金花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