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肾脏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及其防治进展

彭道有

关键词:慢性肾脏疾病, 维持性血液透析, 心血管疾病, 非传统危险因素
摘要:近年来心血管疾病(CVD)正在成为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首要死亡原因,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男性、年龄、家族史、吸烟、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等)显然不能解释其全部的发病机制,而一些非传统危险因素,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氧化应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蛋白尿、钙磷代谢紊乱、贫血、慢性微炎症状态等及透析相关的特异性危险因素,如L-肉碱缺乏、动静脉内瘘、透析膜生物不相客性、透析不充分等,可能在CKD患者CVD并发症的发病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脑钠素和C反应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脑钠素(BNP)、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观察126例AMI患者BNP、CRP水平,并与40例健康组对照,比较两组的差异.随访患者住院期间、28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心源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反复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和再入院的复合终点)的发生情况,并比较BNP和CRP水平与MACE的关系.结果 AMI组的BNP、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患者MACE组较非MACE组的BNP、CRP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AMI患者的BNP和CRP水平对AMI患者的诊断、病情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刚;田宇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肩锁关节损伤的治疗及并发症

    肩锁关节损伤一般因肩部创伤所致,常引起局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及功能障碍.肩锁关节损伤的治疗方法很多,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观点并不统一,对于移位较大的损伤,大多倾向于选择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均有一定的并发症,因此,临床治疗中不仅仅要考虑患者的病情及骨折脱位的分类情况,还要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职业、年龄及主观愿望等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现就目前有关肩锁关节损伤的治疗及并发症进行综述.

    作者:黄家基;吴江华;施伟业;黄侣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胶原蛋白预防阻生齿拔除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将胶原蛋白应用于下颌智齿拔牙创中,研究对拔牙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88例下颌阻生齿拔除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拔牙创植入胶原蛋白,乙组为空白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填充胶原蛋白组在减少术后出血时间和减少干槽症发生率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医用胶原蛋白可以降低出血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并且可以促进组织生长.

    作者:郭鹏;崔江涛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10年发病研究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的发病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潍坊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49例患儿的发病年代、年龄、临床特点等.结果 2000~2003年发病率较低;2004~2006年发病率略增高,但重症增多;2007~2009年发病率明显增高且重症多;3~5年为一个流行周期.婴幼儿发病有增多趋势.结论 儿童大叶性肺炎应警惕肺炎支原体感染,必要时早期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

    作者:岳保珠;吴春莲;刘丽平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T-bet对Th1/Th2分化调节作用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T-bet是T-box基因家族的新型转录因子,选择性地表达于Th1细胞,能诱导干扰素γ的产生,在Th1细胞的分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生理条件下,机体Th1和Th2细胞的免疫功能处于动态平衡态,这种平衡的偏离,对肿瘤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现已发现,肿瘤宿主体内Th1/Th2向Th2漂移,Th2优势状态与肿瘤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将T-bet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可将Th2细胞逆转为Th1细胞,这将对肿瘤的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牛海玉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IRIS iQ200与Diasys检测尿液中红、白细胞的比较

    目的了解本实验室IRIS iQ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用于尿液常规分析时与Diasys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可比性.方法用IQ200和Diasys分析仪同时检测了158例临床患者的随机尿标本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iQ200检测的白细胞结果与在Diasys分析仪上检测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检测结果按男女性别分组分析,男性组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在两种仪器上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组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在两种仪器上的检测结果比较,iQ200检测的白细胞结果高于Diasy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行尿液检测的标准化很有必要.

    作者:严海燕;谢文锋;钟日辉;梁穆兴;许扬扬;丁鹤林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赖解旋酶恒温基因扩增技术的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赖解旋酶恒温基因扩增技术(HDA)作为一种简便、快速、高效的体外恒温基因扩增技术出现.HDA依靠解旋酶解开双链DNA、结合蛋白维持单链DNA状态、DNA聚合酶催化靶片段的扩增.可以用于微生物基因组DNA、病原菌DNA、质粒DNA和cDNA等的扩增,该法具有广阔的实用前景.

    作者:陈璐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回顾和进展

    心房纤颤(AF)发病机制复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通过神经-体液、离子通道、信号转导等途径改善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从而发挥抗AF作用.大量研究表明,ACEI和ARB在心脏结构异常的AF患者中有抗AF作用,且作用大小与剂量相关,联合其他抗AF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然而,在心脏结构正常的AF患者中抗AF作用尚存争议.ACEI和ARB通过神经-体液、离子通道等途径抗室性心律失常,但其能否降低病死率以及疗效是否与剂量有关尚存争议.

    作者:孙一康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的进展

    建立区域性三级转诊系统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重要环节,具备急救技术和训练有素的主动转运方式可使危重儿在生命的初阶段得到及时和序贯治疗,从而全面提高救治质量;早产儿尽早转运、重视转运前急救是转运成功的保证;提倡胎儿宫内转运,应用STABLE技术转运为新生儿救护提供担保.建立区域性的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对提高整个城市和地区的新生儿存活率是非常有益的.建立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减少伤残及改善忠儿预后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爱梅;陈雪莉;刘明耀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黄曲霉毒素B1 加合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B1污染是我国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检测黄曲霉毒素B1暴露的生物标志物来研究黄曲霉毒素B1和肝癌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趋势.随着多学科的交叉发展,现在已经具备多种试验方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生物标志物,其中的一些检测方法具有高敏感度和精确度,对研究黄曲霉毒素B1早期低暴露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裕波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连接黏附分子C的研究进展

    连接黏附分子C(JAM-C)是近几年来研究逐渐增多的一种免疫球蛋白.JAM-C的分子结构、分布及其与特定配体作用的特点,决定了JAM-C在精子的形成、调节细胞旁通透性、调节白细胞的游走、调节血管的发生和肿瘤的增长、转移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对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现就JAM-C的分布表达、病理生理作用、与相应疾病的关系以及其可能作为未来疾病治疗的靶点予以综述.

    作者:杨勇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作用的研究现状

    肿瘤的多药耐药(MDR)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常见因素,已成为治疗肿瘤的一大障碍,但是目前所用的MDR逆转剂临床效果欠佳,寻找有效的肿瘤MDR逆转剂已成为医学界的一大热点.中药配合放化疗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在中药中筛选MDR逆转剂具有很大的潜力.近年来从中药中发现了许多种具有逆转肿瘤MDR作用的活性成分,现对其逆转肿瘤MDR的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作者:林海星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与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DISC)位于在一个苏格兰大家系中发现的t(1;11)(q42.1;q14.3)平衡易位的断裂点上,在这个基因座上发现了2个基因,由于精神分裂症在该家系中高发,所以将它们命名为DISC1和DISC2.目前,很多研究结果支持DISC基因座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重症抑郁等精神疾病的易感性有关.在这2个基因中,DISC1被认为可能是精神疾病的易感基因,因为易位直接破坏了它所编码的蛋白序列.现就DISC1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可能的致病机制予以简要综述.

    作者:孙宇任;申慧;宛洋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克罗恩病与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胃肠道的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临床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率低、漏诊率和误诊率高,特别需要与肠结核、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进行鉴别.参考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克罗恩病和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的研究文献,对二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有助于二者鉴别的要点,以期提高对这两种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率.

    作者:郑梅英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门脉高压症的综合治疗进展

    门脉高压症在我国主要由肝炎后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症的治疗可分为药物、介入及外科治疗,目前外科治疗仍然是主要方式.除肝移植外,外科治疗主要为分流及断流术,二者各有优缺点.目前更倾向于分流联合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该术式的优点是综合分流及断流术的优点,既能降低单纯的分流术后的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又能降低单纯的断流术后的再出血率.

    作者:侯辉;程云生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心肌挫伤与心脏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展

    心肌挫伤常见于钝性胸部创伤后,心脏能量代谢变化是心肌挫伤病程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优化心肌能量代谢是治疗心肌挫伤的心肌保护及改善预后的重要途径.现就目前心脏能量代谢和常用于治疗心肌挫伤的药物1,6-二磷酸果糖的研究和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王华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起搏器自动房室搜索和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随着电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微处理器的应用,起搏器功能进入自动化时代,起搏器的参数可以自动调整,能够保持房室结优先,促进自身心律下传,有效减少心室起搏,自动调整输出能量,在保障安全起搏的前提下,始终维持适当的小输出能量,延长起搏器寿命;使其功能更符合人体生理需要.现就起搏器的自动房室搜索、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工作原理和优点、自动化功能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赵龙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学的研究进展

    糖化血红蛋白(GHb)作为糖尿病筛选、诊断、疗效评估的有效检测指标,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对近年来有关GHb检测的相关文献、国际标准进行分析、综述,阐述GHb的基本概念、检测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以及临床检验现状和量值溯源.并介绍国际上关于GHb检测的可比性和溯源性的研究进展,以及国内GHb检测方法学的现状.

    作者:胡进访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支气管哮喘的机制探讨

    肺炎支原体(MP)作为非典型病原体,其感染发病率在哮喘患儿中有逐年增高的趋势.MP感染直接损伤上皮细胞,影响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及IgE的释放,调节黏液分泌,引起呼吸道慢性变应性炎性反应,同时可引起呼吸道平滑肌收缩过强,腺体分泌增加,导致呼吸道高反应.此外,MP能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缺陷,导致免疫功能失调.

    作者:王志华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常见实验室结核菌检测的方法及进展

    目前结核菌在各类传染病中仍占主要地位,结核菌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对于结核菌的感染,实验室检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找到结核菌,培养出结核菌,或采用直接、间接方法检测出结核菌是临床检验者始终如一的追求,由于传统的检测方法不够完善,因此采用高科技手段,更多新技术、新方法逐步取代传统方法,能更加快速准确地检测,及时发送结果,积极为临床服务.目前临床实验室关于结核菌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细菌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

    作者:赵群莉 刊期: 2010年第1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