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英
造血生长因子是促进骨髓造血细胞分化增殖和定向成熟的一类细胞因子的总称.研究发现以促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长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代表的造血生长园子.除了传统地作用于造血细胞外,还具有保护心肌的作用,它们能对抗细胞凋亡,促进血管生长和动员干细胞修复损伤组织,从而缩小梗死面积,减轻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作者:欧晓敏;肖大伟 刊期: 2007年第23期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病情迁延,缓慢进展,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朱成栋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提高上尿路梗阻并发肾积脓及肾积水的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396例上尿路梗阻并发肾积脓或积水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诒疗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96例均经手术证实,依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104例行肾切除:258例肾盂或输尿管切开取石术;34例行肾盂成形术.结论 早期正确的诊断和诒疗是避免肾切除的关键.
作者:西尔艾力牙生;木克木·吾部力海热 刊期: 2007年第23期
正常腹腔内压力主要是由腹腔内脏器的静水压产生,正常情况下和大气压相近.当腹内压>10mmHg(1mmHg=0.133kPa)时,即为腹腔高压.腹腔间室综合征的定义是任何原因引起腹腔内压非生理性持续升高,达到或超过35mmHg,引起腹腔内脏及腹外系统器官等多器官系统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可引发腹腔内高压,部分患者(10%)可导致腹腔间室综合征的发生,病程凶险,病死率较高.在诊治SAP过程中注意防治腹腔内高压,对提高SAP的临床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靳殿功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及30例正常妊娠妇女血浆ET、NO浓度.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ET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NO则明显下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ET水平随着病情加重而升高,两者成正相关(P<0.01)雨血浆NO水平随着病情加重而下降,两者成负相关(P<0.05),同时血浆ET、NO之间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ET、NO共同参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联合检测其血浆浓度可以作为监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的重要指标.
作者:林菊英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评价应用益肾通胶囊与盐酸坦索罗辛联合应用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0例门诊前列腺增生患者,联合应用益肾通胶囊(4粒口服3次/d)与盐酸坦索罗辛(0.2mg口服1次/d)治疗2个疗程,观察I-PSS评分、BS评分、MFR及RU改善.结果 治疗后患者主观症状改善明显,残余尿减少、大尿流率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 益肾通与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有较好的近期与远期疗效.
作者:谢建兴;王鹏;陈铭;关伟;郝燕 刊期: 2007年第23期
各实验室在检测仪器、试剂、校准品等方面各成一个检测系统,不同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可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如何保证不同检测系统检测结果 的可比性是目前医学检验研究中的热点.血凝仪的普遍使用,中国一般中等以上医院,大都已开展凝血4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因此,血凝仪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 可比性问题亟待解决.利用标准品或定值血浆进行定期的校准比对是提高不同血凝仪检测结果 可比性的主要方法.
作者:梁远;林发全;李明芬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随机对62例躁狂发作患者分别以丙戊酸钠及碳酸锂治疗,采用Bech-Rafaelson躁狂量表(BRMS)评定临床疗效,并对治疗期间出现的药物副反应逐一登记.结果 两组疗后BRMS分值均大幅度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丙戊酸钠副反应发生率低而轻微.结论 丙戊酸钠用于治疗躁狂发作,疗效肯定,与碳酸锂疗效相近,且副反应较轻,安全性好.
作者:郑景莉;王保国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宁心安神方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探讨室性期前收缩更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方法 选取门诊室性期前收缩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选用自拟宁心安神方口服治疗,对照组口服心律平治疗,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7.1%,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4.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头晕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失眠的有效率93.54%,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服药后出现头晕、便秘、心动过缓、口干的副作用,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宁心安神方有益气温阳、活血化痰、清心安神之功效,能够有效控制室性期前收缩.
作者:赵海梅 刊期: 2007年第23期
慢性乙型肝炎我国是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域,全国大约有1.2亿以上的人群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作者:马福霞 刊期: 2007年第23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公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健康权、生命权等权利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
作者:刘靖;谢建兴;查旭山 刊期: 2007年第23期
脑出血后血胂周围脑组织存在继发性脑损伤,其病理机制十分复杂.近研究表明,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存在水肿形成和继发性缺血损伤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缺血是引起脑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脑出血后血肿本身释放的毒性物质如凝血酶、血红蛋白等是导致神经细胞坏死、脑组织缺血、水肿等病理变化的重要化学刺激物;炎性反应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继发性脑组织损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细胞凋亡、补体系统激活、细胞色素C释放、自由基反应增强等均参与了脑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
作者:吴荣东;董宜先;刘振华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迈格尔(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肿瘤患者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0例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肿瘤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治疗组25例.应用迈格尔50μg/kg·d)皮下注射,直至血小板数量达到≥80×109/L;对照组25例,不治疗.观察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恢复时间.结果 给药第5天,第9天.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血小板计数恢复到80×109/L以上所需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01).结论 迈格尔可有效治疗肿瘤患者放化疗后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作者:杨全良;李鹏;周彤;孙毅;朱振华;曾冬香;凌扬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与基因的表达调控相关,参与了各种肺部疾病的病变过程.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由一对功能相互拮抗的蛋白酶--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负责.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在特定条件下被破坏,会导致基因转录的失调,引起基因表达的异常.
作者:邹志;李万成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神经导航是将影像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立体定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融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它可确定术前病变的位置、选择佳手术入路、术中实时了解病变的范围,可以更精确、大范围地切除病变组织,有效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达到佳疗效.兹将神经导航系统在神经外科卞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康俊龙;张俊卿 刊期: 2007年第23期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腹症,是由于在胰腺分泌细胞内、导管系统或间质内的胰酶原过早激活引起胰腺自身消化的急性化学性炎症.
作者:王燕华;李新宇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造血抑制因子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分析健脾补肾活血方药的免疫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流武细胞仪检测不同拆方分组免疫介导再障小鼠脾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8、γ δ TCR的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培养细胞γ-IFN、α-TNF水平,观察其变化.结果 再障组CD8+、γ δ TCR+T比例明显上升,γ-IFN、α-TNF水平亦升高,健脾补肾活血全方组CD8+,γ δ TCR+T下降,γ-IFN、α-TNF水平降低,与再障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健脾补肾组、温肾组、滋肾组、CSA组均有不同影响,健脾组、活血组作用不显.结论 细胞毒性T细胞增加与造血负调控因子表达升高是导致再障的主要机制,两者具有相关性,健脾补肾活血方药可通过调节该免疫环节恢复骨髓造血,组方中以补肾中药为核心,健脾、活血中药起协同作用.
作者:陆嘉惠;周永明;胡明辉 刊期: 2007年第23期
椰毒伯克霍尔德菌是引起酵米面和银耳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毒黄素是此菌产堡的一种毒素,近年来对毒黄素的分离提取进行了相关报道,其中毒机制从对呼吸链电子传递体的旁路作用、抑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活力、对动脉平滑肌张力的影响以及微核技术测其诱变买验的研究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另有研究发现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观察毒黄素能够损伤小鼠组织和人血细胞自由基,本文就毒黄素的化学提取分离、中毒机制以及生理生化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田凤丽;马麦生;钱震雯;楚海荣 刊期: 2007年第23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致使冠状动脉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和梗死的病理现象.心肌缺血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常见的发病原因.现有的心肌生化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等)只能在不可逆的细胞损害以及细胞膜的完整性破坏之后才能被检出,而在短期和可逆的缺血发作时,这些标志物血中水平不升高.缺血修饰白蛋白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反映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可作为灵敏的缺血指标辅助早期诊断,以便在疾病的可逆阶段干预治疗,达到改善患者预后和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作者:王长友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和评价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及注入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肺癌伴恶性胸水患者69例接2:1比例随机分为肿瘤坏死因子组(46例)和阿霉素组(23例),经B超胸水定位后,进行胸腔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水.积液引流干净后肿瘤坏死因子组胸腔内注入肿瘤坏死因子1500万u,阿霉素组阿霉素30mg,每周2次.结果 肿瘤坏死因子组和阿霉素组的胸水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9.1%(41/46)和60.9%(14/23),P<0.05;胸痛发生率分别为80.4%(37/46)和17.4%(4/23),P<0.001;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26.1%(12/46)和0%(0/23),P<0.0001.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并注入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明显高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并注入阿霉素,胸痛和发热副作用发生率相对较高,但可耐受.
作者:吴秦西 刊期: 2007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