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连接黏附分子C的研究进展

杨勇

关键词:连接黏附分子C, 血管发生, 白细胞游走, 精子发生, 肿瘤转移
摘要:连接黏附分子C(JAM-C)是近几年来研究逐渐增多的一种免疫球蛋白.JAM-C的分子结构、分布及其与特定配体作用的特点,决定了JAM-C在精子的形成、调节细胞旁通透性、调节白细胞的游走、调节血管的发生和肿瘤的增长、转移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对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现就JAM-C的分布表达、病理生理作用、与相应疾病的关系以及其可能作为未来疾病治疗的靶点予以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进展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好发于学龄儿童的行为障碍综合征,严重影响到患儿的学习、生活,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重视.目前对该病的诊断多采用量表和问卷,缺乏客观性.从ADH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神经成像等方面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及综述,为ADHD的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作者:钱晶晶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提高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治疗的不良反应是近年来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包括诱导方案的改进和巩固治疗策略的优化.以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化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用于APL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预后,提高了APL的完全缓解率.根据危险度不同进行分层治疗可以提高巩固治疗的疗效,而将微小残留病监测技术与抢先治疗相结合大大减少了血液学复发风险,使APL的治疗成为个体化治疗的典范.

    作者:祝春玲;刘瑛;马玉国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与细胞凋亡的新研究进展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PT)的分子结构目前尚不清楚.新研究表明,线粒体磷酸盐载体作为线粒体载体家族中的一类,是PT的重要组成,而亲环蛋白D,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与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则参与PT开放的调节.PT开放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联.现针对PT与磷酸盐载体及与凋亡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朱海萍;董莉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T-bet对Th1/Th2分化调节作用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T-bet是T-box基因家族的新型转录因子,选择性地表达于Th1细胞,能诱导干扰素γ的产生,在Th1细胞的分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生理条件下,机体Th1和Th2细胞的免疫功能处于动态平衡态,这种平衡的偏离,对肿瘤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现已发现,肿瘤宿主体内Th1/Th2向Th2漂移,Th2优势状态与肿瘤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将T-bet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可将Th2细胞逆转为Th1细胞,这将对肿瘤的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牛海玉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沧州市农村居民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探讨沧州市农村慢性肾脏病(CKD)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沧州市青县和沧县8个自然村的2863例2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肾脏损伤指标及相关危险因素检测.结果在2754例资料完整的调查对象中,血尿和(或)白细胞尿的患病率为8.86%,蛋白尿的患病率为1.56%,肾功能下降的患病率为2.65%.该人群中CKD的患病率为9.84%,知晓率为8.3%,治疗率为8.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和年龄与蛋白尿的发生独立相关,肾功能下降还与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血症和体质量指数相关.结论沧州市农村CKD的患病率较高,且呈逐年增高趋势,但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知晓率和治疗率较西方国家低.CKD相关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血压及年龄.

    作者:侯振江;牟兆新;戴勇;周秀艳;王新颖;李红岩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心肌挫伤与心脏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展

    心肌挫伤常见于钝性胸部创伤后,心脏能量代谢变化是心肌挫伤病程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优化心肌能量代谢是治疗心肌挫伤的心肌保护及改善预后的重要途径.现就目前心脏能量代谢和常用于治疗心肌挫伤的药物1,6-二磷酸果糖的研究和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王华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小分子RNA在甲状腺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癌为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但对其发病机制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对其诊断和预后判断尚缺乏特异的生物学指标,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小分子RNA是新近发现的非编码单链RNA,调控细胞凋亡、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等多个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现主要综述小分子RNA在甲状腺癌中的诊断和判断预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波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与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DISC)位于在一个苏格兰大家系中发现的t(1;11)(q42.1;q14.3)平衡易位的断裂点上,在这个基因座上发现了2个基因,由于精神分裂症在该家系中高发,所以将它们命名为DISC1和DISC2.目前,很多研究结果支持DISC基因座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重症抑郁等精神疾病的易感性有关.在这2个基因中,DISC1被认为可能是精神疾病的易感基因,因为易位直接破坏了它所编码的蛋白序列.现就DISC1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可能的致病机制予以简要综述.

    作者:孙宇任;申慧;宛洋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前列舒通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体前列舒通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将32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前列舒通胶囊)215例和对照组105例(前列平胶囊),均以30 d为1个疗程,比较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结果 1个疗程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3.512,P<0.01).结论前列舒通胶囊对慢性前列腺炎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荀建宁;朱闽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治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药物研究进展

    支气管发育不良(BPD)是早产儿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早产儿的生存质量.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提高,治疗BPD的方法种类繁多,争议也颇多.适时地应用糖皮质激素能有效降低BPD的发病率;而单一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仅能改善BPD的严重程度,却不能降低其发病率;维生素A对于治疗BPD具有肯定的疗效.现对不同的治疗方法现有的实验证据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可能更为有效的防治途径.

    作者:张晓坤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胶原蛋白预防阻生齿拔除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将胶原蛋白应用于下颌智齿拔牙创中,研究对拔牙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88例下颌阻生齿拔除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拔牙创植入胶原蛋白,乙组为空白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填充胶原蛋白组在减少术后出血时间和减少干槽症发生率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医用胶原蛋白可以降低出血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并且可以促进组织生长.

    作者:郭鹏;崔江涛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脑电阻抗测定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脑电阻抗测定是判断脑水肿量变化的一种新方法,尤其是对脑出血患者脑水肿量的变化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客观反映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动态变化.通过动态监测时扰动系数变化图像分析,能准确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及科学、有效的治疗.现就其临床意义、监测方法、扰动系数判断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吴全理;韩方华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慢性肾脏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及其防治进展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CVD)正在成为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首要死亡原因,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男性、年龄、家族史、吸烟、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等)显然不能解释其全部的发病机制,而一些非传统危险因素,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氧化应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蛋白尿、钙磷代谢紊乱、贫血、慢性微炎症状态等及透析相关的特异性危险因素,如L-肉碱缺乏、动静脉内瘘、透析膜生物不相客性、透析不充分等,可能在CKD患者CVD并发症的发病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作者:彭道有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作用的研究现状

    肿瘤的多药耐药(MDR)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常见因素,已成为治疗肿瘤的一大障碍,但是目前所用的MDR逆转剂临床效果欠佳,寻找有效的肿瘤MDR逆转剂已成为医学界的一大热点.中药配合放化疗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在中药中筛选MDR逆转剂具有很大的潜力.近年来从中药中发现了许多种具有逆转肿瘤MDR作用的活性成分,现对其逆转肿瘤MDR的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作者:林海星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S100A8/A9在炎症和肿瘤中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近来的研究进展表明,在炎症的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能稳定地分泌S100A8/A9,而S100A8/A9又能招募和激活更多的炎性细胞,从而形成炎症中的正反馈效应.在多种肿瘤细胞培养中,人为地加入S100A8/A9,发现其具有促凋亡作用,且其促凋亡作用具有锌离子依赖性,并能被抗氧化剂所逆转.

    作者:戴贵军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回顾和进展

    心房纤颤(AF)发病机制复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通过神经-体液、离子通道、信号转导等途径改善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从而发挥抗AF作用.大量研究表明,ACEI和ARB在心脏结构异常的AF患者中有抗AF作用,且作用大小与剂量相关,联合其他抗AF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然而,在心脏结构正常的AF患者中抗AF作用尚存争议.ACEI和ARB通过神经-体液、离子通道等途径抗室性心律失常,但其能否降低病死率以及疗效是否与剂量有关尚存争议.

    作者:孙一康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赖解旋酶恒温基因扩增技术的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赖解旋酶恒温基因扩增技术(HDA)作为一种简便、快速、高效的体外恒温基因扩增技术出现.HDA依靠解旋酶解开双链DNA、结合蛋白维持单链DNA状态、DNA聚合酶催化靶片段的扩增.可以用于微生物基因组DNA、病原菌DNA、质粒DNA和cDNA等的扩增,该法具有广阔的实用前景.

    作者:陈璐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衣原体感染及其与脊柱关节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脊柱关节病是一组累及中轴、外周关节及关节周围软组织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体病因还不清楚,感染被认为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衣原体是一种专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型微生物,主要通过免疫反应致病,对人类有致病性的主要包括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衣原体感染与本组疾病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如反应性关节炎、瑞特综合征、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等.

    作者:张学军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门脉高压症的综合治疗进展

    门脉高压症在我国主要由肝炎后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症的治疗可分为药物、介入及外科治疗,目前外科治疗仍然是主要方式.除肝移植外,外科治疗主要为分流及断流术,二者各有优缺点.目前更倾向于分流联合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该术式的优点是综合分流及断流术的优点,既能降低单纯的分流术后的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又能降低单纯的断流术后的再出血率.

    作者:侯辉;程云生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伊马替尼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是首次研发的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因其临床疗效好、专一性强、不良反应小等优点,成为有前景的抗肿瘤药物之一.近年来,伊马替尼成为研究的热点,伊马替尼应用于妇科肿瘤的Ⅱ期临床研究也较多.许多妇科肿瘤(如卵巢癌、宫颈癌等)高表达伊马替尼的靶向受体c-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现就其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冯磊 刊期: 2010年第1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