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胰腺炎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

王燕华;李新宇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肝功能损害, 临床分析, liver function, 化学性炎症, 自身消化, 胰腺分泌, 细胞内, 间质内, 急腹症, 管系统, 胰酶
摘要: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腹症,是由于在胰腺分泌细胞内、导管系统或间质内的胰酶原过早激活引起胰腺自身消化的急性化学性炎症.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及新进展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由于副作用小、缓解率高,现已被广大患者所接受,适用于长期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研究取得了飞速进展.新近对于雷洛昔芬及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较多.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已成为绝经后乳腺癌的一线药物选择之一.本文就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原理、方法 、药物及其疗效比较、方法 药物选择,与化疗、放疗的关系以及相关新进展简要综述.

    作者:刘洁琼;周恩相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造血生长因子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造血生长因子是促进骨髓造血细胞分化增殖和定向成熟的一类细胞因子的总称.研究发现以促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长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代表的造血生长园子.除了传统地作用于造血细胞外,还具有保护心肌的作用,它们能对抗细胞凋亡,促进血管生长和动员干细胞修复损伤组织,从而缩小梗死面积,减轻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作者:欧晓敏;肖大伟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在乙型肝炎中的作用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HSV)感染后,决定病情严重程度及病程转归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机体的免疫反应能力.由于患者体内抗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在清除病毒方面发挥重要功能,CTL通过非细胞裂解机制控制HBV感染,本文就CTL在乙型肝炎中作用,针对HBV的主要组织相客性复合体Ⅰ类分子的CTL反应特异性,CTL的细胞效应机制以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特异性CTL反应低下的原因等几方面的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

    作者:杨淑艳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晚期肿瘤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晚期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97例晚期肿瘤患者,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30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夜中静滴,每天1次,20d为1个疗程.结果 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减轻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改善体质,对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疗效.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有控制肿瘤生长,改善体质,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张定昌;涂志全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中医药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研究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与机体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脑发育等)密切相关,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MAPK分为4个家族,即细胞外调节激酶、c-jun氨基末端激酶、p38和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细胞外调节激酶5.综述近几年来从p38 MAPK信号通路角度进行的中医药研究,提示从细胞信号转导角度进行中医药研究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李妍;郑燕林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与肺部疾病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与基因的表达调控相关,参与了各种肺部疾病的病变过程.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由一对功能相互拮抗的蛋白酶--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负责.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在特定条件下被破坏,会导致基因转录的失调,引起基因表达的异常.

    作者:邹志;李万成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耳穴贴压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耳穴贴压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观察变应性鼻炎患者共34例,单纯用耳穴贴压法治疗,取耳穴神门、过敏区、肺、脾、肾、内分泌、皮质下,内鼻、外鼻等,用王不留行子贴压耳穴,每次贴压一侧耳廓,保留3d,每周2次.两周为1疗程.治疗1~2疗程,于疗程结束时观察疗效.结果 显效26例(76.47%),有效6例(17.65%),无效2例(5.88%),总有效率94.11%.结论 耳穴贴压法治疗变应性鼻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漫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转染内皮抑素基因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通过接种转染携带小鼠内皮抑素基因的腺病毒到人血管内皮细胞(ECV304),观察内皮抑素基因表达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分对照Ⅰ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Ⅱ组(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和实验组(携带小鼠内皮抑素基因的腺病毒),用二苯基四氮唑澳盐法(MTT法)测定各孔的光吸收值,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 各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7%(对照Ⅰ组)、6%(对照Ⅱ组)和78%(实验组).结论 证实腺病毒携带的内皮抑素基因可以抑制人血管内皮细胞系的增殖,为进一步研究内皮抑素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尹嘉;袁绍纪;张荣伟;卢培刚;骆纯;楼美清;卢亦成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再出血原因分析与护理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原因,探讨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在预防再出血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我科在1996年至2005年间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31例中23例再次出血的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情况,探讨再出血原因.结果 头痛烦躁、血压不稳定、过早下地活动、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剧烈咳嗽、探视过多人员及兴奋等均可诱发再出血.其中止血剂应用未超过7d,不恰当的腰穿+脑脊液置换术也是诱发的重要原因.结论 卧床休息、镇静药物、有效控制血压、合理控制颅内压、正确使用抗纤溶药物、恰当的应用脑脊液置换疗法、及其加强基础护理,对预防再出血都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司国英;路文军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椰酵伯菌毒黄素的研究进展

    椰毒伯克霍尔德菌是引起酵米面和银耳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毒黄素是此菌产堡的一种毒素,近年来对毒黄素的分离提取进行了相关报道,其中毒机制从对呼吸链电子传递体的旁路作用、抑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活力、对动脉平滑肌张力的影响以及微核技术测其诱变买验的研究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另有研究发现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观察毒黄素能够损伤小鼠组织和人血细胞自由基,本文就毒黄素的化学提取分离、中毒机制以及生理生化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田凤丽;马麦生;钱震雯;楚海荣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原发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1 病案资料患者杨某某,男,38岁,病案号1197355.患者于2007年6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睾丸肿大伴同侧阴囊下坠感,无触病及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皮温无异常.

    作者:尚宇;李学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危重病医学诊治

    危重病医学是现代医学中新兴的一九综合学科.危重病医学专业理论、诊治水平包括各种监护设备及支持替代治疗措施使用上都得到飞速发展.对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相关进展;对治疗上所使用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药物鸟司他丁、生长激素应用的相关进展以及糖皮质激素应用问题的新观点简要综述.

    作者:余长智;王燕梅;吐尔洪·艾沙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1例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亚叶酸钙方案化疗,200mg/(m2·d),静脉注入后续用5-氟尿嘧啶400mg/(m2·d),连用5d为1周期.间隔21d重复使用,连用2个周期.治疗组患者化疗同时和间歇期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入,每天1次,26d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结果 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有效率为51.61%,单用化疗有效率26.66%,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是一种治疗中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有效的药物.

    作者:罗金键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复方苦参联合化疗药物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大肠癌未后化疗中的作用.方法 我院2004年1月至2007年4月126例行手术治疗的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的组64例,采用化疗同时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照组62例,单用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疼痛的改善情况、免疫功能、肝功能和自细胞的变化等.结果 治疗组近期疗效和生存质量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肝功能损害和白细胞降低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疼痛有效缓解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IL-2显著升高(P<0.01),而IL-10显著下降(P<0.01).结论 复方苦参联合化疗在治疗大肠癌患者中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肝功能损害和外周血白细胞降低,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作者:袁杰;陈翔;曾小兵;耿春华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造血干细胞血管化及其在血管新生治疗的临床应用

    造血干细胞移植结合体外扩增内皮前体细胞,增加局部缺血组织的新血管形成和内皮损伤后的再内皮化,是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新方法 .已证实造血干细胞在体外可分化为内皮细胞,在体内可促进缺血肢体和心肌的再血管化.现就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调节机制及其在临床的应用简要综述.

    作者:郑艳;卓光生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16例大肠黏膜下肿瘤的内镜特点及内镜下治疗

    目的 探讨大肠黏膜下肿瘤的内镜特点、病理分类及内镜治疗方法 .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常规电子结肠镜检查,并在内镜下用圈套器行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果 16例中脂肪瘤9例,类癌3例,恶性淋巴瘤2例,平滑肌瘤2例.均予内镜下肿物切除术,并经病理检查证实诊断;无一例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结肠镜检是大肠黏膜下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提高对大肠黏膜下肿瘤内镜形态特点的认识,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内镜下肿瘤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黄洪涛;贾丽萍;赵洪川;李靖涛;王远新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肿瘤坏死因子与阿霉素对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和评价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及注入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肺癌伴恶性胸水患者69例接2:1比例随机分为肿瘤坏死因子组(46例)和阿霉素组(23例),经B超胸水定位后,进行胸腔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水.积液引流干净后肿瘤坏死因子组胸腔内注入肿瘤坏死因子1500万u,阿霉素组阿霉素30mg,每周2次.结果 肿瘤坏死因子组和阿霉素组的胸水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9.1%(41/46)和60.9%(14/23),P<0.05;胸痛发生率分别为80.4%(37/46)和17.4%(4/23),P<0.001;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26.1%(12/46)和0%(0/23),P<0.0001.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并注入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明显高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并注入阿霉素,胸痛和发热副作用发生率相对较高,但可耐受.

    作者:吴秦西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因子与肺部疾病

    细胞因子通过活化细胞表面受体复合物而发挥其在调控细胞生物学功能中的重要作用,信号转导被一些负性蛋白严格控制,其中以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为重要,SOCS主要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对细胞因子的作用强度及持续时间进行调控.近几年研究显示,SOCS不仅与全身免疫疾病有关,而且在哮喘、肺癌、急性肺损伤等肺部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许雯;陈少贤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加强法律意识在临床实习带教中的体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公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健康权、生命权等权利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

    作者:刘靖;谢建兴;查旭山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奎硫平联合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奎硫平联合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 将198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奎硫平联合氯氮平)和对照组(单用奎硫平)进行治疗.每组各99例,疗程12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12个月末采用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药物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6个月,12个月末研究组阴性症状总分减分率优于对照组(P<0.05,P<0.01),各因子分数除注意障碍因子两组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因子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研究组不良反应以流涎,嗜睡和震颤为主.对照组以静坐不能,震颤和失眠为主,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奎硫平联合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疗效优于单用奎硫平治疗.

    作者:郑景莉;王保国;付爱玲;李蓓 刊期: 2007年第2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