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云峰;张仲子;柳百炼;赵烽;熊鹰
血清C反应蛋白(CRP)是一项与炎症相关的敏感指标,可反映机体炎症潜伏期和早期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检测血清CRP水平变化对肺部感染的诊疗过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临床上检测血清CRP具有费用低、敏感性高、参考价值大等优点,对怀疑有肺部感染者可常规检测血清CRP水平变化,这有助于临床诊断、鉴别病原微生物种类、选用药物、判断疗效及预后,以降低漏诊率、误诊率,提高疾病的治疗水平.现就CRP与肺部感染的关系和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祝筱姬;胡德忠 刊期: 2011年第23期
胃癌是全球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中列第二位,在我国居于首位.目前胃癌的治疗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外科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化疗是治疗胃癌的一种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尤其对于没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标准的治疗方案.现结合国内外文献,粗略介绍胃癌化学治疗方法的进展.
作者:孙杨;田春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心源性、感染性及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压纠正后出现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 140例休克患者根据休克的原因,分为心源性休克组、感染性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对其高淀粉酶血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休克患者中有47.9%(67/140)存在高淀粉酶血症现象.三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感染性休克组发生率高.结论 心源性、感染性及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压纠正后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较高,可能与原发疾病有关.
作者:陈皙;段美丽 刊期: 2011年第23期
骨性关节炎(OA)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以滑膜关节中进展性软骨丢失为特征,常引起关节的疼痛及活动受限.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两者虽是不同系统的疾病,却在中老年人群中时常共存.现对这两种疾病的流行病学、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与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药物及失眠对OA患者血压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探讨OA和高血压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相关性.
作者:王超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重组成像在幼儿呼吸道异物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38例临床怀疑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幼儿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记录每位患儿的平均有效剂量(mGy),扫描数据经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小密度投影(MinIP)、仿真支气管镜(VB).结果 纤维支气管镜证实气管支气管异物32例,64层螺旋CT数据后处理结果清晰显示异物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伴随征象MSCT均得到准确诊断.MPR能多角度清晰显示段以上气管支气管异物并能显示肺部并发症,优于MinIP、VB,可弥补横断位图像的不足.结论 幼儿气管支气管异物MSCT低剂量扫描能满足诊断,准确评估异物大小、位置、形态及肺部并发症,对可疑呼吸道异物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刘炜;潘昌杰;钱农;薛跃君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维生素D不仅能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钙稳定,而且在维持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与代谢综合征(MS)之间存在关联.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加速胰岛β细胞凋亡、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表达、促进脂质沉积等有关.现从维生素D的代谢、生物作用、营养状况、维生素D与MS各组分的关系及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便探索应用维生素D预防和治疗MS的新方法.
作者:黄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近年来我国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的现状为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联合用药不规范,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合理,抗菌药物给药的时机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等.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耐药菌的增加,不良反应增加,加重患者负担,造成资源浪费.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因与医疗机构管理上的缺陷,缺乏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知识,过分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有关.应进行行政技术干预及加强培训教育,才能有效地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黄华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Th17细胞是近年来发现的不同于Th1、Th2和调节性T细胞的一类特殊的新型CD4 +T细胞亚群,通过分泌以白细胞介素17为主的一系列效应细胞因子参与多种慢性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在银屑病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现从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角度出发来分析Th17分化调控的特点及其在介导银屑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康恺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研究美沙拉嗪口服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同时给予美沙拉嗪灌肠剂;对照组给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肠镜检查肠黏膜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29%.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6.854,P<0.05),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肠黏膜的充血水肿、溃疡、糜烂、出血点及瘢痕治疗后均显著减轻(P<0.05),但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沙拉嗪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能民;马哲梅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EoE)是一种以食管黏膜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食管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很可能与食物和空气过敏原有关.成年患者以吞咽困难和食物梗阻为典型表现,儿童患者则症状模糊,可表现为喂养困难和发育迟缓.EoE无特征性表现,诊断必须建立在临床和组织学基础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膳食调整、药物治疗(针对过敏反应性疾病和抑酸)和内镜扩张治疗等.
作者:康文全;付剑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维生素D是机体内维持钙磷平衡的重要有机物质.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机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失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维生素D失衡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炎症、钙化,心肌肥厚,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且终末期的肾病患者易罹患冠心病.维生素D水平的失衡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这为干预冠心病高危人群、探索冠心病临床辅助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作者:董霄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研究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的作用.方法 将8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吸氧);观察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加BiPAP呼吸机经面罩气道正压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和动脉血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RR)、心室率(HR)、动脉血Ph、PaO2、PaCO2和SaO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4、24 h后的Ph、PaO2和SaO2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PaCO2下降更明显(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2.86%和7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肯定,是一种有效、简便、无创而实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罗春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评价三氧(O3)和10%高渗盐水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5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CT定位,腰椎间盘注入O3 10 ~40 Ml后加注10%高渗盐水1.5 ~2.5 Ml.观察O3在盘内的分布状态.结果 临床试验共156例,按照MacNab标准分级终疗效,显效125例,有效26例,无效5例,合计有效数为151例,有效率为96.8%,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O3配合高渗盐水椎间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微创、安全.
作者:余留森;张建华;方圆;刘艳玲;秦福双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脑室出血后脑室系统是否具有纤溶能力及应用外源性尿激酶(UK)是否有助于增强纤溶的活性.方法 34例脑室出血患者,其中17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为no-UK组;另17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尿激酶脑室内灌注治疗,为UK组.采用ELISA法测量穿刺后0、2、4、6、12 h点脑脊液标本中D-二聚体(D-D)含量.结果 no-UK组脑脊液中D-D含量随时间而增加,相邻2个时间点间比较P<0.05;UK组5个时间点脑脊液D-D含量进行两两比较,与0 h点比较,2、4 h点显著升高(P<0.01),6、12 h点仍高于0 h点(P<0.05).两组间D-D含量在2 h(P<0.01)和4 h(P<0.05)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12 h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因素、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的交互作用、分组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室出血后脑脊液中D-D含量随时间增加,且可被外源性UK的应用而增强,表明在脑室出血后的脑室系统内应用UK是可行的.
作者:罗自勉;周新伏;宋治;徐伟;尹亚飞 刊期: 2011年第23期
肥胖是冠心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许多代谢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子,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是近发现的与肥胖相关的一种活性因子,可以特异性地激活棕色脂肪调控因子的表达,通过促进棕色脂肪细胞的分化来调控体内能量平衡.因此,对BMP-7的深入研究,了解其在肥胖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揭示上述多基因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作者:汪小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BN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按照1∶1的比例选择同期心内科非心力衰竭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BNP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总体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Ⅰ、Ⅱ、Ⅲ、Ⅳ级组间血浆BNP水平依次递增,经过纠正心力衰竭治疗后,各级心功能患者BNP、LVEDD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LVEF较治疗前显著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BNP水平可用于早期诊断慢性心力衰竭及其预后评估,且对舒张功能不全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梅光艳;李杰;李兴升 刊期: 2011年第23期
趋化因子ENA-78在急性胰腺炎(AP)的发病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一种来源广泛、生物功能多样的趋化因子,通过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引起中性粒细胞等白细胞的趋化及活化可能是AP的原因之一.趋化因子ENA-78的高表达对AP和其相关脏器损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对趋化因子ENA-78及其受体的深入研究能给AP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作者:魏小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法,它的出现让患者避免了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带来的痛苦.然而,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成为影响PCI的广泛开展和临床应用效果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造影虽然是目前诊断ISR的金标准,然而,它毕竟是一种有创检查而且价格昂贵,如何能够发明一种无创的较为低廉的诊断ISR的方法,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双源CT(DSCT)的时间分辨率达到了83 ms,使获得心脏及冠状动脉高质量的图像成为可能,在心血管系统成像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优势.现综述DSCT在评估冠状动脉ISR方面的应用及新进展.
作者:黄猛珣;侯勇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运用丝线结扎阑尾动脉及阑尾根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以及小操作孔的应用.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间施行无钛夹小操作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41.5 min,术后平均住院3 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无钛夹小操作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安全可靠、手术费用低的优点,可消除钛夹留置体内对患者心理及磁共振检查产生的不利影响.
作者:王铭;米雄 刊期: 2011年第23期
气胸发生后气胸量的多少或肺组织压缩程度(气胸容积)是临床上选择治疗方式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气胸容积的测量有多种影像学方法,如目测法、面积法、体积法、胸膜间距法和CT容积测量法等.临床使用广泛的是目测法,其操作简单方便,但结果很不准确;CT容积法的准确性已得到公认,但操作复杂,需要CT机及软件的支持.深入研究和开发一种简便易行且准确的影像测量方法,对临床治疗气胸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魏仁国 刊期: 2011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