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20例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

李峥嵘;杨欢

关键词: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 临床特点, 病因
摘要:目的 探讨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临床特点及发病原因.方法 对20例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20例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为2个病灶的18例,2个以上的2例,共有出血病灶42个,依次为基底核区21个、脑叶18个、小脑3个.主要病因为高血压10例,淀粉样脑血管病2例,脑血管畸形3例,2例瘤卒中,1例白血病,原因不明2例.结论 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多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及特殊病因.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研究进展

    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EoE)是一种以食管黏膜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食管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很可能与食物和空气过敏原有关.成年患者以吞咽困难和食物梗阻为典型表现,儿童患者则症状模糊,可表现为喂养困难和发育迟缓.EoE无特征性表现,诊断必须建立在临床和组织学基础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膳食调整、药物治疗(针对过敏反应性疾病和抑酸)和内镜扩张治疗等.

    作者:康文全;付剑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周围粘连的预防研究进展

    下腰部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是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周围瘢痕与神经根外膜或硬脊膜形成粘连、产生机械性压迫所致.FBSS的发生与患者手术前全身机能状态,局部病变状况,手术中操作损伤的程度,术后治疗、护理、康复锻炼等相关.如何防止椎板切除术后瘢痕粘连已成为脊柱外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现就其预防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邱小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血清microRNA的检测及临床应用进展

    microRNA(miRNA)能够通过与靶mRNA的3′非翻译区的互补序列特异性地结合而调节基因表达,在生命和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miRNA在血清中稳定表达,在疾病状态下其表达谱发生异常改变,因而可将血清miRNA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疾病治疗有效性的观察指标.目前,血清miRNA在肿瘤、免疫疾病、肝炎等的诊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血清miRNA的形成、检测方法及其在临床应用的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孙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腹膜原发性腺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腹膜原发性腺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腹膜原发性腺癌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平均年龄67.7岁,以腹胀、腹水为主要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2例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例为黏液腺癌.免疫组化:EMA、广谱CK、CEA、p53均阳性.结论 腹膜原发性腺癌罕见,预后差,与卵巢癌、恶性间皮瘤及胃肠道转移癌易混淆;应依据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结果鉴别.

    作者:张莹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肾绞痛急诊治疗体会

    目的 通过对3358例急性肾绞痛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对常用的几种缓解疼痛的方法进行比较,探寻治疗重度肾绞痛的佳方案.方法 确诊重度肾绞痛患者3358例随机分组,采用以下止痛方法:解痉药+M受体阻滞药;弱阿片类药+M受体阻滞药;非甾体类抗炎药+M受体阻滞药;强阿片类药物.评价给药30 min内疼痛缓解的效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解痉药+M受体阻滞药组总有效率92%,弱阿片类药+M受体阻滞剂组总有效率73%,非甾体类抗炎药+M受体组总有效率95%,强阿片类药物组总有效率96.2%.非甾体类抗炎药+M受体组疗效优于解痉药+M受体阻滞药组和弱阿片类药+M受体阻滞剂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优于强阿片类药物组.结论 非甾体类抗炎药+M受体阻滞药可代替强阿片类药物治疗重度肾绞痛.

    作者:马吾浪·乌布利艾拉;艾力·马合木提;景海涛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美沙拉嗪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研究美沙拉嗪口服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同时给予美沙拉嗪灌肠剂;对照组给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肠镜检查肠黏膜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29%.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6.854,P<0.05),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肠黏膜的充血水肿、溃疡、糜烂、出血点及瘢痕治疗后均显著减轻(P<0.05),但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沙拉嗪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能民;马哲梅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超声诊断新技术,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以及淋巴结良恶性鉴别方面的研究正逐渐展开.超声弹性成像图像评分及弹性应变率比值有助于甲状腺单发结节以及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弹性成像技术弥补了常规超声的不足,将弹性超声技术与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相结合,可以提高甲状腺结节和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在此就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黄向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在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康复治疗中,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新兴的康复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和下肢(足下垂、膝过伸、步态异常)功能及矫正异常运动模式方面都有明显的作用,是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陆建霞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消化系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消化系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多种基因联合作用的结果.Livin作为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的新的一员,能直接抑制凋亡的核心物质caspase蛋白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凋亡.Livin在消化系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以Livin为靶点的基因治疗为消化系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现对Livin的分子结构、作用机制及其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王峰波;孙世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胃癌的化学疗法

    胃癌是全球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中列第二位,在我国居于首位.目前胃癌的治疗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外科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化疗是治疗胃癌的一种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尤其对于没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标准的治疗方案.现结合国内外文献,粗略介绍胃癌化学治疗方法的进展.

    作者:孙杨;田春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膀胱癌术后复发及进展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目前比较肯定的与膀胱癌复发和进展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分级及分期,但肿瘤的分级与分期并不能完全反映肿瘤的复发和进展倾向.如何早期预测膀胱癌术后复发和进展一直是泌尿外科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膀胱癌生物学标记是在分子水平上寻找答案,并且候选标记众多,研究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发现了一些可用来预测膀胱癌术后复发和进展相关的分子标志物,现就这些分子标志物予以综述.

    作者:刘绍远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无钛夹小操作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8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运用丝线结扎阑尾动脉及阑尾根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以及小操作孔的应用.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间施行无钛夹小操作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41.5 min,术后平均住院3 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无钛夹小操作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安全可靠、手术费用低的优点,可消除钛夹留置体内对患者心理及磁共振检查产生的不利影响.

    作者:王铭;米雄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足细胞异常与IgA肾病

    IgA肾病是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为病理特征.以往研究亦多侧重于系膜细胞在肾小球硬化中的作用,然而随着足细胞相关分子的深入研究,证实足细胞损伤与IgA肾病蛋白尿产生、新月体形成、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密切相关.针对足细胞的治疗也有了新的认识.现就足细胞异常与IgA肾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IgA肾病治疗等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涂金花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趋化因子ENA-78与急性胰腺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ENA-78在急性胰腺炎(AP)的发病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一种来源广泛、生物功能多样的趋化因子,通过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引起中性粒细胞等白细胞的趋化及活化可能是AP的原因之一.趋化因子ENA-78的高表达对AP和其相关脏器损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对趋化因子ENA-78及其受体的深入研究能给AP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作者:魏小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脑室出血患者脑室内灌注尿激酶时脑脊液中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脑室出血后脑室系统是否具有纤溶能力及应用外源性尿激酶(UK)是否有助于增强纤溶的活性.方法 34例脑室出血患者,其中17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为no-UK组;另17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尿激酶脑室内灌注治疗,为UK组.采用ELISA法测量穿刺后0、2、4、6、12 h点脑脊液标本中D-二聚体(D-D)含量.结果 no-UK组脑脊液中D-D含量随时间而增加,相邻2个时间点间比较P<0.05;UK组5个时间点脑脊液D-D含量进行两两比较,与0 h点比较,2、4 h点显著升高(P<0.01),6、12 h点仍高于0 h点(P<0.05).两组间D-D含量在2 h(P<0.01)和4 h(P<0.05)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12 h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因素、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的交互作用、分组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室出血后脑脊液中D-D含量随时间增加,且可被外源性UK的应用而增强,表明在脑室出血后的脑室系统内应用UK是可行的.

    作者:罗自勉;周新伏;宋治;徐伟;尹亚飞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不同病因休克患者血压纠正后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心源性、感染性及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压纠正后出现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 140例休克患者根据休克的原因,分为心源性休克组、感染性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对其高淀粉酶血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休克患者中有47.9%(67/140)存在高淀粉酶血症现象.三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感染性休克组发生率高.结论 心源性、感染性及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压纠正后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较高,可能与原发疾病有关.

    作者:陈皙;段美丽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经前期综合征相关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经前期综合征(PMS)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与该病可能相关的神经递质主要包括单胺类、氨基酸类和肽类.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PMS与单胺类(以5-羟色胺为主)及氨基酸类(以谷氨酸、氨酪酸为主)神经递质有关,但有关肽类对PMS影响的研究较少较浅.现对可能涉及该病的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进行归类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讨PMS神经生化方面的微观机制提供参考.

    作者:高兴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维生素D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D不仅能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钙稳定,而且在维持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与代谢综合征(MS)之间存在关联.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加速胰岛β细胞凋亡、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表达、促进脂质沉积等有关.现从维生素D的代谢、生物作用、营养状况、维生素D与MS各组分的关系及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便探索应用维生素D预防和治疗MS的新方法.

    作者:黄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肱骨头置换术大小结节重建方式探讨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对于肱骨近端的三、四部分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对疼痛的缓解效果较好,但是终的功能恢复情况难以预料,其中主要与大小结节的重建效果有关.大小结节的复位及固定方式直接影响其受力及愈合情况,从而影响肩关节的功能锻炼及功能恢复.有效的重建方式是肱骨头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保障.

    作者:陈欢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无张力修补术对中老年人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对中老年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3月至2010年6月中老年腹股沟斜疝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无张力修补术,对照组采用传统修补术进行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复发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出现感染等并发症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无张力修补术可明显降低腹股沟斜疝治疗后复发以及感染,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一有效方法.

    作者:林益坤;杨彪;陈壮锋;张栢瑞;王旻昊;李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