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英;张勇法;乔晓岚
核园子κB(NF-κ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其在细胞信号传递和基因的诱导表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广泛存在于高级真核生物的各种细胞中,参与炎性反应、分化和凋亡等多种细胞反应.近年来研究发现NF-κB参与肥胖、糖屎病及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文本就NF-κB与肥胖及糖尿病的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孙燕;梁干雄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密切相关的小血管炎称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SV),ANCA已成为AASV的特异血清学诊断工具.蛋白酶3(PR3)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是ANCA重要的抗原成分,在启动中性粒细胞(PMN)全面活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认为间接免疫荧光法联合抗原特异性ELISA法是ANCA的规范化检测方法,而AASA的发病机制可以从PMN活化和血管损伤、PMN凋亡和炎症慢性化商个环节进行理解.此外,针对抗PR3和抗MPO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的研究尚待深入进行.
作者:李爱红;薛黔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子宫内膜的容受性是指子宫内膜对胚胎的接受能力,部分不孕症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存在缺陷,影响胚胎的成功着床.了解子宫内膜的容受状态对不孕症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直接的方法就是刮取子宫内膜,但该方法为有创性操作,不适合应用于临床.非内膜取样方法评价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具有无创、便捷的优点.本文综述了超声检查和内分泌指标变化在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作用.
作者:王建梅;李奕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鼻出血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及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介入治疗技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8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进行超选择性颌内动脉和(或)面动脉栓塞.结果 8例患者达到立即止血目的 ,所有患者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头痛症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数字减影技术和介入治疗技术下,对顽固性鼻出血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是安全、有效、快捷的止血方法.
作者:王雪松;廖冬青;董延江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糖尿病足是周围神经病变、缺血、足部畸形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糖尿病发展后期的严重并发症.明确其发病机制对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诊断糖尿病足时应该明确其神经、血管、感染等情况.治疗方案也应根据溃疡的严重程度(Wagner分级)、血管状况、感染和神经病变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治疗.
作者:杨丕坚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人偏肺病毒(HMPV)是2001年发现的呼吸道感染病毒,属于副黏液病科.HMPV感染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各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受到感染,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和免疫缺陷患者.世界各国报道其感染率不尽相同,感染症状可从轻微的上呼吸道病变到严重的细支气管炎和肺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ER)技术是检测HMPV的主要手段,且荧光定量RT-PCR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常用方法.
作者:陈俊平;伍严安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热休克蛋白(HSP)是生物体受外界刺激时产生的一种应激蛋白,进化上高度保守,具有抗原性.可被免疫系统视为外源分子,从而触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新的研究发现HSP家族在心血管疾病中除了个别具有保护作用,其他的特别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有相关性.近年来热休克蛋白60备受关注.尤其与心血管病关系密切,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HSP印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作者:涂启敏;陈智群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他汀类药物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晦抑制剂,初用于临床是由于其降低胆固醇的作用,随着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改善内皮舒张功能、抗氧化、降压、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作用.他汀类药物的上述作用明显降低了心脑血营疾病发生率及病死率,提高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引起了临床医师及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作者:王雅锋;苏洪亮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慢性高原病是高原地区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是长期生活在海拔2500 m以上并对缺氧不完全适应的表现,其发病机制普遍认为与高原低氧所引起的高原习服失衡、呼吸驱动减弱、炎性因素,血红蛋白与氧气亲和力下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与释放调节机制紊乱、血清p53和Bcl-xL蛋白的表达等有关系,但其发病机制是多样复杂的,现在尚未阐明.本文对慢性高原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安文静;高芬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是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中的非经典抗原,主要表达在人类早期胎盘绒毛外细胞滋养层上,在妊娠免疫耐受建立中起重要作用.近几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HLA-G与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此就HLA的分子生物学特点、HLA-G的组织分布、HLA-G基因与表达、HLA-G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的关系等方面予以综述.
作者:邵剑春;刘云东;王中弥;陈俊;胡大春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抗生素除了具有清除体内微生物作用外,尚可因其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或间接地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近年来,抗生素相关的免疫调节机制逐渐受到重视,认识和阐明抗生素相关免疫调节机制对临床上选择抗生素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在临床上选用抗生素时不仅要考虑抗生素对特定细菌的敏感性、抗菌强度,还应考虑抗生素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本文将有关抗生素对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结果作简要论述.
作者:李慧;谢正福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影像学方法发现和精确评估颅内动脉的狭窄程度和粥样硬化情况对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就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影像学诊断进行综述,以了解各种影像学方法的临床价值及优点和不足.
作者:戴伟英;崔世民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儿童和成人在铅的摄入途径、铅代谢和铅毒性表达等方面有许多差异,儿童期铅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似乎是不可逆的.铅中毒的阈值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常把血铅浓度0.1 mg/L作为筛查基线进行风险管理.铅中毒的个体差异与遗传多态性和多种因素有关,铅对成熟器官和发育器官影响有差异,其毒性机制和毒性表达在儿童和成人不完全相同,使得成人的研究数据用于儿童受到一定的局限.
作者:孟金萍;胡树慧;王艳蓉;孙淑华;杨旭;刘云波 刊期: 2009年第14期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当前对麻醉师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许多方面包括仔细的准备、术中监测、温度的维持、药物的合理使用、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心肌保护、提供佳的手术条件、术后镇痛、早期拔管目标是围术期管理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就这几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官英勇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睾丸间质细胞是合成和分泌雄激素(睾嗣)的主要场所,大约95%的雄激素是由它合成和分泌的,对间质细胞的研究是所有有关男性生殖及内分泌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睾丸间质细胞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研究较多,如睾丸间质细胞的各种生物学特性、进行同种异体移植以补充体内雄激素水平来治疗中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症及其在生殖方面的其他作用等.本文对近年来睾丸间质细胞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杨建英;张勇法;乔晓岚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黄连素对高脂膳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2-DM)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教及肾周脂肪组织脂联素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用高脂饲料加小剂量STZ建立2-DM大鼠模型共40只,将2-DM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水)和黄连素高、中、低剂量组(0.20、0.10、0.05 g/kg),每组10只.另选10只大鼠为正常组,各组灌胃8周后,空腹取材,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肾周白色脂肪组织脂联素基园mRNA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与2型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脂联素基园表达、IRI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与黄连素高、中剂量组大鼠脂联素基因表达、IR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黄连素可增加2-DM大鼠脂联素基因mRNA的表达,降低IRI.
作者:任凤云;王桂云;崔荣军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核因子κB(NF-κB)是能调节多种炎症和免疫基因表达的一种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能与多种细胞基因启动子或增强子序列特定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促进转录和表达,与免疫应答以及细胞的增生、转化和凋亡等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它与抑制性蛋白IκB结合而为非活性状态.针对NF-κB活性的激活与抑制,从不同环节去寻找药物用于治疗与预防与NF-κB有关的疾病,现巳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何姜;刘礼斌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病理状态下活性氧簇生成增多所导致的血管功能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解耦联蛋白2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质子载体蛋白,通过解耦联作用能降低线粒体内膜电势,使活性氧簇产生减少,因而具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项守奎;朱大龙;毕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对局部心功能的定量诊断仍是一个难题.室壁运动分析是冠心病超声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室壁运动是主观和半定量的.随着超声技术发展.室壁运动检测新方法不断出现.在过去10年中出现的组织多普勒技术和近的斑点追踪技术都是评价左室功能的临床和实验室新技术.这些在标准二维灰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都是客观的新方法,为研究节段性室壁运动功能提供了直观、量化的诊断依据.
作者:姚涵文;李金国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在阴式子宫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例择期行阴式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60例.A组为硬膜外麻醉组,B组为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组.比较两组麻醉诱导时间,手术时间,局麻药用量,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中B组与A组相比诱导时间短(P<0.05),局麻药用量少(P<0.05),麻醉效果优良者占多数(P<0.05).结论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更适合用于阴式子宫切除术.
作者:张洪丽 刊期: 200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