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治体会

陈居敏;杨昆宪;吴迪;王建军

关键词:肉芽肿性乳腺炎, 诊断, 治疗, 脓肿
摘要: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少见,发病原因不明.局部表现酷似炎性乳癌,易漏诊、误诊,确诊依赖病理.组织病理学:病变以乳腺小叶为中心,呈多灶性分布.一般局限在小叶内,主要由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构成.本病的佳治疗方法目前并不明确.难以完全排外乳腺癌时,应积极进行手术切除,既有利于明确诊断,又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针灸治疗偏瘫机制的功能性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进展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反映活体脑神经细胞活动的新兴技术,是目前人们所掌握的惟一无侵入、无创伤、可精确定位的人脑高级功能研究手段.针灸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通过穴位刺激在长期偏瘫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神奇的疗效,但是针灸治疗机制未能阐明一直影响着针灸的推广应用.本文对磁共振成像在针灸治疗偏瘫的机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袁博;郑少钦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容量切换与压力切换两种呼吸切换模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中应用的观察对比

    目的观察妇科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期间容量切换与压力切换两种呼吸管理模式对术中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L组和P组,L组全麻呼吸管理采用容量切换模式,P组全麻呼吸管理采用压力切换模式,观察术中气腹和体位改变后患者呼吸、循环、血气分析及球结膜的变化情况.结果 L组气腹后肺顺应性降低,气道峰压、气道阻力、PETCO2较气腹和体位改变前增加(P<0.05).血压、心率升高(P<0.05).P组气腹后肺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增加(P<0.05).气道峰压、PETCO2无明显改变.血压、心率基本稳定,与L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组较P组球结膜水肿发生率高(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中压力切换模式呼吸管理较容量切换模式有一定优越性.

    作者:刘志学;余剑波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与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转化生长因子β在软骨细胞代谢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促进软骨基质分泌、细胞增生、骨软骨生成分化;短期关节腔内注射可增加骨和次级软骨细胞生成、骨软骨发生.转化生长因子B与骨关节炎病理改变有密切关系,参与了软骨细胞的破坏、软骨基质的降解、滑膜的反应性炎症、骨赘形成等.

    作者:吴剑;鲍同柱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板蓝根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

    通过查阅近几年来关于板蓝根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对近几年来国内外板蓝根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并对板蓝根化学成分深入研究,总结出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临床研究与不良反应3个方面.研究发现,板蓝根化学成分分离鉴定技术日渐完善,为进一步揭示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吴参;齐敏;刘晶莹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ESWL治疗后尿石复发的预防

    饮水和饮食预防对各类结石都有疗效,为非特异性预防.而药物预防则应针对结石的不同类型选用适当的药物.大小分子抑制物近年来的研究及相应药物的开发已使尿石复发预防有效率大为提高.鱼油、芭蕉芯提取液、玉米须提取液、酸性黏多糖类物质(如胖大海提取液)等在体外及动物试验中对草酸钙结石的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为新的防石药物很有前途.预防磷酸钙结石的复发则以维生素A效果较好,别嘌呤醇用于预防尿酸结石,而碳酸氢钠则只对胱氨酸结石有明显预防作用.

    作者:肖龙明;何国友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研究进展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调节血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血管紧张素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重要的介质,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对心脏和血管功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近年来,人们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分型、分子特征、生物学功能、信号转导及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在心血管系统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李传方;高东升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Raf激酶抑制蛋白与肿瘤

    Raf激酶抑制蛋白(Raf kinase inhihitor protein,RKIP)是磷酯酰乙醇胺结合蛋白家族的成员.RKIP在Raf、核因子KB及G蛋白耦联受体(GPCR)等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中起重要调节作用.RKIP在膜的生物合成、精子发生、神经发育和细胞凋亡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了老年痴呆症及糖尿病等的病理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RKIP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减弱或丢失,且RKIP可以抑制前列腺痛、人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细胞的转移,其在恶性肿瘤中作用机制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RKlP与肿瘤的研究将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就此研究状况予以简要综述.

    作者:张海威;姚志强;周永华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阿司匹林与华法令联合抗凝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中的地位评价

    再灌注策略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心肌梗死后的二级预防对于降低再发心肌梗死的病死率至关重要.目前抗凝治疗在再发心肌梗死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华法令-阿司匹林再梗死研究Ⅱ的解读以及对近年文献的回顾,认为对于有较高卒中和血栓事件危险的患者,口服抗凝药物与阿司匹林联用在心肌梗死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地位.

    作者:李世军;李小鹰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的环境和职业接触病原研究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EAA),又叫过敏性肺泡炎,是易感患者反复吸入多种具有抗原性的有机粉尘及低分子化学物质所引起的一种免疫反应导致的炎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两肺远端细支气管肺泡及肺间质.临床上少见,但是随着诊断技术及医师对EAA的认识的逐渐提高,临床上见到的EAA也越来越多.对EAA病因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熟悉EAA,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邓云;李振华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灌注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灶区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将急性脑出血患者36例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组19例和甘露醇等常规治疗组17例.局部亚低温组在甘露醇等常规治疗基础上施子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72 h.对照组为2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术(SPECT)显示脑出血患者脑水肿高峰期(发病第4天)局部脑血流灌注情况,并对患者入院时及第3、7、14、21天分别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脑出血患者病灶区脑SPECT血流灌注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局部亚低温与常规治疗组两组病灶区平均血流灌注对比,常规治疗组明显低于局部亚低温组(P<0.05),NIHSS评分在常规治疗组和亚低温治疗组患者在入院时,第3天和第7天无明显差异(P>0.05),第14天和第21天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出血急性期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减轻神经损伤,保护和改善急性脑出血神经功能.

    作者:郑坤木;童绥君;马琪林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基础研究新进展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是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刺激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它具有增殖能力强、杀瘤活性高和杀瘤谱广、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小的特点,是肿瘤过继免疫治疗中更为有效的杀瘤效应细胞.本文综述了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等基础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孔炯;蒋敬庭;吴昌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心房颤动药物治疗新进展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对生命与健康构成威胁,转复窦性心律仍然是重要的选择,非药物治疗有手术、射频、电击除颤等治疗手段,但因为其操作有难度,易于复发以及并发症等原因,药物仍是心房颤动治疗的主线.一些新药可于近期投放临床用作心房颤动治疗,而还有一些药物正在试验当中.本文综述目前心房颤动药物治疗以及抗凝治疗新进展,以对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于鹏飞;矫淑桂;蔡尚郎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高龄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处理体会

    目的探讨高龄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处理,减轻并存病对手术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牡丹江医学院附属二院1999年5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96例>70岁高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围术期处理.结果 96例患者中77例行根治手术(80.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8%,病死率为2.1%.结论高龄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处理至关重要,对提高手术切除术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作者:韩延亮;王淑萍;王梅;许焕才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Toll样受体与EB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TLRs)是一类能识别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病毒的模式识别受体,可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进行识别、结合,并引发一系列信号转导,进而导致炎性介质的释放,在天然免疫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并终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研究发现,在EB病毒感染时TLRs可以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从而起到保护宿主的作用.因此,研究并阐明EB病毒激活和抑制TLRs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及机制,对EB病毒相关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增荣;刘剑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23例输尿管病变应用64层螺旋CT扫描的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输尿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输尿管病变,所有病例均用64层螺旋CT进行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进行曲面重建、多平面重组、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结果 23例输尿管病变中,肾癌侵及集合系统致对比剂外渗1例,输尿管癌1例,膀胱癌复发侵及输尿管1例,结肠癌复发侵及输尿管及膀胱1例,输尿管结石12例,输尿管结核1例,先天性发育异常5例,迷走血管压迫输尿管1例.结论 64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输尿管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强;巩晓艳;魏秀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应用放大内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胃小凹的特征性改变,尤其是D型、E型胃小凹的出现极大地提示胃黏膜萎缩的形成.B型到E型4种基本形态胃小凹与肠上皮化生的严重程度之间呈明显正相关,E型是肠化生的特征性改变.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黏膜萎缩的关键因素.本文综合近几年有关放大内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文章,总结既往研究结果,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作者:段东来;张斌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丹参在心脏保存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在心脏保存中,丹参具有清除氧自由基、降低钙超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线粒体,改善能量代谢;扩张冠状动脉、抗凝,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保护内皮细胞;抑制细胞凋亡;抗菌消炎等作用,在心脏保存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丹参在心脏保存中的作用机制,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作者:梁文;曹西南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基因芯片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是近年来出现的分子生物学与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检测技术,具有可行性、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动化等特点,成为后基因组时代基因功能分析的重要的技术之一.该技术不仅应用于新基因的发现和基因表达的研究,还被用于疾病的分子分型、病原体检测、物种基因型的鉴别、药物筛选和药理学研究等.本文就基因芯片制作原理、应用方法及在肿瘤病理研究、诊断、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赖铭裕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64层螺旋CT、MRCP和ERCP在肝内胆管占位中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RCP和ERCP在肝内胆管占位中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52例均经B超检查提示有肝内胆管占位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后,对原始数据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及胆管三维容积重建(SCTC)处理,对胆管占位原因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其中有12例患者还进行了MRCP和ERCP检查,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和随访观察.结果 64层螺旋CT对肝内胆管占位病变定位及定性的准确率分别为100%及94%,MRCP和ERCP对肝内胆管占位病变定位及定性的准确率分别为100%、100%及78%、80%.结论 64层螺旋CT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无创、清晰、立体显示胆管结构,提高术前对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率,对肝内胆管占位诊断有重要价值,并可进一步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是一种很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ERCP和MRCP对64层螺旋CT很难作出定性诊断的病例起到一个辅助诊断的方法.

    作者:王玉成;单叔煤;徐敏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妊娠期间运动对产妇和胎儿的影响

    孕妇适度运动,可使肌肉力量保持良好,妊娠和分娩更轻松.胎儿心率无明显改变;还可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更有利于产后恢复.依据个人的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孕妇有益无害,也不会给胎儿带来危害.

    作者:赵学静;李永强 刊期: 2009年第1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