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源CT评估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新进展

黄猛珣;侯勇

关键词:双源CT, 冠状动脉造影, 双能量, 支架内再狭窄
摘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法,它的出现让患者避免了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带来的痛苦.然而,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成为影响PCI的广泛开展和临床应用效果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造影虽然是目前诊断ISR的金标准,然而,它毕竟是一种有创检查而且价格昂贵,如何能够发明一种无创的较为低廉的诊断ISR的方法,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双源CT(DSCT)的时间分辨率达到了83 ms,使获得心脏及冠状动脉高质量的图像成为可能,在心血管系统成像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优势.现综述DSCT在评估冠状动脉ISR方面的应用及新进展.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现状

    重型病毒性肝炎是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病情发展快速,由于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并发症多,病情凶险,常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且预后不良,病死率极高.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细胞移植和肝移植等.近年来,在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方面有了较大进展(尤其是抗病毒药治疗),但在现阶段多环节的内科综合治疗仍然非常重要.

    作者:邓志海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肱骨头置换术大小结节重建方式探讨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对于肱骨近端的三、四部分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对疼痛的缓解效果较好,但是终的功能恢复情况难以预料,其中主要与大小结节的重建效果有关.大小结节的复位及固定方式直接影响其受力及愈合情况,从而影响肩关节的功能锻炼及功能恢复.有效的重建方式是肱骨头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保障.

    作者:陈欢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趋化因子ENA-78与急性胰腺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ENA-78在急性胰腺炎(AP)的发病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一种来源广泛、生物功能多样的趋化因子,通过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引起中性粒细胞等白细胞的趋化及活化可能是AP的原因之一.趋化因子ENA-78的高表达对AP和其相关脏器损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对趋化因子ENA-78及其受体的深入研究能给AP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作者:魏小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膀胱癌术后复发及进展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目前比较肯定的与膀胱癌复发和进展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分级及分期,但肿瘤的分级与分期并不能完全反映肿瘤的复发和进展倾向.如何早期预测膀胱癌术后复发和进展一直是泌尿外科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膀胱癌生物学标记是在分子水平上寻找答案,并且候选标记众多,研究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发现了一些可用来预测膀胱癌术后复发和进展相关的分子标志物,现就这些分子标志物予以综述.

    作者:刘绍远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多变,临床治疗的关键是根据肿瘤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及药物靶向治疗是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如何选择手术治疗或靶向药物治疗以及如何把握两者联合治疗,至今仍有争论,尚需进一步探讨.现结合国内外对GIST治疗的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谢澳斯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肾绞痛急诊治疗体会

    目的 通过对3358例急性肾绞痛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对常用的几种缓解疼痛的方法进行比较,探寻治疗重度肾绞痛的佳方案.方法 确诊重度肾绞痛患者3358例随机分组,采用以下止痛方法:解痉药+M受体阻滞药;弱阿片类药+M受体阻滞药;非甾体类抗炎药+M受体阻滞药;强阿片类药物.评价给药30 min内疼痛缓解的效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解痉药+M受体阻滞药组总有效率92%,弱阿片类药+M受体阻滞剂组总有效率73%,非甾体类抗炎药+M受体组总有效率95%,强阿片类药物组总有效率96.2%.非甾体类抗炎药+M受体组疗效优于解痉药+M受体阻滞药组和弱阿片类药+M受体阻滞剂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优于强阿片类药物组.结论 非甾体类抗炎药+M受体阻滞药可代替强阿片类药物治疗重度肾绞痛.

    作者:马吾浪·乌布利艾拉;艾力·马合木提;景海涛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C反应蛋白检测在肺部感染中的应用

    血清C反应蛋白(CRP)是一项与炎症相关的敏感指标,可反映机体炎症潜伏期和早期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检测血清CRP水平变化对肺部感染的诊疗过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临床上检测血清CRP具有费用低、敏感性高、参考价值大等优点,对怀疑有肺部感染者可常规检测血清CRP水平变化,这有助于临床诊断、鉴别病原微生物种类、选用药物、判断疗效及预后,以降低漏诊率、误诊率,提高疾病的治疗水平.现就CRP与肺部感染的关系和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祝筱姬;胡德忠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腹膜原发性腺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腹膜原发性腺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腹膜原发性腺癌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平均年龄67.7岁,以腹胀、腹水为主要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2例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例为黏液腺癌.免疫组化:EMA、广谱CK、CEA、p53均阳性.结论 腹膜原发性腺癌罕见,预后差,与卵巢癌、恶性间皮瘤及胃肠道转移癌易混淆;应依据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结果鉴别.

    作者:张莹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维生素D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D不仅能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钙稳定,而且在维持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与代谢综合征(MS)之间存在关联.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加速胰岛β细胞凋亡、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表达、促进脂质沉积等有关.现从维生素D的代谢、生物作用、营养状况、维生素D与MS各组分的关系及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便探索应用维生素D预防和治疗MS的新方法.

    作者:黄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双源CT评估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新进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法,它的出现让患者避免了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带来的痛苦.然而,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成为影响PCI的广泛开展和临床应用效果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造影虽然是目前诊断ISR的金标准,然而,它毕竟是一种有创检查而且价格昂贵,如何能够发明一种无创的较为低廉的诊断ISR的方法,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双源CT(DSCT)的时间分辨率达到了83 ms,使获得心脏及冠状动脉高质量的图像成为可能,在心血管系统成像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优势.现综述DSCT在评估冠状动脉ISR方面的应用及新进展.

    作者:黄猛珣;侯勇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的现状为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联合用药不规范,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合理,抗菌药物给药的时机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等.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耐药菌的增加,不良反应增加,加重患者负担,造成资源浪费.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因与医疗机构管理上的缺陷,缺乏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知识,过分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有关.应进行行政技术干预及加强培训教育,才能有效地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黄华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经前期综合征相关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经前期综合征(PMS)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与该病可能相关的神经递质主要包括单胺类、氨基酸类和肽类.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PMS与单胺类(以5-羟色胺为主)及氨基酸类(以谷氨酸、氨酪酸为主)神经递质有关,但有关肽类对PMS影响的研究较少较浅.现对可能涉及该病的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进行归类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讨PMS神经生化方面的微观机制提供参考.

    作者:高兴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抗抑郁单味中药研究进展

    抑郁症在全球疾病覆盖中位居第四位,为多发病.在我国抑郁症的治疗中,西药处于主导地位,由于长期服用此类药物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许多患者常常被迫停止治疗.因此,从天然药物和中药方剂中寻找和研制理想的抗抑郁剂,愈来愈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中药领域进行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迄今为止发现的具有抗抑郁作用的单味中草药较多,部分草药已被开发.目前研究较多、较深入的单味中药是贯叶金丝桃,此外,大叶蒟、郁金、柴胡、石菖蒲、积雪草等数十味中药亦被证实有抗抑郁作用.

    作者:周王谊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足细胞异常与IgA肾病

    IgA肾病是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为病理特征.以往研究亦多侧重于系膜细胞在肾小球硬化中的作用,然而随着足细胞相关分子的深入研究,证实足细胞损伤与IgA肾病蛋白尿产生、新月体形成、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密切相关.针对足细胞的治疗也有了新的认识.现就足细胞异常与IgA肾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IgA肾病治疗等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涂金花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血浆脑钠肽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BN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按照1∶1的比例选择同期心内科非心力衰竭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BNP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总体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Ⅰ、Ⅱ、Ⅲ、Ⅳ级组间血浆BNP水平依次递增,经过纠正心力衰竭治疗后,各级心功能患者BNP、LVEDD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LVEF较治疗前显著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BNP水平可用于早期诊断慢性心力衰竭及其预后评估,且对舒张功能不全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梅光艳;李杰;李兴升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20例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

    目的 探讨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临床特点及发病原因.方法 对20例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20例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为2个病灶的18例,2个以上的2例,共有出血病灶42个,依次为基底核区21个、脑叶18个、小脑3个.主要病因为高血压10例,淀粉样脑血管病2例,脑血管畸形3例,2例瘤卒中,1例白血病,原因不明2例.结论 自发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多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及特殊病因.

    作者:李峥嵘;杨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新进展

    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在脑血管疾病中病死率高.而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选择等方面仍存在争议,无法形成统一标准.随着微创神经外科技术的普及和设备的发展,显微手术的微侵袭性已得到公认,但还需要大宗研究支持.

    作者:张松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消化系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消化系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多种基因联合作用的结果.Livin作为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的新的一员,能直接抑制凋亡的核心物质caspase蛋白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凋亡.Livin在消化系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以Livin为靶点的基因治疗为消化系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现对Livin的分子结构、作用机制及其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王峰波;孙世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维生素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维生素D是机体内维持钙磷平衡的重要有机物质.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机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失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维生素D失衡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炎症、钙化,心肌肥厚,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且终末期的肾病患者易罹患冠心病.维生素D水平的失衡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这为干预冠心病高危人群、探索冠心病临床辅助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作者:董霄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重组成像在幼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重组成像在幼儿呼吸道异物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38例临床怀疑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幼儿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记录每位患儿的平均有效剂量(mGy),扫描数据经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小密度投影(MinIP)、仿真支气管镜(VB).结果 纤维支气管镜证实气管支气管异物32例,64层螺旋CT数据后处理结果清晰显示异物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伴随征象MSCT均得到准确诊断.MPR能多角度清晰显示段以上气管支气管异物并能显示肺部并发症,优于MinIP、VB,可弥补横断位图像的不足.结论 幼儿气管支气管异物MSCT低剂量扫描能满足诊断,准确评估异物大小、位置、形态及肺部并发症,对可疑呼吸道异物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刘炜;潘昌杰;钱农;薛跃君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