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对肺癌介入治疗的价值

王强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 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介入
摘要: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已经应用于对支气管动脉的显示,并可以利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技术、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曲面重建等多种三维处理得到支气管动脉图像,在肺癌血供的研究和介入治疗术前评估方面有初步应用.随着CT设备及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对多层螺旋CT造影认识的提高,其临床应用日益增多.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烧伤残余创面的治疗进展

    烧伤残余创面常常经久不愈,严重影响治疗进程.其主要原因有营养不良、顽固性感染、局部血运不佳等.目前烧伤残余创面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没有一种单一理想的方法,需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主要治疗方法有全身支持疗法、根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局部或全身选用抗生素、冲洗或浸浴后喷洒碱性成纤维生长园子和表皮生长因子、手术治疗.

    作者:容勇贤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一种转录调节因子,通过其下游基因的调控,在楮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高血糖使心血管系统HIF-1α活性过高,促进心血管并发症及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加重糖尿病机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打击.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程度相关.高血糖通过对肾脏及皮肤HIF-1α的水平和活性的改变,损害肾脏对缺氧状态的适应性反应,延缓皮肤创伤愈合的过程.HIF-1α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中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作者:商跃云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IL-33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

    白细胞介素33(IL-33)是IL-1家族的一个新的细胞因子,并通过磺基转氨酶2受体介导它的生物学效应.动物实验表明,IL-33具有很强的促炎作用,且其致损伤作用有赖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和干扰素γ的存在,IL-33在许多炎性疾病中大量表达,这里主要介绍类风湿关节炎.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组织中大量表达IL-33,IL-33通过肥大细胞依赖途径促进疾病从急性到慢性的转化,从而导致疾病的迁延难愈.由于可溶性ST2有助于减轻IL-33引起的炎性效应,从而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看到了曙光.

    作者:黄鹤卿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糖尿病合并认知障碍的相关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它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越来越受到重视.糖尿病合并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除了与高血稽状态、低血糖有关外,还与胰岛素作用不足、胰岛素抵抗、血管因素及糖尿病病程有关.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学习记忆障碍,早期识别糖尿病认知障碍对早期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韦睛霏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强直性脊柱炎磁共振评分系统概况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骶髂关节炎为标记性特点,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的慢性风湿性疾病.在强直性脊柱炎药物临床试验及临床治疗中,磁共振成像是评估炎症活动的有效工具,对慢性结构性病变也有一定的检测能力.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组开发评分系统来量化治疗效果.

    作者:郑楠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孤立性肺结节的CT诊断研究进展

    孤立性肺结节(SPN)的CT诊断一直是影像诊断学的研究热点,根据CT扫描中SPN的大小、边缘情况、内部结构特征、周围征象,并结合SPN薄扫+动态增强形式的分析,仔细观察结节的密度、边缘切迹的深浅、周围毛刺的长短、钙化斑的有无及多少、增强造影后结节的强化情况等等,对SPN的良、恶性作出比较准确的诊断.

    作者:林惠岚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文拉法新缓释片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文拉法新缓释片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60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文拉法新缓释片组30例,多塞平组30例,疗程8周.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不良反应量表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HAM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及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文拉法新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多塞平组.结论 文拉法新缓释片治疗广泛性焦虑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作者:徐海春;王雪宏;高林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软腭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关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病因是复杂的和多因素的.大量研究表明,软腭的形态和组织病理学的很多改变都与OSAHS密切相关,软腭后移造成腭帆间隙消失,呼吸道扩张肌的肌纤维分布异常导致的肌肉活动减弱,软腭中脂肪分布增加,肌肉呈现的炎症改变及腭咽部神经纤维的损伤等一系列解剖形态及显微结构上的诸多改变,构成了OSAHS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但软腭与OSHAS发病更为确切的因果联系,有待于作大规模的临床调查,在分子水平更进一步地研究.

    作者:黄轶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是小儿肺炎的常见并发症及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对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从神经体液因子、细胞、分子、基因水平阐述.大量试验研究证实,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时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血浆尾加压素Ⅱ、利钠肽等因子可随病程进展而发生变化,同时心功能下降还与心肌细胞病理损害、心肌细胞凋亡、肌球蛋白重链成分的变化、心肌细胞钙代谢障碍及血浆纤维蛋白原Bβ-455G/A基因多态性有关.

    作者:彭陈岑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子痫前期患者胎盘中核因子κB和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其关系

    目的 研究子痫前期患者胎盘中核因子κB(NF-κB)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反转录聚台酶链反应检测子痫前期和正常对照组胎盘中NF-κBp65及HIF-1α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子痫前期各组及对照组胎盘中NF-κBp65 mRNA表达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HIF-1α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且重度组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②免疫组化:子痛前期组胎盘NF-κBp65及HIF-1α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组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③子痫前期各组HIF-1α表达与NF-κB活性呈正相关(P<0.05).结论 NF-κB与HIF-1α参与了子痫前期发病过程.子痫前期患者胎盘NF-κB活性增强,导致HIF-1α表达增多,引起机体进一步的病理生理改变.

    作者:淦蓓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浸润肌层膀胱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

    新辅助化疗在治疗浸润肌层膀胱癌中的应用目前还存在争议.以顺铂为基础的联合新辅助化疗被考虑作为那些浸润肌层或局限晚期,但仍是可手术患者的一种标准治疗.那些不合适或拒绝做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患者,新辅助化疗联合或不联合放疗可使保留膀胱的患者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现主要综述局限晚期膀胱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富广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胰腺癌侵袭转移分子机制和靶向治疗

    胰腺癌具有高度侵袭、转移特性.研究表明,人体内多种基因、分子、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胰腺癌侵袭转移相关,针对这些靶点研发的药物、疫苗或者采取靶向性基因干扰/导入技术等均能显著地抑制胰腺癌的侵袭转移能力.因此,多靶点治疗将有望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现对近年来胰腺癌侵袭转移相关的分子靶标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郑家平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2例,在神经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8、12、24周动态监测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患者各项血脂指标、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05);且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有效率为59.7%.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李艳彬;方勇;杜贤兰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侵袭性曲霉菌病诊断和治疗进展

    近年来,侵袭性曲霉菌病(IA)发病率逐渐增高,IA的病死率高.对于IA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显得极为重要.除了传统的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诊断方法外,新的诊断方法还有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抗真菌药物的不断研究更新,为临床上治疗LA提供了新的手段.

    作者:黄星辉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家庭干预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脑外科出院的6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于患者出院后给予康复训练指导和服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干预组实施家庭干预,通过定期家庭访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系统的康复指导,两组患者于干预半年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和筒式Fagl-Meyer评分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但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家庭干预能显著改善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魏芳;张静;王文杰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干燥综合征与病毒感染的关系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口眼干燥为特征,主要累及外分泌腺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其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遗传和性激素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机体免疫异常,组织损伤.与该病关系较密切的病毒有EB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反转录病毒等.病毒在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丽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选择性开放血脑屏障的相关方法研究

    血脑屏障(BBB)是脑内维持神经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结构,当然也正是由于它本身结构功能的特点,将许多治疗神经系统等疾病的药物拒之门外,难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于是,关于改变BBB通透性使药物可以顺利抵达脑组织发挥功效的研究层出不穷.包括对BBB本身蛋白基因进行调控,输注不同药物利用其不同机制增加BBB通透性,利用人工载药颗粒传递药物入脑,物理射线、超声等开放BBB以及与中医药相结合促进药物传输等方法.

    作者:姜海洋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整合子-基因盒系统与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获得和传播主要与整合子-基因盒系统有关.它在细菌中捕获外来耐药基因水平传递,从而在整合子中形成多种耐药基因的组合和排列,是细菌耐药性传播的机制之一.一个整合子可捕获一个或多个基因盒,组成多重耐药整合子,介导细菌的酎药性.携带重组基因盒的整合子能插入到转座子或接合性质粒中,在细菌中传播耐药性并通过位点特异的基因重组使耐药基因发生播散,它对细菌间耐药基因的扩散和多重酎药性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陶陶;姜海洋;付建平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骨髓活检和骨髓涂片在淋巴瘤骨髓浸润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骨髓活检和骨髓涂片在淋巴瘤骨髓浸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2例霍奇金淋巴瘤(HL)和9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抽吸患者的骨髓液常规涂片作瑞特染色.用塑料包埋法制作组织切片,常规HE染色.结果 22例HL患者中6例(27.3%)骨髓活检显示存在骨髓浸润,1例(4.5%)骨髓涂片阳性;97例NHL患者中39例(40.2%)骨髓活检存在骨髓浸润,15例(15.5%)骨髓涂片阳性,骨髓活检阳性率高于骨髓涂片(P<0.05).结论 骨髓活检更能准确反映淋巴瘤骨髓浸润,将其与骨髓涂片相结合对淋巴瘤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闫俊红;刘建亮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1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时脑代谢的研究进展

    1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胰岛素及其他降糖药物治疗时,低血糖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不同于非糖尿病人群,长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往往不能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来维持机体血糖水平的稳定,同时也不能感知低血糖的发生,从而导致血糖进一步降低,引发低血糖脑损伤.而近期的相关研究揭示,上述现象的存在和槠尿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脑组织的代谢方式改变有密切联系.

    作者:栗俊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