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锋;王昌兴;王伟东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经验.方法 对218例急性胆囊炎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例成功完成LC,17例中转开腹,其中病程<3 d 5例,病程>3 d 12例.术中无胆营损伤,术后未发现腹腔出血,胆满及肝下积液.术后随访6个月,未出现腹痛、黄疸等.结论 准确掌握急性胆囊炎LC的适应证,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韩延亮;宋先旭;许焕才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389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肿块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肿块诊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二维超声及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89例甲状腺肿块患者进行检查并作出超声诊断,将其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超声诊断都以肿瘤的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后方回声、硬度和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甲状腺肿块的血流情况等指标作综合分析.结果 本组389例甲状腺肿块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47例,超声诊断甲状腺癌39例,符合率为82.9%;甲状腺瘤172例,超声诊断甲状腺瘤159例,符合率为92.4%;结节性甲状腺肿170例,超声诊断为161例,符合率为94.7%.结论 超声对甲状腺肿块的诊断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特异性,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能提高其诊断符合率,减少漏诊、误诊.
作者:李建华;韩炜;王兰君;梁韶明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动脉波形分析技术用于计算心排血量和每搏量变异指数是一项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技术,它能够连续通过对外周动脉的波形特征结合患者的基本信患(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等)进行分析测定心排血量,并且不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来校准.临床上已经显示出可以接受的准确性和良好的即时性和方便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一些心脏疾病如主动脉反流、二尖瓣反流或给予α1受体激动药时,动脉波形分析计算心排血量并不能准确反映心排血量.
作者:唐亮;李士通 刊期: 2009年第15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肝DNA病毒属,它的遗传变异性很高,可分为8种基因型,大多数基因型能进一步分成亚型.而HBV基因型之间的重组增加了HBV的变异性.本文概述了当前乙型肝炎DNA病毒属基因变异的流行病学知识,另外因为这一领域的快速进展,更新了一些有关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近综述,并阐述了HBV基因型与肝病的关系.
作者:眭维国;邬俊勇;张岳;林华;陈洁晶;戴勇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高血压病防治现状及药物治疗状况,为临床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239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防治现状及药物治疗情况,并作分析.结果 高血压患者中中老年人居多,规律服药者占被调查者的半数以上,其血压控制率为74.8%,明显高于未规律服药者;患者所服药物种类中,服用频率较高的前4类降压药由高到低依次为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高血压病患者对高血压相关因素知晓率较高.结论 加强高血压知识健康教育和开发经济、有效、不良反应小、服用方便的降压药物是提高高血压病防治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齐敏;吴参;崔银花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一直是心电图学上的诊断难点,临床上对于宽QRS波心动过速进行床旁、快速、正确的鉴别诊断问题仍没得到完全解决,及时、准确地对宽QRS波心动过速加以鉴别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回顾性对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定义、分类和体表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其鉴别和治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作者:赵健;邹建刚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多维评分系统(BODE)评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5例稳定期COPD患者FEV1、BODE评分,随访12个月并记录COPD危险事件(包括呼吸衰竭和死亡)、就诊次数、住院次数、机械通气次数,评估存活病例的SOLDQ记分、COPD急性加重(AECOPD)次数、住院时间等.结果 FEV1≥1L组及BODE评分<5分组,患者生活质量、死亡人数、就诊次数、AECOPD次数、AECOPD住院次数、机械通气次数、住院时间及SOLDQ评分均好于FEV1<1L组及BODE评分≥5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ODE评分与死亡例数、就诊频数、AECOPD住院次数、住院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而FEV1与住院次数、SOLDQ评分及机械通气次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BODE评分系统和FEV1均能评价COP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BODE评分系统更为全面及准确.
作者:闫荣香 刊期: 2009年第15期
是一门基础编程语言,对刚接触这门语言的学生来说是难学而且不易入门的课程,特别是对于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难学、不容易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效果,本文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方法,在纵向比较当中运用一题多解以及程序优化等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林利;杨宇军;高泾萍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严重程度及Hcy与CHD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循环酶法(enzymatic cycling assay)检测CHD患者(81例)和对照组(36例)血清中Hcy的水平.结果 CHD组Hcy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D)Hcy含量>不稳定性心绞痛者(UAP)>稳定性心绞痛者(SAP);两组有同一危险因素患者的Hcy的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内有传统危险因素与无危险因素患者之间Hcy的含量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高Hcy是CHD的独立危险因子,病情越重,Hcy的含量越高.Hcy与CHD病变的发生、发展可能有直接关系.检测Hcy水平对预防和减低CHD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轶然;蔺瑞兰;崔卫东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髋部骨折手术的麻醉注意事项.方法 对35例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髋部骨折手术的麻醉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 31例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3例行硬膜外麻醉,1例行全身麻醉.术中、术后出现短暂低血压需多巴胺辅助4例,术后出现短暂智能障碍1例.所有患者围术期均无死亡.结论 减轻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髋部骨折手术围术期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平稳麻醉,适当应用各种心血管药物,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髋部手术可以成功实施.
作者:贾宝文;刘现富;徐玉军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高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用药水平.方法 随机抽取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8年1~12月处方共计11 012张,分析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统计不合理用药比例.结果 不合理用药处方占所查处方的5.46%,主要反映在配伍、重复用药、用法、用量、溶媒及选药等方面.结论 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是临床医师对药物知识的缺乏所致,临床药师应向医师提供更多的药学知识,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吴参;齐敏;陈桂莲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牛黄降压丸是治疗高血压的常用中成药,主要用于肝火旺盛型高血压,对肝火亢盛的头痛、眩晕、震颤、急躁易怒、面赤、目赤、失眠、口干口苦等症状有比较好的改善作用.研究表明,用药4周收缩压可下降12~14 mm Hg,舒张压下降7~15 mm Hg,总有效率为55.0%~80.0%.其降压机制与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牛黄降压丸还对心电图、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和调节作用.不良反应以消化道症状多见.
作者:王存选;张刚;王玥坤 刊期: 2009年第15期
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在本病的治疗方面进行不断的研究,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已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优势.本文从辨证论治、中药人工周期疗法、针药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几个方面阐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概况及进展.
作者:邢佳丽;丛慧芳;宋元元;宋艳杰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关节滑膜增生并形成血管翳是其重要特征;增生的滑膜需要更多的血供以满足其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因而血管新生在血管翳的形成和维持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鉴于血管翳是高度血管化的,抑制RA中血管新生可能会成为未来治疗RA的有效策略.本文对近年生成及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研究予以综述.
作者:成锋;王昌兴;王伟东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氨茶碱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术后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给予抗感染、吸氧、止咳祛痰及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氨茶碱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3.94%,两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临床症状消失、外周血白细胞数恢复正常及胸片肺部浸润性阴影消失的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氨茶碱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术后肺炎,临床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丽辉;肖帅 刊期: 2009年第15期
水通道蛋白4(AQP-4)是脑组织内高表达的一种水通道蛋白,主要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尤其在与毛细血管和软脑膜直接接触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丰富,是参与脑水肿形成的重要分子,在水分子快速跨膜转运中发挥重要作用.近研究表明,AQP-4在创伤性脑水肿的病理生理变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AQP-4与创伤性脑水肿之间的关系,将可能为临床治疗脑水肿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作者:耿艺;刘荣耀 刊期: 2009年第15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本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8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晋妮;雷中劲;张冷 刊期: 2009年第15期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是由感染或疫苗接种触发,T细胞介导的针对髓鞘碱性蛋白的自身免疫反应.某些非特异性免疫抑制疗法用于该病的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是有益的,减少长期的致残率.本文就近几年来该病的治疗、预后及是否发展成多发性硬化的预测性因子的研究予以综述.
作者:王育新;李效兰 刊期: 2009年第15期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见而危险的并发症,其导致的继发性缺血性脑损害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均为研究热点,且也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关于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均未统一,尚存在较大争议.关于其发病机制学说.主要包括气体信号分子学说和炎性反应学说;目前对其诊断主要依赖脑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方法;针对其治疗,可采用药物治疗、脑脊液引流、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基因治疗等方法.本文就近期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形成机制、诊断及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段鸿洲;莫大鹏 刊期: 2009年第15期
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随着血管性痴呆研究的不断深入,与血管性痴呆相关的蛋白研究也备受关注.这为从蛋白质角度揭示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更加有效的个体化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对血管性痴呆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江敏;吴松鹰 刊期: 2009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