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罗春

关键词:无创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的作用.方法 将8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吸氧);观察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加BiPAP呼吸机经面罩气道正压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和动脉血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RR)、心室率(HR)、动脉血Ph、PaO2、PaCO2和SaO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4、24 h后的Ph、PaO2和SaO2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PaCO2下降更明显(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2.86%和7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肯定,是一种有效、简便、无创而实用的治疗方法.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紧张素Ⅱ信号通路与急性肺损伤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的主要效应分子,AngⅡ除了调节机体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外,还可以上调多种致炎性因子的表达,在促进肺纤维化、肺实质细胞凋亡、炎性反应、肺水肿等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与ALI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通过深入研究局部肺组织中AngⅡ及其相关受体信号通路在ALI中的致病机制和作用,可能为ALI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宋先斌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研究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的作用.方法 将8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吸氧);观察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加BiPAP呼吸机经面罩气道正压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和动脉血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RR)、心室率(HR)、动脉血Ph、PaO2、PaCO2和SaO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4、24 h后的Ph、PaO2和SaO2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PaCO2下降更明显(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2.86%和7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肯定,是一种有效、简便、无创而实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罗春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20例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

    目的 探讨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临床特点及发病原因.方法 对20例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20例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为2个病灶的18例,2个以上的2例,共有出血病灶42个,依次为基底核区21个、脑叶18个、小脑3个.主要病因为高血压10例,淀粉样脑血管病2例,脑血管畸形3例,2例瘤卒中,1例白血病,原因不明2例.结论 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多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及特殊病因.

    作者:李峥嵘;杨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维生素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维生素D是机体内维持钙磷平衡的重要有机物质.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机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失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维生素D失衡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炎症、钙化,心肌肥厚,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且终末期的肾病患者易罹患冠心病.维生素D水平的失衡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这为干预冠心病高危人群、探索冠心病临床辅助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作者:董霄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死亡肝病患者48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肝病死亡的原因及肝功能分级等情况.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48例肝病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肝病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结果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级6例,C级39例,资料不全无法分级3例.内科药物治疗40例;使用三腔两囊管6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治疗1例;同时应用三腔两囊管和食管曲张静脉套扎1例.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20例;死于肝性脑病13例.结论 肝病死亡病例仍以肝硬化患者居首位,其次为原发性肝癌.肝功能分级差者,并发有消化道大出血和或肝性脑病者病死率很高.上消化道出血单纯内科治疗效果差.需警惕肺栓塞及心脏并发症致死.

    作者:刘海霞;陈峰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血浆脑钠肽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BN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按照1∶1的比例选择同期心内科非心力衰竭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BNP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总体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Ⅰ、Ⅱ、Ⅲ、Ⅳ级组间血浆BNP水平依次递增,经过纠正心力衰竭治疗后,各级心功能患者BNP、LVEDD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LVEF较治疗前显著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BNP水平可用于早期诊断慢性心力衰竭及其预后评估,且对舒张功能不全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梅光艳;李杰;李兴升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骨关节炎与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骨性关节炎(OA)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以滑膜关节中进展性软骨丢失为特征,常引起关节的疼痛及活动受限.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两者虽是不同系统的疾病,却在中老年人群中时常共存.现对这两种疾病的流行病学、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与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药物及失眠对OA患者血压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探讨OA和高血压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相关性.

    作者:王超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经前期综合征相关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经前期综合征(PMS)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与该病可能相关的神经递质主要包括单胺类、氨基酸类和肽类.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PMS与单胺类(以5-羟色胺为主)及氨基酸类(以谷氨酸、氨酪酸为主)神经递质有关,但有关肽类对PMS影响的研究较少较浅.现对可能涉及该病的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进行归类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讨PMS神经生化方面的微观机制提供参考.

    作者:高兴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DTI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研究进展

    目前脊髓磁共振成像常规检查是诊断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佳手段,能清楚地显示受压颈髓形态及信号改变,以此明确疾病.但是CSM在磁共振成像常规检查中出现信号改变时往往提示脊髓损伤严重,并非病变的早期,使患者错过佳治疗时期.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CSM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均具有价值.现就DTI成像原理、扫描技术、正常人脊髓及CSM患者的脊髓DTI表现等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和一帆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7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

    肥胖是冠心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许多代谢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子,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是近发现的与肥胖相关的一种活性因子,可以特异性地激活棕色脂肪调控因子的表达,通过促进棕色脂肪细胞的分化来调控体内能量平衡.因此,对BMP-7的深入研究,了解其在肥胖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揭示上述多基因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作者:汪小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美沙拉嗪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研究美沙拉嗪口服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同时给予美沙拉嗪灌肠剂;对照组给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肠镜检查肠黏膜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29%.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6.854,P<0.05),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肠黏膜的充血水肿、溃疡、糜烂、出血点及瘢痕治疗后均显著减轻(P<0.05),但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沙拉嗪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能民;马哲梅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Th17细胞与银屑病

    Th17细胞是近年来发现的不同于Th1、Th2和调节性T细胞的一类特殊的新型CD4 +T细胞亚群,通过分泌以白细胞介素17为主的一系列效应细胞因子参与多种慢性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在银屑病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现从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角度出发来分析Th17分化调控的特点及其在介导银屑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康恺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双源CT评估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新进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法,它的出现让患者避免了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带来的痛苦.然而,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成为影响PCI的广泛开展和临床应用效果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造影虽然是目前诊断ISR的金标准,然而,它毕竟是一种有创检查而且价格昂贵,如何能够发明一种无创的较为低廉的诊断ISR的方法,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双源CT(DSCT)的时间分辨率达到了83 ms,使获得心脏及冠状动脉高质量的图像成为可能,在心血管系统成像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优势.现综述DSCT在评估冠状动脉ISR方面的应用及新进展.

    作者:黄猛珣;侯勇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肾绞痛急诊治疗体会

    目的 通过对3358例急性肾绞痛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对常用的几种缓解疼痛的方法进行比较,探寻治疗重度肾绞痛的佳方案.方法 确诊重度肾绞痛患者3358例随机分组,采用以下止痛方法:解痉药+M受体阻滞药;弱阿片类药+M受体阻滞药;非甾体类抗炎药+M受体阻滞药;强阿片类药物.评价给药30 min内疼痛缓解的效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解痉药+M受体阻滞药组总有效率92%,弱阿片类药+M受体阻滞剂组总有效率73%,非甾体类抗炎药+M受体组总有效率95%,强阿片类药物组总有效率96.2%.非甾体类抗炎药+M受体组疗效优于解痉药+M受体阻滞药组和弱阿片类药+M受体阻滞剂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优于强阿片类药物组.结论 非甾体类抗炎药+M受体阻滞药可代替强阿片类药物治疗重度肾绞痛.

    作者:马吾浪·乌布利艾拉;艾力·马合木提;景海涛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不同病因休克患者血压纠正后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心源性、感染性及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压纠正后出现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 140例休克患者根据休克的原因,分为心源性休克组、感染性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对其高淀粉酶血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休克患者中有47.9%(67/140)存在高淀粉酶血症现象.三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感染性休克组发生率高.结论 心源性、感染性及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压纠正后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较高,可能与原发疾病有关.

    作者:陈皙;段美丽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新进展

    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在脑血管疾病中病死率高.而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选择等方面仍存在争议,无法形成统一标准.随着微创神经外科技术的普及和设备的发展,显微手术的微侵袭性已得到公认,但还需要大宗研究支持.

    作者:张松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无钛夹小操作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8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运用丝线结扎阑尾动脉及阑尾根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以及小操作孔的应用.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间施行无钛夹小操作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41.5 min,术后平均住院3 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无钛夹小操作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安全可靠、手术费用低的优点,可消除钛夹留置体内对患者心理及磁共振检查产生的不利影响.

    作者:王铭;米雄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多变,临床治疗的关键是根据肿瘤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及药物靶向治疗是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如何选择手术治疗或靶向药物治疗以及如何把握两者联合治疗,至今仍有争论,尚需进一步探讨.现结合国内外对GIST治疗的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谢澳斯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超声诊断新技术,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以及淋巴结良恶性鉴别方面的研究正逐渐展开.超声弹性成像图像评分及弹性应变率比值有助于甲状腺单发结节以及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弹性成像技术弥补了常规超声的不足,将弹性超声技术与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相结合,可以提高甲状腺结节和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在此就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黄向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膀胱癌术后复发及进展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目前比较肯定的与膀胱癌复发和进展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分级及分期,但肿瘤的分级与分期并不能完全反映肿瘤的复发和进展倾向.如何早期预测膀胱癌术后复发和进展一直是泌尿外科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膀胱癌生物学标记是在分子水平上寻找答案,并且候选标记众多,研究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发现了一些可用来预测膀胱癌术后复发和进展相关的分子标志物,现就这些分子标志物予以综述.

    作者:刘绍远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