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国英;路文军
目的 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血粘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原则将12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分为2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静脉滴注250mL/d,14d为1疗程,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行一般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内科治疗,治疗前后观察T琳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以及血粘度.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丁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血粘度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以及血粘度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可改善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血粘度.增强疗效.
作者:苏琳;王静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细胞因子通过活化细胞表面受体复合物而发挥其在调控细胞生物学功能中的重要作用,信号转导被一些负性蛋白严格控制,其中以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为重要,SOCS主要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对细胞因子的作用强度及持续时间进行调控.近几年研究显示,SOCS不仅与全身免疫疾病有关,而且在哮喘、肺癌、急性肺损伤等肺部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许雯;陈少贤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晚期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97例晚期肿瘤患者,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30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夜中静滴,每天1次,20d为1个疗程.结果 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减轻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改善体质,对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疗效.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有控制肿瘤生长,改善体质,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张定昌;涂志全 刊期: 2007年第23期
阿片类物质及其受体在心肌组织中能够产生缺血预适应作用,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Gi/o蛋白、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蛋白激酶C、环氧化酶2等都有关.现综述近年来关于阿片类物质参与心肌保护的信号转导及其机制;阿片类物质心肌保护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徐亮;吕国义;邓迺封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宁心安神方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探讨室性期前收缩更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方法 选取门诊室性期前收缩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选用自拟宁心安神方口服治疗,对照组口服心律平治疗,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7.1%,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4.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头晕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失眠的有效率93.54%,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服药后出现头晕、便秘、心动过缓、口干的副作用,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宁心安神方有益气温阳、活血化痰、清心安神之功效,能够有效控制室性期前收缩.
作者:赵海梅 刊期: 2007年第23期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与机体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脑发育等)密切相关,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MAPK分为4个家族,即细胞外调节激酶、c-jun氨基末端激酶、p38和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细胞外调节激酶5.综述近几年来从p38 MAPK信号通路角度进行的中医药研究,提示从细胞信号转导角度进行中医药研究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李妍;郑燕林 刊期: 2007年第23期
椰毒伯克霍尔德菌是引起酵米面和银耳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毒黄素是此菌产堡的一种毒素,近年来对毒黄素的分离提取进行了相关报道,其中毒机制从对呼吸链电子传递体的旁路作用、抑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活力、对动脉平滑肌张力的影响以及微核技术测其诱变买验的研究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另有研究发现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观察毒黄素能够损伤小鼠组织和人血细胞自由基,本文就毒黄素的化学提取分离、中毒机制以及生理生化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田凤丽;马麦生;钱震雯;楚海荣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血氨的关系.方法 选择160例HP阳性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阳性纽,48例HP阴性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阴性组.83例HP阴性的健康检查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的空腹血氨.阳性组病例治疗1周,停药4周后复查HP,根除HP后复查血氨.根据肝功能Child分级进行分组,比较各组血氨水平.结果 阳性组血氨浓度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阴性组血氨浓度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P根除后血氨浓度显著下降(P<0.01);阳性组中不同肝功能分级组血氨浓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阴性组中不同肝功能分级组血氨浓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P感染与乙肝后肝硬化的血氨浓度升高密切相关,易并发肝性脑病,根除HP可使血氨水平显著降低,有利于防治肝性脑病.
作者:李宝祥;焦俊风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造血抑制因子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分析健脾补肾活血方药的免疫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流武细胞仪检测不同拆方分组免疫介导再障小鼠脾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8、γ δ TCR的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培养细胞γ-IFN、α-TNF水平,观察其变化.结果 再障组CD8+、γ δ TCR+T比例明显上升,γ-IFN、α-TNF水平亦升高,健脾补肾活血全方组CD8+,γ δ TCR+T下降,γ-IFN、α-TNF水平降低,与再障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健脾补肾组、温肾组、滋肾组、CSA组均有不同影响,健脾组、活血组作用不显.结论 细胞毒性T细胞增加与造血负调控因子表达升高是导致再障的主要机制,两者具有相关性,健脾补肾活血方药可通过调节该免疫环节恢复骨髓造血,组方中以补肾中药为核心,健脾、活血中药起协同作用.
作者:陆嘉惠;周永明;胡明辉 刊期: 2007年第23期
脑出血后血胂周围脑组织存在继发性脑损伤,其病理机制十分复杂.近研究表明,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存在水肿形成和继发性缺血损伤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缺血是引起脑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脑出血后血肿本身释放的毒性物质如凝血酶、血红蛋白等是导致神经细胞坏死、脑组织缺血、水肿等病理变化的重要化学刺激物;炎性反应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继发性脑组织损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细胞凋亡、补体系统激活、细胞色素C释放、自由基反应增强等均参与了脑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
作者:吴荣东;董宜先;刘振华 刊期: 2007年第23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致使冠状动脉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和梗死的病理现象.心肌缺血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常见的发病原因.现有的心肌生化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等)只能在不可逆的细胞损害以及细胞膜的完整性破坏之后才能被检出,而在短期和可逆的缺血发作时,这些标志物血中水平不升高.缺血修饰白蛋白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反映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可作为灵敏的缺血指标辅助早期诊断,以便在疾病的可逆阶段干预治疗,达到改善患者预后和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作者:王长友 刊期: 2007年第23期
危重病医学是现代医学中新兴的一九综合学科.危重病医学专业理论、诊治水平包括各种监护设备及支持替代治疗措施使用上都得到飞速发展.对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相关进展;对治疗上所使用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药物鸟司他丁、生长激素应用的相关进展以及糖皮质激素应用问题的新观点简要综述.
作者:余长智;王燕梅;吐尔洪·艾沙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对实验性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分别对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神经节苷脂组、银杏叶提取物组大鼠脑组织缺血、水肿等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在缺血90min再灌注1h、3h、6h神经节苷脂组高信号区的体积显著小于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银杏叶提取物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神经节苷脂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为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脑保护剂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精确的神经影像学信息.
作者:靳凌;张晓雷;李继民 刊期: 2007年第23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进行手术治病的同时也在追求术后的生活质量及身体方面的美观.
作者:胡玉萍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评价参芪扶正注射液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将恶性肿瘤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放、化疗组)和治疗组(放、化疗合并参芪扶正注射液组),比较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变化及放、化疗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组骨髓抑制情况、消化道反应及全身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在治疗恶性肿瘤过程中可以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龙慧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与基因的表达调控相关,参与了各种肺部疾病的病变过程.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由一对功能相互拮抗的蛋白酶--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负责.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在特定条件下被破坏,会导致基因转录的失调,引起基因表达的异常.
作者:邹志;李万成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老年与青年肺癌的临床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近7年来我院肿瘤科经病理学证实的住院肺癌患者,对符合条件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分类、临床症状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组中男性116例,女性22例,患鳞癌79例,腺癌38例,小细胞肺癌18倒.青年组中男性52例,女性32例,患鳞癌16例,腺癌49例,小细胞肺癌16例.结论 ①老年组中女性患者的比例较青年组低;②青年组中胸痛症状的比例较高,组织分型以腺癌为主,分期较晚,转移率高,预后性较差;③老年组表现症状较复杂,组织分型以鳞癌为主,合并症较多.
作者:林萍;单利 刊期: 2007年第23期
吻合口瘘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相关于更高的局部复发率和0~25%的病死率.许多因素被认为是影响该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吻合口高度、术前放疗或放化疗、全直肠系膜切除、性别(男性)、急症手术和梗阻性癌等.许多尝试被用作吻合口瘘的预防或治疗,如腹盆腔的通畅引流、粪便转流造口、短的结肠囊袋、负压灌洗引流等.
作者:岳欣;刘凯;王家仓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大肠癌未后化疗中的作用.方法 我院2004年1月至2007年4月126例行手术治疗的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的组64例,采用化疗同时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照组62例,单用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疼痛的改善情况、免疫功能、肝功能和自细胞的变化等.结果 治疗组近期疗效和生存质量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肝功能损害和白细胞降低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疼痛有效缓解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IL-2显著升高(P<0.01),而IL-10显著下降(P<0.01).结论 复方苦参联合化疗在治疗大肠癌患者中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肝功能损害和外周血白细胞降低,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作者:袁杰;陈翔;曾小兵;耿春华 刊期: 2007年第23期
1 病案资料患者,女性,61岁,主因间断性发热,厌食,恶心呕吐,腹胀痛10d,于2005年12月18日收住入院.
作者:章少华;王伟钢 刊期: 2007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