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赵颖;王志刚;梁慧敏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ITP的原因主要是人体自身免疫酎受机制被打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紊乱,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和(或)生成障碍.淋巴细胞是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的主要细胞群,其凋亡和增殖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进而形成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况予以综述.
作者:赵雪芸;贾瑞萍 刊期: 2009年第15期
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在本病的治疗方面进行不断的研究,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已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优势.本文从辨证论治、中药人工周期疗法、针药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几个方面阐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概况及进展.
作者:邢佳丽;丛慧芳;宋元元;宋艳杰 刊期: 2009年第15期
是一门基础编程语言,对刚接触这门语言的学生来说是难学而且不易入门的课程,特别是对于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难学、不容易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效果,本文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方法,在纵向比较当中运用一题多解以及程序优化等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林利;杨宇军;高泾萍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尖锐湿疣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多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6、11、16、18型引起.与其他类型性传播疾病不同的是,尖锐湿疣不易一次性彻底治愈,这与HPV感染机体后所致的机体免疫异常不无关系,机体不能建立有效的免疫反应是造成HPV持续感染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从HPV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的变化来探讨尖锐湿疣的发病机制.
作者:毛广宇;刘志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中医经皮给药即中药外治,本文主要从中医经皮给药渊源、临床应用及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三方面进行综述,提出中医经皮给药应遵循辨证的原则、加大开发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临床给药应结合中医经络穴位理论、借助现代仪器促进透皮吸收、利用现代新的制剂技术等新观点.
作者:张利泰;葛磊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高血压病防治现状及药物治疗状况,为临床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239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防治现状及药物治疗情况,并作分析.结果 高血压患者中中老年人居多,规律服药者占被调查者的半数以上,其血压控制率为74.8%,明显高于未规律服药者;患者所服药物种类中,服用频率较高的前4类降压药由高到低依次为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高血压病患者对高血压相关因素知晓率较高.结论 加强高血压知识健康教育和开发经济、有效、不良反应小、服用方便的降压药物是提高高血压病防治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齐敏;吴参;崔银花 刊期: 2009年第15期
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两类,我国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比例不断增加,本文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自然病程、预后、治疗等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作者:戈国亮;杨微波 刊期: 2009年第15期
人体蠕形螨是专性寄生在人体毛囊和皮脂腺的一种永久性寄生螨,有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2种,主要寄生在人体面部.虫体对机体的机械性、化学性刺激和机体对刺激的反应性及伴随细菌感染等原因,可以引起相应部位的皮肤病变,从而对患者的面容和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就人体面部蠕形螨病的临床症状、致病机制、诊断方法、预防及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阿拉腾楚鲁;刘志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获得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为血小板数目减少和皮肤黏膜出血.目前认为自身抗体致敏的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吞噬破坏是ITP发病的主要机制.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IV和肝炎病毒等病毒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ITP的发病也有密切关系.此外,脾功能亢进以及雌激素等也与ITP的发病有关.
作者:吴廷丽;黄巧冰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关节滑膜增生并形成血管翳是其重要特征;增生的滑膜需要更多的血供以满足其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因而血管新生在血管翳的形成和维持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鉴于血管翳是高度血管化的,抑制RA中血管新生可能会成为未来治疗RA的有效策略.本文对近年生成及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研究予以综述.
作者:成锋;王昌兴;王伟东 刊期: 2009年第15期
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随着血管性痴呆研究的不断深入,与血管性痴呆相关的蛋白研究也备受关注.这为从蛋白质角度揭示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更加有效的个体化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对血管性痴呆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江敏;吴松鹰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前在临床上如何能快速准确地筛查出细菌的耐药基因,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依据,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变性高效液相色谱作为一种新的筛查耐药基因突变的技术,以其高效、灵敏、准确的特点,在耐药基因检测中异军突起.近年来在细菌耐药性检测方面包括β-内酰胺酶的分型、喹诺酮耐药基因突变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开始备受临床实验室关注.
作者:吴旋;伍严安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氨茶碱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术后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给予抗感染、吸氧、止咳祛痰及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氨茶碱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3.94%,两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临床症状消失、外周血白细胞数恢复正常及胸片肺部浸润性阴影消失的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氨茶碱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术后肺炎,临床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丽辉;肖帅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临床中十分常见而且难以避免,可导致较高的病残率.从其发病机制的不同环节进行治疗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较为理想的方法.细胞内游离钙被认为在缺血再灌注后导致细胞死亡的级联反应中发挥主要作用.近年来对细胞内钙通道Ryanodine受体阻滞剂丹曲林的研究进展迅速,其药理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胞内质网和肌浆网的钙释放.本文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及Ryanodine受体等细胞内钙通道予以综述.
作者:林海鹏;郭平凡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的快速杏仁核电点燃癫痫模型.方法 利用频率60 Hz,波宽1.0 ms,串长10 s,串间间隔30 min,每天10次,连续2 d,电流强度500 A的恒流脉冲电刺激SD大鼠单侧杏仁基底外侧核.点燃后1个月给予同样强度1 s电刺激,观察模型稳定情况.结果 72%的大鼠可在2 d内点燃,点燃大鼠痫性行为可达Ⅳ~Ⅴ级,点燃大鼠1个月后给予同样参数电刺激1 s,均能达到Ⅴ级发作,点燃成功率为88%.结论 :本方法可快速建立稳定、可重复性好的点燃癫痫模型.
作者:牟青春;刘庆祝;王峰;孙涛 刊期: 2009年第15期
核因子кB(NF-кB)是一种具有多项转录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在炎性反应、免疫应答、胚胎发育、细胞增殖与凋亡、细胞周期调控以及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的研究显示,NF-кB与鼻部疾病如鼻息内、变应性鼻炎、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就NF-кB的组成、功能及在鼻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李雷泽;李玲香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多维评分系统(BODE)评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5例稳定期COPD患者FEV1、BODE评分,随访12个月并记录COPD危险事件(包括呼吸衰竭和死亡)、就诊次数、住院次数、机械通气次数,评估存活病例的SOLDQ记分、COPD急性加重(AECOPD)次数、住院时间等.结果 FEV1≥1L组及BODE评分<5分组,患者生活质量、死亡人数、就诊次数、AECOPD次数、AECOPD住院次数、机械通气次数、住院时间及SOLDQ评分均好于FEV1<1L组及BODE评分≥5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ODE评分与死亡例数、就诊频数、AECOPD住院次数、住院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而FEV1与住院次数、SOLDQ评分及机械通气次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BODE评分系统和FEV1均能评价COP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BODE评分系统更为全面及准确.
作者:闫荣香 刊期: 2009年第15期
以Th2型免疫反应为主的变应性疾病包括哮喘在过去50年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和哮喘是影响儿童普遍的慢性疾病.与此同时,Th1型反应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1型糖尿病和多发性硬化也相应增长,表明免疫调节的缺陷,而不是Th1免疫的一个下降.近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不同亚群在调节变应原Th2应答和维持功能耐受中起重要作用.调节应答在过敏性个体看起来是缺乏的,但在某种程度上给予特异的变应原免疫治疗有可能重建.本文就调节性T细胞与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进行综述.
作者:彭力;钟礼立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动脉波形分析技术用于计算心排血量和每搏量变异指数是一项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技术,它能够连续通过对外周动脉的波形特征结合患者的基本信患(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等)进行分析测定心排血量,并且不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来校准.临床上已经显示出可以接受的准确性和良好的即时性和方便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一些心脏疾病如主动脉反流、二尖瓣反流或给予α1受体激动药时,动脉波形分析计算心排血量并不能准确反映心排血量.
作者:唐亮;李士通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建立临床实践教学质控系统,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各环节的质控标准,严格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是提高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针对目前影响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我校采取了相应措施,为保证我校的临床实践教学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
作者:王俊林;李凯军;刘阳;张春芳 刊期: 2009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