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龙
目前结核菌在各类传染病中仍占主要地位,结核菌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对于结核菌的感染,实验室检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找到结核菌,培养出结核菌,或采用直接、间接方法检测出结核菌是临床检验者始终如一的追求,由于传统的检测方法不够完善,因此采用高科技手段,更多新技术、新方法逐步取代传统方法,能更加快速准确地检测,及时发送结果,积极为临床服务.目前临床实验室关于结核菌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细菌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
作者:赵群莉 刊期: 2010年第13期
支气管发育不良(BPD)是早产儿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早产儿的生存质量.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提高,治疗BPD的方法种类繁多,争议也颇多.适时地应用糖皮质激素能有效降低BPD的发病率;而单一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仅能改善BPD的严重程度,却不能降低其发病率;维生素A对于治疗BPD具有肯定的疗效.现对不同的治疗方法现有的实验证据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可能更为有效的防治途径.
作者:张晓坤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脑钠素(BNP)、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观察126例AMI患者BNP、CRP水平,并与40例健康组对照,比较两组的差异.随访患者住院期间、28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心源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反复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和再入院的复合终点)的发生情况,并比较BNP和CRP水平与MACE的关系.结果 AMI组的BNP、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患者MACE组较非MACE组的BNP、CRP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AMI患者的BNP和CRP水平对AMI患者的诊断、病情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刚;田宇 刊期: 2010年第13期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CVD)正在成为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首要死亡原因,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男性、年龄、家族史、吸烟、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等)显然不能解释其全部的发病机制,而一些非传统危险因素,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氧化应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蛋白尿、钙磷代谢紊乱、贫血、慢性微炎症状态等及透析相关的特异性危险因素,如L-肉碱缺乏、动静脉内瘘、透析膜生物不相客性、透析不充分等,可能在CKD患者CVD并发症的发病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作者:彭道有 刊期: 2010年第13期
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是首次研发的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因其临床疗效好、专一性强、不良反应小等优点,成为有前景的抗肿瘤药物之一.近年来,伊马替尼成为研究的热点,伊马替尼应用于妇科肿瘤的Ⅱ期临床研究也较多.许多妇科肿瘤(如卵巢癌、宫颈癌等)高表达伊马替尼的靶向受体c-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现就其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冯磊 刊期: 2010年第13期
随着肿瘤药理、分子药理学研究的飞速发展,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靶向抗肿瘤药物有独特的靶向抗肿瘤作用,在当前临床治疗中已发挥重要作用,但仍不能完全根治恶性肿瘤.继续寻找更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仍然是热点.近来,研究者们已发现Telomestatin(SOT-095)、elesclomol、PI-88及其类似物等化合物,在抗肿瘤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陆丽 刊期: 2010年第13期
脑电阻抗测定是判断脑水肿量变化的一种新方法,尤其是对脑出血患者脑水肿量的变化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客观反映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动态变化.通过动态监测时扰动系数变化图像分析,能准确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及科学、有效的治疗.现就其临床意义、监测方法、扰动系数判断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吴全理;韩方华 刊期: 2010年第13期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抑制一氧化氮合酶,是内皮功能损伤、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DDAH)可以代谢ADMA,主要分为两种.DDAH-1主要分布于肾小管、肝脏,从循环中摄取ADMA;DDAH-2主要存在于血管中,分布于内皮细胞胞膜交界处及胞内颗粒、血管平滑肌细胞肌纤维及核被膜中.肾和血管中的DDAH,其表达调节和分布均具有特异性,可以特异地调节一氧化氮(NO)的产生.下面主要介绍DDAH-2的表达、调节与功能,描述了DDAH-2在NO产生、内皮功能中所起的作用.
作者:辛颖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糖化血红蛋白(GHb)作为糖尿病筛选、诊断、疗效评估的有效检测指标,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对近年来有关GHb检测的相关文献、国际标准进行分析、综述,阐述GHb的基本概念、检测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以及临床检验现状和量值溯源.并介绍国际上关于GHb检测的可比性和溯源性的研究进展,以及国内GHb检测方法学的现状.
作者:胡进访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了解本实验室IRIS iQ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用于尿液常规分析时与Diasys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可比性.方法用IQ200和Diasys分析仪同时检测了158例临床患者的随机尿标本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iQ200检测的白细胞结果与在Diasys分析仪上检测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检测结果按男女性别分组分析,男性组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在两种仪器上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组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在两种仪器上的检测结果比较,iQ200检测的白细胞结果高于Diasy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行尿液检测的标准化很有必要.
作者:严海燕;谢文锋;钟日辉;梁穆兴;许扬扬;丁鹤林 刊期: 2010年第13期
门脉高压症在我国主要由肝炎后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症的治疗可分为药物、介入及外科治疗,目前外科治疗仍然是主要方式.除肝移植外,外科治疗主要为分流及断流术,二者各有优缺点.目前更倾向于分流联合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该术式的优点是综合分流及断流术的优点,既能降低单纯的分流术后的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又能降低单纯的断流术后的再出血率.
作者:侯辉;程云生 刊期: 2010年第13期
T-bet是T-box基因家族的新型转录因子,选择性地表达于Th1细胞,能诱导干扰素γ的产生,在Th1细胞的分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生理条件下,机体Th1和Th2细胞的免疫功能处于动态平衡态,这种平衡的偏离,对肿瘤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现已发现,肿瘤宿主体内Th1/Th2向Th2漂移,Th2优势状态与肿瘤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将T-bet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可将Th2细胞逆转为Th1细胞,这将对肿瘤的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牛海玉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DISC)位于在一个苏格兰大家系中发现的t(1;11)(q42.1;q14.3)平衡易位的断裂点上,在这个基因座上发现了2个基因,由于精神分裂症在该家系中高发,所以将它们命名为DISC1和DISC2.目前,很多研究结果支持DISC基因座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重症抑郁等精神疾病的易感性有关.在这2个基因中,DISC1被认为可能是精神疾病的易感基因,因为易位直接破坏了它所编码的蛋白序列.现就DISC1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可能的致病机制予以简要综述.
作者:孙宇任;申慧;宛洋 刊期: 2010年第13期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赖解旋酶恒温基因扩增技术(HDA)作为一种简便、快速、高效的体外恒温基因扩增技术出现.HDA依靠解旋酶解开双链DNA、结合蛋白维持单链DNA状态、DNA聚合酶催化靶片段的扩增.可以用于微生物基因组DNA、病原菌DNA、质粒DNA和cDNA等的扩增,该法具有广阔的实用前景.
作者:陈璐 刊期: 2010年第13期
脊柱关节病是一组累及中轴、外周关节及关节周围软组织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体病因还不清楚,感染被认为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衣原体是一种专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型微生物,主要通过免疫反应致病,对人类有致病性的主要包括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衣原体感染与本组疾病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如反应性关节炎、瑞特综合征、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等.
作者:张学军 刊期: 2010年第13期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好发于学龄儿童的行为障碍综合征,严重影响到患儿的学习、生活,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重视.目前对该病的诊断多采用量表和问卷,缺乏客观性.从ADH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神经成像等方面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及综述,为ADHD的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作者:钱晶晶 刊期: 2010年第13期
肿瘤的多药耐药(MDR)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常见因素,已成为治疗肿瘤的一大障碍,但是目前所用的MDR逆转剂临床效果欠佳,寻找有效的肿瘤MDR逆转剂已成为医学界的一大热点.中药配合放化疗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在中药中筛选MDR逆转剂具有很大的潜力.近年来从中药中发现了许多种具有逆转肿瘤MDR作用的活性成分,现对其逆转肿瘤MDR的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作者:林海星 刊期: 2010年第13期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提高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治疗的不良反应是近年来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包括诱导方案的改进和巩固治疗策略的优化.以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化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用于APL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预后,提高了APL的完全缓解率.根据危险度不同进行分层治疗可以提高巩固治疗的疗效,而将微小残留病监测技术与抢先治疗相结合大大减少了血液学复发风险,使APL的治疗成为个体化治疗的典范.
作者:祝春玲;刘瑛;马玉国 刊期: 2010年第13期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胃肠道的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临床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率低、漏诊率和误诊率高,特别需要与肠结核、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进行鉴别.参考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克罗恩病和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的研究文献,对二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有助于二者鉴别的要点,以期提高对这两种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率.
作者:郑梅英 刊期: 2010年第13期
肿瘤的发生与病原体的感染有关,特别是与病毒的感染关系更为密切.目前,受关注的是EB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HPV)与人类肿瘤发生的关系.EB病毒感染可引起淋巴瘤、鼻咽癌、胃癌的发生.HPV与宫颈癌的关系密切,不同类型的HPV与宫颈癌的恶性表现有关.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肿瘤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明确病毒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阐明肿瘤的发病机制.
作者:王振城 刊期: 2010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