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跃云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骶髂关节炎为标记性特点,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的慢性风湿性疾病.在强直性脊柱炎药物临床试验及临床治疗中,磁共振成像是评估炎症活动的有效工具,对慢性结构性病变也有一定的检测能力.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组开发评分系统来量化治疗效果.
作者:郑楠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2例,在神经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8、12、24周动态监测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患者各项血脂指标、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05);且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有效率为59.7%.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李艳彬;方勇;杜贤兰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白细胞介素33(IL-33)是IL-1家族的一个新的细胞因子,并通过磺基转氨酶2受体介导它的生物学效应.动物实验表明,IL-33具有很强的促炎作用,且其致损伤作用有赖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和干扰素γ的存在,IL-33在许多炎性疾病中大量表达,这里主要介绍类风湿关节炎.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组织中大量表达IL-33,IL-33通过肥大细胞依赖途径促进疾病从急性到慢性的转化,从而导致疾病的迁延难愈.由于可溶性ST2有助于减轻IL-33引起的炎性效应,从而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看到了曙光.
作者:黄鹤卿 刊期: 2010年第11期
抵抗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及代谢相关酶的转录参与机体的代谢调节.近年来研究表明抵抗素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高表达,并与多个炎性标志物相关,提示抵抗素是一种前炎性细胞因子,可能以一种代谢信号的方式表达潜在的炎性作用,引起多系统炎性相关性疾病.但抵抗素与多种炎性因子的共同通路及其拮抗途径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乔智慧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40例胫骨骨折患儿,均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观察治疗后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周.无一例发生针道感染,无延迟愈合、骨不连,无旋转畸形及下肢短缩或过度生长,膝、踝关节的功能良好.结论 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胫骨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仲子;赵烽;柳百炼;熊鹰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神经外科术中诱发电位监测是减少神经损伤、维护神经功能完整性、提高手术质量的重要手段.麻醉药物直接影响术中神经监测的质量和成功率:吸入麻醉药对诱发电位的抑制作用较静脉麻醉药更为显著, 并且均表现出荆量依赖性;持续输注阿片类镇痛药对诱发电位的影响较小;肌松药会导致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大幅降低,在进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时应尽量避免使用.
作者:刘海洋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在泌尿系统先天发育异常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7例泌尿系统先天发育异常患者行CT平扫,静脉注入对比剂后行肾皮质期、实质期及延时期扫描,将原始数据后处理后获得完整的尿路影像.结果 肾孟输尿管重复畸形8例,异位肾5例,马蹄肾3例,单侧肾发育不全、腔静脉后输尿管、膀耽憩室各2例,其他5种先天畸形各1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证实.结论 CT尿路造影可以三维显示泌尿系统先天发育异常的解剖结构、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同时合并的其他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璟;邢刚;郭德安;吉涛;孙庆圣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肌腱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系物A(MafA)是特异表达于β细胞的一种转录因子,参与调节胰岛素合成、分泌和糖代谢等相关基因的表达.MafA特异结合于胰岛素基因C1元件,与结合于A1、E1元件的转录因子胰腺和十二指肠同源盒因子1、β细胞E盒反式作用因子共同调节胰岛素基因的转录.MafA在葡萄糖调节胰岛素基因表达过程中具重要作用,血糖变化可通过改变MafA的表达、稳定性及其与C1元件的结合活性调节胰岛素基因的转录.MafA的变异或缺失与糖尿病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林雅静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近年研究发现脓毒血症死亡并非完全由过度炎症所致,脓毒血症患者血液中不但有大量的促炎细胞因子,抗炎因子也显著增加,导致免疫抑制.患者的免疫状态在脓毒血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处于免疫细胞过度激活和淋巴细胞受抑制的双向异常或紊乱状态.机体发生免疫功能紊乱,有害因子大量释放,巨噬细胞抗原递呈功能受损,难以对入侵微生物发生免疫反应,终形成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所以需要对脓毒血症免疫功能紊乱进行研究,以制订治疗方案,防止病情恶化.
作者:杨纯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细菌耐药性的获得和传播主要与整合子-基因盒系统有关.它在细菌中捕获外来耐药基因水平传递,从而在整合子中形成多种耐药基因的组合和排列,是细菌耐药性传播的机制之一.一个整合子可捕获一个或多个基因盒,组成多重耐药整合子,介导细菌的酎药性.携带重组基因盒的整合子能插入到转座子或接合性质粒中,在细菌中传播耐药性并通过位点特异的基因重组使耐药基因发生播散,它对细菌间耐药基因的扩散和多重酎药性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陶陶;姜海洋;付建平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哺乳动物的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是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属于蛋白激酶级联系统的中心元件.作为细胞的能量感受器,AMPK调节多条代谢途径,AMPK异常导致多种代谢异常综合征,且活化状态的AMPK可通过多条途径抑制细胞生长并诱导凋亡,包括抑制在人类绝大多数肿瘤细胞中激活的mTORCI激酶.因此,它已经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肥胖症甚至肿瘤的良好药物靶.
作者:成向廷 刊期: 2010年第11期
1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胰岛素及其他降糖药物治疗时,低血糖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不同于非糖尿病人群,长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往往不能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来维持机体血糖水平的稳定,同时也不能感知低血糖的发生,从而导致血糖进一步降低,引发低血糖脑损伤.而近期的相关研究揭示,上述现象的存在和槠尿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脑组织的代谢方式改变有密切联系.
作者:栗俊 刊期: 2010年第11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病因是复杂的和多因素的.大量研究表明,软腭的形态和组织病理学的很多改变都与OSAHS密切相关,软腭后移造成腭帆间隙消失,呼吸道扩张肌的肌纤维分布异常导致的肌肉活动减弱,软腭中脂肪分布增加,肌肉呈现的炎症改变及腭咽部神经纤维的损伤等一系列解剖形态及显微结构上的诸多改变,构成了OSAHS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但软腭与OSHAS发病更为确切的因果联系,有待于作大规模的临床调查,在分子水平更进一步地研究.
作者:黄轶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前臂骨折手术后引起不愈合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手术治疗前臂骨折的愈合率,减少再次手术.方法 对23例前臂骨折术后不愈合病例的手术固定方法、术后处理及二次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探寻影响前臂骨折愈合的内在及外在因素.结果 前臂骨折术后引起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内固定方法不当8例,感染6例,粉碎性骨折未能早期植骨5例,术后功能锻炼不当2例,术后再次外伤2例.所有病例第二次手术后均获得骨性愈合,无感染、内固定物折断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前臂骨折术后发生骨不连的众多原因中,医源性因素仍占大部分.选取合适的固定方法、及时植骨、术后正确处理等是预防前臂骨折术后不愈合、恢复前臂功能的主要手段.
作者:王茂;孙天胜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孤立性肺结节(SPN)的CT诊断一直是影像诊断学的研究热点,根据CT扫描中SPN的大小、边缘情况、内部结构特征、周围征象,并结合SPN薄扫+动态增强形式的分析,仔细观察结节的密度、边缘切迹的深浅、周围毛刺的长短、钙化斑的有无及多少、增强造影后结节的强化情况等等,对SPN的良、恶性作出比较准确的诊断.
作者:林惠岚 刊期: 2010年第11期
TC-1基因是癌基因家族的重要一员.广泛表达于脊椎动物,高度表达于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新的研究表明,TC-1基因编码一种含有106个氨基酸的固有无序蛋白,该蛋白COOH端三个区域(D44-R53、K58-A64、D73-T88)易形成紧密的螺旋结构,增强其与目的 蛋白的结合能力,促进细胞癌变和抗脱落凋亡,调节炎性反应和热休克反应.
作者:雷杰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主要原因之一,对ICVD或ICVD高危人群进行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在早期发现、预防及控制ICVD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早期检测动脉结构及功能的无创技术成为评价大动脉粥样硬化的热点,主要技术有:多普勒超声测定肱动脉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研究肱动脉内皮损伤情况;检测大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脉压和脉压指数,评估大动脉僵硬度;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测量踝臂指数,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上述技术的应用有助干早期诊断ICVD及脑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李瑶宣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已由初的单纯运动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呃逆,逐渐发展为交感神经阻滞用于增加移植术后上肢血流,直至目前以感觉神经阻滞为目的 用于缓解术后急性疼痛.常用的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方法包括非刺激导管技术、刺激导管技术和超声引导下导管技术.输注方法包括固定速率持续输注、持续输注+单次患者自控镇痛剂量和单次患者自控镇痛剂量.该方法用于围术期镇痛,镇痛时间长,不良反应少,术后功能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马琳 刊期: 2010年第11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目前认为有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在内的多种炎性细胞的参与.单核巨噬细胞能够分泌、调节多种炎性介质和蛋白,并和其他炎性细胞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炎性网络,使COPD患者肺组织中大量炎性细胞聚集、浸润,肺内损伤与修复交替出现,引起肺泡壁破坏和肺纤维化.单核巨噬细胞在COPD的发病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作者:文明智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是定位于10q23的具有双重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其缺失或失活常会导致肿瘤的发生.PTEN在神经系统表达广泛,它能分别以其脂质和蛋白质磷酸酶活性通过Akt信号通路及与膜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和五羟色胺2c受体的相互作用,调节神经元的损伤和脑功能障碍的发生.因此,对PTEN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将使其在肿瘤和神经疾病的治疗上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宏日;王云超 刊期: 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