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102例临床分析

李利中;赵施竹

关键词:脑出血, 微创穿刺术, 高血压
摘要:目的 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进行穿刺引流清除血肿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102例与内科保守治疗84例作对照.结果 微创治疗组患者存活率与内科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生存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微创治疗颅内血肿是一种抢救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 .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胱抑素C在肾功能损伤中的应用

    目的 证实血清胱抑素C是反映肾功能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方法 用颗粒增强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胱抑素C的浓度,同时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肌酐清除率.结果 125例肾脏疾病患者根据肌酐清除率的范围不同分成的4组中,血清胱抑素C异常检出率为56.52%、77.61%、100.00%和100.00%.结论 胱抑素C在肾病患者肾功能不同损害期均能准确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尤其能敏感提示早期肾功能损害,可成为判断肾功能损害程度的敏感指标.

    作者:金鲜花;齐艳春;陈美华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人波形蛋白中间丝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波形蛋白是一种重要的Ⅲ型中间丝蛋白,主要表达于胚胎组织和由间叶组织来源的成体细胞,研究表明波形蛋白在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细胞的黏附和移动、细胞凋亡、炎症和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然而,到目前为止,波形蛋白的确切功能仍然存在争议,主要是因为波形蛋白基因剔除小鼠没有出现异常的生物学表型.癌细胞表达波形蛋白与其生长、侵袭和肿瘤发生密切相关,波形蛋白与恶性肿瘤相互关系的研究已成为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演进的一个重要领域.

    作者:李祖茂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麻醉深度监测的研究进展

    麻醉深度监测对提高麻醉质量,保障患者的围术期安全与康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适当的麻醉深度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创造良好手术条件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定量化的检测方法 以其直观方便将成为新的趋势.本文对临床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周辉;黄宝生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生长因子与腹膜纤维化

    腹膜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传统非生理性透析液常损伤腹膜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腹膜纤维化.多种生长因子相互作用,参与了腹膜纤维化发生、发展和维持,而转化生长因子β1是腹膜纤维化的中心介质,在其下游介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协同下,通过诱导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化,促进细胞外基质生成及抑制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而导致腹膜纤维化.

    作者:修亦斌;郭汉城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环氧化酶2与食管癌微血管及微淋巴管生成

    环氧化酶(COX)是一种花生四烯酸代谢限速酶,其中一种同工酶环氧化酶2(COX-2)通过多种途径参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并和预后密切相关.微血管及微淋巴管的生成在食管癌的生成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COX-2可能通过促进微血管及微淋巴管的生成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就COX-2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与食管癌组织中微血管及微淋巴管生成的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李震;杨伟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2,3-丁二醇改性处理的鞣制牛颈静脉带瓣管道血流动力学研究

    目的 观察2,3-丁二醇改性处理的鞣制牛颈静脉带瓣管道(BJVC)重建猪右心室流出道后的血流动力学性能.方法 应用戊二醛固定(A组)和戊二醛固定、2,3-丁二醇改性处理(B组)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分别进行猪肺动脉与右心室连接,行超声心动图检测牛颈静脉带瓣管道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 重建术后3个月16头猪均存活,A组跨瓣压差、牛颈静脉反流量及远端吻合口压差显著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3-丁二醇改性处理的鞣制牛颈静脉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重建右室流道材料,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龙小毛;林辉;李香伟;周一凡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孕前肥胖及孕期体质量增加过多与妊娠结局

    产妇中,体质量超标和肥胖与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子痫、剖宫产和巨大儿相关,妊娠肥胖逐渐增多,不良妊娠结局增加,已引起多方关注.本文复习近几年相关文献,综述妊娠肥胖相关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妊娠肥胖妇女妊娠期、分娩期及远期母儿风险,提示肥胖妇女妊娠控制体质量增长或体质量不增可能会有较好的妊娠结局.

    作者:肖建平;许建娟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缺血性脑损伤时脑脊液中离子变化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检索和归纳,回顾并总结了缺血性脑损伤时脑脊液中各种离子的变化情况.发现脑脊液中各种离子的变化与缺血性脑损伤病理过程有重要的相关性,因此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将为进一步开展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提供借鉴.

    作者:齐悦如;潘彦舒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我国院内获得性肺炎诊治现状

    院内获得性肺炎是常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在我国医院感染类型中居首位,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住院时间长,增加医疗费用,而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加使治疗困难.因此在临床上有必要尽快明确诊断,根据院内获得性肺炎病原谱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估计可能的病原菌,制订经验性的初始抗菌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同时加强预防HAP发生的措施以降低其发病率.

    作者:金咏絮;林其昌;黄志华;陈公平;林晓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他汀类药物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和病理性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血小板活化参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他汀类药物为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其效应已不局限于调脂作用.近年一系列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在有效调节脂代谢的同时,还可通过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等途径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后者可能与他汀类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有一定关系.

    作者:贾圣英;黄全跃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三氧化二砷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典型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传统疗法以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或免疫抑制剂为主,虽然能够延长存活期限,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严重不良反应,特别是感染,给治疗带来很多困难.因此,研究更多经济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仍为当务之急.目前国内外已有用三氧化二砷(As2O3)对SLE动物模型治疗的研究,现将As2O3对SLE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庞贵秀;郑文军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LRI)的疗效及细菌对该药的耐药性.方法 LRI住院患者114例,应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治疗有效率为91.2%,分离出33株致病菌,药物敏感率为75.7%,中度敏感率为15.2%,耐药率为9.1%.结论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LRI临床疗效好,细菌耐药低,是一种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的抗生素.

    作者:杜运华;傅振英;吴迪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腹部大手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腹部大手术后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有引起致命性肺栓塞风险.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和血管壁损伤状态是DVT的主要原因,而外科手术是DVT的常见诱因.目前诊断DVT主要依靠超声显像及静脉造影技术,而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在诊断血栓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预防性物理疗法和药物抗凝治疗能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

    作者:曾仲衍;陈幸生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药物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早期阶段,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途径,也是各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因此阻断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对于慢性肝病的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所以人们对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研究十分重视,本文对近年来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研究予以综述.

    作者:董向前;段丽平;马岚青;梁兵;缪应雷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麻醉与围术期脑电监护的相互影响

    围术期的脑电监测与多种麻醉药之间相关,因手术刺激而变化,能反映患者围术期的意识状态、镇静程度、应激反应水平等变化,有助于指导围术期麻醉用药,脑电监测在研究患者围术期功能状态变化上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常用的脑电监测有一定局限性.本文旨在对脑电图监护与麻醉的相互关系以及围术期应用予以综述.

    作者:张彦;梁禹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异硫氰酸苄酯的防癌抗癌作用与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异硫氰酸酯类(ITCs)是十字花科植物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防癌抗癌作用.极具营养价值的热带水果番木瓜中也含有此类成分--异硫氰酸苄酯(BITC),且含量较高.本文对BITC在防癌抗癌方面的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途径及植物分布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开发BITC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泽友;沈文涛;周鹏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阿司匹林抵抗机制的新认识

    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阿司匹林抵抗是指患者规律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仍不能减少临床动脉血栓栓塞性缺血事件的发生,其可能机制包括依从性差、药物剂量不足、肠道吸收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相关基因多态性、血小板更新加快、血栓素生成旁路途径等.明确抵抗机制并在临床上采取措施减少阿司匹林抵抗,将使广大患者获益,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阿司匹林抵抗机制的新进展和新认识予以综述.

    作者:龚志刚;张程立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Perilipin对脂肪细胞内三酰甘油的代谢调控作用

    三酰甘油贮存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脂滴中,脂滴表面镶嵌着多种蛋白,对脂滴功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因此脂滴也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一种代谢活跃的细胞器.新近的研究表明脂滴表面PAT家族蛋白perilipin对脂肪细胞内三酰甘油的代谢起全局性调控作用,本文就脂肪细胞内perilipin的功能予以综述.

    作者:刘梅芳;朱苏红;王俊杰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安全与心血管事件独立预测指标

    扼要阐述了可能引入临床麻醉中用来完善非心脏手术术前心血管风险评估的无创心血管事件独立预测指标,诸如心血管事件的传统危险因子包括血脂代谢异常、糖耐量受损及糖尿病、高脉压等,以及近年倍受关注的动脉弹性功能参数:脉搏波传导速度;压力反射波增强指数;大、小动脉弹性指数;踝臂指数和生化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等.

    作者:王鹤;马莉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AT1-AA和sFlt-1与子痫前期的关系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AA)通过类血管紧张素Ⅱ的激动效应,激活活性氧簇和炎性反应,使滋养细胞侵袭变浅,胎盘血流量减少和胎盘血管硬化.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使机体处于抗血管发生状态,滋养细胞浅植入和不正常的子宫胎盘血管抵抗.AT1-AA可能促进sFlt-1的产生,共同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病.深入研究AT1-AA和sFlt-1的相关性,对了解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及预测、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邱中原;胡继芬 刊期: 2009年第17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