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麻醉与围术期脑电监护的相互影响

张彦;梁禹

关键词:围术期, 脑电图, 麻醉
摘要:围术期的脑电监测与多种麻醉药之间相关,因手术刺激而变化,能反映患者围术期的意识状态、镇静程度、应激反应水平等变化,有助于指导围术期麻醉用药,脑电监测在研究患者围术期功能状态变化上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常用的脑电监测有一定局限性.本文旨在对脑电图监护与麻醉的相互关系以及围术期应用予以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临床多使用药物治疗.二膦酸盐类药物作为骨质疏松治疗药物中研究全面、疗效确切的药物,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本文对二膦酸盐类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的研究情况作了概述,介绍了其化学结构及分类、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常用品种等情况.

    作者:蒋秋瑾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麻醉深度监测的研究进展

    麻醉深度监测对提高麻醉质量,保障患者的围术期安全与康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适当的麻醉深度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创造良好手术条件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定量化的检测方法 以其直观方便将成为新的趋势.本文对临床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周辉;黄宝生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人波形蛋白中间丝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波形蛋白是一种重要的Ⅲ型中间丝蛋白,主要表达于胚胎组织和由间叶组织来源的成体细胞,研究表明波形蛋白在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细胞的黏附和移动、细胞凋亡、炎症和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然而,到目前为止,波形蛋白的确切功能仍然存在争议,主要是因为波形蛋白基因剔除小鼠没有出现异常的生物学表型.癌细胞表达波形蛋白与其生长、侵袭和肿瘤发生密切相关,波形蛋白与恶性肿瘤相互关系的研究已成为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演进的一个重要领域.

    作者:李祖茂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缺血性脑损伤时脑脊液中离子变化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检索和归纳,回顾并总结了缺血性脑损伤时脑脊液中各种离子的变化情况.发现脑脊液中各种离子的变化与缺血性脑损伤病理过程有重要的相关性,因此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将为进一步开展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提供借鉴.

    作者:齐悦如;潘彦舒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药物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早期阶段,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途径,也是各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因此阻断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对于慢性肝病的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所以人们对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研究十分重视,本文对近年来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研究予以综述.

    作者:董向前;段丽平;马岚青;梁兵;缪应雷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基层医院根管治疗失败的临床分析

    感染.认真仔细地操作,有助于避免根管治疗失败.

    作者:张武;张莉;郭王敏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心力衰竭患者血脑钠素与心功能相关研究

    心力衰竭患者血BNP水平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并能较好地反映左室功能状态.

    作者:吴振西;尹欣;王联发;陈训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及诊断治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中老年多发病,始于青少年,发病于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是老年人致残的重要因素.人体骨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种族、年龄、营养、激素水平、环境、运动以及生活方式等.雌激素水平是影响女性骨密度的重要因素,随着女性一生中激素水平的变化骨密度发生明显改变.体质量尤其是人体瘦体质量成分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环境因素对骨密度的影响研究日益引起重视,如铅、镉、铝、钙等对骨密度的影响通过单一或协同作用发挥影响.

    作者:董瑞;崔宇洁;左海燕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喉罩在小儿麻醉复苏中的应用进展

    喉罩在临床麻醉呼吸管理中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和使用经验的不断积累,使其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尽管从用量上看,用于小儿的喉罩仅为成人型喉罩的1/5,但其在小儿呼吸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很关键的,不容忽视.本文就喉罩在小儿麻醉复苏中的应用现状、喉罩的置入及应用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予以综述.

    作者:王勇;马武华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华法令在基层医院心内科的应用

    探讨华法令在基层医院心内科的合理应用.结合华法令的药理作用及药效动力学,用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抗凝用法,抗凝强度的监测,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及其处理,影响抗凝作用的因素,长期口服华法令的手术问题处理,总结使用经验.华法令的合理应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全面考虑华法令所能出现的问题是基层医院心内科合理应用的前提.

    作者:李修壮;汤继亮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Perilipin对脂肪细胞内三酰甘油的代谢调控作用

    三酰甘油贮存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脂滴中,脂滴表面镶嵌着多种蛋白,对脂滴功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因此脂滴也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一种代谢活跃的细胞器.新近的研究表明脂滴表面PAT家族蛋白perilipin对脂肪细胞内三酰甘油的代谢起全局性调控作用,本文就脂肪细胞内perilipin的功能予以综述.

    作者:刘梅芳;朱苏红;王俊杰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AT1-AA和sFlt-1与子痫前期的关系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AA)通过类血管紧张素Ⅱ的激动效应,激活活性氧簇和炎性反应,使滋养细胞侵袭变浅,胎盘血流量减少和胎盘血管硬化.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使机体处于抗血管发生状态,滋养细胞浅植入和不正常的子宫胎盘血管抵抗.AT1-AA可能促进sFlt-1的产生,共同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病.深入研究AT1-AA和sFlt-1的相关性,对了解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及预测、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邱中原;胡继芬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2,3-丁二醇改性处理的鞣制牛颈静脉带瓣管道血流动力学研究

    目的 观察2,3-丁二醇改性处理的鞣制牛颈静脉带瓣管道(BJVC)重建猪右心室流出道后的血流动力学性能.方法 应用戊二醛固定(A组)和戊二醛固定、2,3-丁二醇改性处理(B组)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分别进行猪肺动脉与右心室连接,行超声心动图检测牛颈静脉带瓣管道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 重建术后3个月16头猪均存活,A组跨瓣压差、牛颈静脉反流量及远端吻合口压差显著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3-丁二醇改性处理的鞣制牛颈静脉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重建右室流道材料,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龙小毛;林辉;李香伟;周一凡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股骨头坏死是骨伤科的一种多发病、难治病,其病程长,致残率极高.而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更是病因复杂,起病隐匿,常不能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随着病情加重,终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文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进一步了解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一般发病情况,明确主要致病因素的发病趋势,为其诊断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作者:刘铁钢;陈卫衡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炎性肠病的危险因素

    炎性肠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在世界各国普遍流行,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炎性肠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所广泛接受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牛奶及油炸饮食、吸烟、饮酒、精神紧张、麻疹疫苗接种、阑尾切除术等,本文综述了这些因素在炎性肠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陈明;王承党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他汀类药物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和病理性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血小板活化参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他汀类药物为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其效应已不局限于调脂作用.近年一系列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在有效调节脂代谢的同时,还可通过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等途径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后者可能与他汀类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有一定关系.

    作者:贾圣英;黄全跃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调节性T细胞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根据来源可将调节性T细胞分为天然调节性T细胞和获得性调节性T细胞,其表达多种特殊标志物,如CD25、CD127、Foxp3等,其中具特异性的是Foxp3.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体内的调节性T细胞的频率升高,与HBV DNA载量、HBeAg呈正相关,并且能抑制HBV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林锦清;江家骥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腹部大手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腹部大手术后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有引起致命性肺栓塞风险.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和血管壁损伤状态是DVT的主要原因,而外科手术是DVT的常见诱因.目前诊断DVT主要依靠超声显像及静脉造影技术,而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在诊断血栓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预防性物理疗法和药物抗凝治疗能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

    作者:曾仲衍;陈幸生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血清胱抑素C在肾功能损伤中的应用

    目的 证实血清胱抑素C是反映肾功能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方法 用颗粒增强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胱抑素C的浓度,同时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肌酐清除率.结果 125例肾脏疾病患者根据肌酐清除率的范围不同分成的4组中,血清胱抑素C异常检出率为56.52%、77.61%、100.00%和100.00%.结论 胱抑素C在肾病患者肾功能不同损害期均能准确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尤其能敏感提示早期肾功能损害,可成为判断肾功能损害程度的敏感指标.

    作者:金鲜花;齐艳春;陈美华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孕前肥胖及孕期体质量增加过多与妊娠结局

    产妇中,体质量超标和肥胖与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子痫、剖宫产和巨大儿相关,妊娠肥胖逐渐增多,不良妊娠结局增加,已引起多方关注.本文复习近几年相关文献,综述妊娠肥胖相关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妊娠肥胖妇女妊娠期、分娩期及远期母儿风险,提示肥胖妇女妊娠控制体质量增长或体质量不增可能会有较好的妊娠结局.

    作者:肖建平;许建娟 刊期: 2009年第17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