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朝莉;钟玲
目的 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胰岛素抵抗(IR)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96例CHD患者及78例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评价IR,并对CHD患者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CHD患者的空腹胰岛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HOMA-I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HD患者与体质量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危险因素聚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CHD患者与IR密切相关,对CHD的治疗须对其发病基础IR及多种代谢异常进行全面的防治.
作者:刘兴萍;王钧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神经生长因子(NG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典型代表,为一种碱性蛋白,是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之一,有明显的中枢效应.NGF与脑的关系十分密切,不仅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发育、生长、再生,而且在一些脑疾病、脑损伤的修复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媛;邵金贵 刊期: 2008年第22期
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均可导致动脉僵硬,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单纯的收缩期高血压和脉压差增大.大动脉僵硬与动脉粥样斑块的发展密切相关.目前评估大动脉僵硬的方法主要有脉压差和主动脉脉搏速度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对大动脉僵硬具有调节作用.本文对大动脉僵硬及NO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朱宝亮;刘梅芳;刘文彦 刊期: 2008年第22期
受体阻滞剂根据其化学结构不同,其应用也不同,特别是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某些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某些受体阻滞剂可用于心力衰竭,受体阻滞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于膜稳定作用有关,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早已肯定,现在就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中的应用做以介绍.
作者:孟宪丽 刊期: 2008年第22期
高血压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炎症在多数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慢性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关键性作用已经确定,高血压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也可能是一种慢性低级别炎性反应.慢性炎症可能是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多种机制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作者:王胜利;刘应才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TIA后有约2/3的患者会再发卒中,其中1/3的患者发展为非TIA性卒中.对TIA后再发卒中的风险进行预测非常重要,可以判断患者的预后,尽早对高风险患者进行干预.本文就近年来TIA后再发卒中的诸多风险评价系统予以综述,以期为TIA的预后提供一些思路.
作者:陈晨;马晓萌 刊期: 2008年第22期
内脂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广泛存在于人和小鼠的内脏脂肪组织中.新研究表明,内脂素能直接结合胰岛素受体并发挥类胰岛素样作用,它在肥胖相关性疾病中表达增加,其表达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明显相关,内脂素可能为肥胖和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此外,内脂素可能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病理生理学作用.
作者:于海燕;于新艳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是血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重要组成物之一,对维持血浆纤溶系统的稳定起重要作用.PAI-1的水平升高或者减低容易导致纤溶系统失衡,促使血栓形成或出血.PAI-1水平受基因调控,其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和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黄芩;唐玉兰 刊期: 2008年第22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炎性病变,主要累及动脉内膜.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清楚,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步骤.细胞间黏附分子1是可表达于内皮细胞膜上的单链糖蛋白,在各种炎性因子刺激下表达迅速上调,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本文根据目前关于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王冬梅;芦丽莉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小儿心电图下壁导联钩形R波对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比较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38例(Ⅰ组),其他各类先天性心脏病59例(Ⅱ组)及正常小儿106例(Ⅲ组)的下壁导联钩形R波及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出现率.结果 至少一个导联出现钩形R波,Ⅰ组为:78.9%,Ⅱ组:20.3%,Ⅲ组:14.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诊断房间隔缺损(ASD)的特异度75%,认为下壁导联钩形R波是小儿继发孔型ASD的一种独立的心电图征象.结论 3个下壁导联均出现钩形R波或至少一个下壁导联出现钩形R波且伴右束支传导阻滞对诊断继发孔型ASD有高度意义.
作者:王建华;陈茜 刊期: 2008年第22期
多发性硬化是由Th1细胞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多发性硬化及其动物模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鞘内炎症病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ICAM-1在多发性硬化发病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王军;吕洁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泮托拉唑联合普萘洛尔治疗肝源性溃疡(HU)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电子胃镜确诊HU 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常规组30例,采用泮托拉唑40 mg/d口服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在常规治疗组和基础上加用普萘洛尔30~60 mg/d口服治疗,疗程4周,同时比较肝功能不同分级级别的溃疡愈合情况.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肝功能Child分级患者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级溃疡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B两级与C级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泮托拉唑联合普萘洛尔治疗HU疗效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晓周 刊期: 2008年第22期
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的相关性在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VEGF-D是具代表性的淋巴管生成因子,肿瘤组织可以生成大量的淋巴管生成因子,它们与相应的受体VEGFR-3结合诱导肿瘤性的淋巴管生成.实体瘤播散的早途径是经淋巴道的区域性淋巴结播散,所以对肿瘤组织中淋巴管生成的研究有助于肿瘤转移的预防和开展新的治疗方法.
作者:郑海燕;张娜;杜华欣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组织因子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通过介导凝血激活促进血栓形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组织因子的内源性抑制剂,有两种同族异形体,即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1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二者均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此外,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在维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方面有独特作用.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现就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生理作用及二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王占新;王启贤 刊期: 2008年第22期
儿童食物过敏的发病率较成人高,症状多种多样,可以累及胃肠道、呼吸道及皮肤.诊断食物过敏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和测定食物特异性IgE,但双盲对照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治疗食物过敏有效的措施是严格避免特定食物变应原的摄入,亦可用免疫疗法、基因治疗及益生菌疗法.
作者:赵巧玲 刊期: 2008年第22期
Dysadherin是位于细胞膜的一种糖蛋白,能够促进癌症细胞的转移,属于FXYD(FXYD do-main containing ion transport regulator)家族成员.它主要表达于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仅在少数几种正常人体细胞表达.近年研究发现,dysadherin可能在胰腺癌细胞的入侵及转移发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综述旨在阐述dysadherin蛋白的作用机制及其与胰腺癌的关系,并为胰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方向.
作者:谢宏民;张厚德;杜冀晖;李佳璇 刊期: 2008年第22期
自由基所致的脂质过氧化和继发的钙超载造成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川芎嗪(TMP)应用于AS相关性疾病临床疗效已得到证实.探讨川芎嗪在抗AS尤其是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将为AS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提高新的靶点.
作者:崔磊;王守训;刘新泳 刊期: 2008年第22期
许多病毒感染性疾病不仅传染性强,而且病死率高.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抗病毒西药,而有些中草药对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成为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中药抗呼吸道、消化道、肝炎、单纯疱疹病毒作用的研究进展,认为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某些中药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还可以延缓细胞病变,且可以提高机体诱生干扰素的能力.
作者:王彦芳;秦林;王焱;岳启安 刊期: 2008年第22期
整合素连接激酶(ILK)以依赖于磷酯酰肌醇3-激酶(PDK)方武激活,通过磷酸化下游底物蛋白激酶B(PKB)等使细胞外信号向下游传递,对细胞的生长、分化及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黏附等进行调控,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ILK/PI3K/PKB传导通路中一些酶类或基因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明艳;冯虹 刊期: 2008年第22期
临床见习阶段是医学生未来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职业生涯的初始的基石.如何带好临床见习学生值得带教教师的深入探讨.本文从带教老师的师资培训、带教理念、授课方式、方法以及与患者的沟通几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开展心内科临床见习教学,提高见习教学质量.
作者:何燕;李薇 刊期: 2008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