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中药治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刘新福;李欢诚

关键词:阴茎, 勃起功能障碍, 分子生物学, 中医药疗法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药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的机制主要是其非特异性强壮作用和雄激素样作用.随着勃起功能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已突破传统认识,从分子水平研究中药治疗ED的机制并获得一定成果.就近年来此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小儿肾小球疾病

    载脂蛋白E(apolipoprotien E,apoE)是脂质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子.apoE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关系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s,CHD)、阿尔茨海默病痴呆(Alzheimer's diseases,AD),还有很多肾小球疾病(nephrotic glomerular diseases,NGD)关系密切.然而这些结论的依据多数来自于对成人的研究,是否适用于小儿,还不清楚.现将近年来国内外apoE基因多态性在小儿NGD领域的一些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胡鹏;覃远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国内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研究现状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系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致脊髓圆锥低位,硬膜内终丝缩短增粗、纤维粘连或脂肪团块等病变使脊髓活动受限,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排尿、排便功能障碍、下肢瘫痪及足部畸形,并呈渐进性恶化.王汉林报道,1952年美国医师George首次在骨与关节杂志,就TCS作了详细论述[1].TCS有不同类型,根据解剖和病理改变将其分为:终丝栓系、脊膜膨出栓系脊髓、脂肪脊膜膨出、膜性再连致栓系4型[2].

    作者:张艳芬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心肌营养素-1与扩张型心肌病

    心肌营养素-1(CT-1)是1995年Pennica等[1]从小鼠心脏发育的胚胎干细胞中克隆表达出的一种蛋白质因子,进一步研究发现,CT-1的氨基酸序列与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抑瘤素M(OSM)、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1(IL-11)有同源性,结构上相似--在四级结构上都含有类似的4个两亲性的α-螺旋,故将其作为IL-6细胞因子家族的新成员,其与特异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未成熟心肌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诱导心肌细胞肥大.

    作者:陶勇;华守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人体片形吸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片形吸虫病(fascioliasis)是由片形属的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apatica Linnaeus,1758)和巨片形吸虫(Fasciola gigantica Cobbold,1855)等片形吸虫感染引起的一类畜主人次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总称.片形吸虫是反刍动物,尤其是牛、羊等胆道内常见的寄生虫,亦可寄生人体引起片形吸虫病.片形属的吸虫已报道9种及亚种或变种,有些被认为是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的同物异名.由于肝形吸虫与巨片形吸虫的成虫及虫卵形态相似,病理检查难以区别,所以报道的病例不可排除有二者相混的可能.

    作者:杨维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胰腺干细胞移植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患者出现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或分泌减少造成糖代谢紊乱,并继发眼、肾、神经、心血管等脏器损害,估计到2025年患者将超过3亿[1].细胞替代疗法(即补充β细胞的功能,如胰岛移植)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方法,它较目前临床常用的胰岛素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①供体数量严重不足,需12 000个胰岛细胞/kg体质量,即2~4个供体才能满足一个受体的需要;②免疫排斥问题,异体取得的胰岛都存在免疫排斥,而且许多免疫抑制剂本身(如糖皮质激素等)也有致糖尿病作用.

    作者:金建;郑景晨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Skp2、p27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研究进展

    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紊乱是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分子事件.细胞周期调控是由复杂的闭合网络完成,其中细胞周期素(cyclin)-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s,CDKI)在细胞周期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p27作为近年来发现的CDKI成员之一,在细胞周期中起负性调节作用,细胞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2,Skp2)能降解p27,在肿瘤发生中备受关注.

    作者:王金华;郑秀;江忠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神经干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移植的研究进展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是指只能定向分化为神经系统的三种类型神经细胞(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少枝胶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它不仅存在于动物胚胎时期发育的脑组织中,在成年脑中也有存在.它的来源有:①从神经系统直接分离得到,如胎儿的间脑组织,而成年个体神经干细胞主要位于脑室下区和海马齿状回,另外在皮质、皮质下白质和嗅球也有存在,有报道还可以从视网膜分离得到[1];②可以从胚胎干细胞(ESC)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得到,如视黄酸诱导;③骨髓基质细胞(BMSC)在转基因后,特定的体外培养条件可以使其向神经干细胞分化.

    作者:周盛轩;诸葛启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PACS 图像处理技术进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医学影像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一些全新的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影像设备的网络化管理即PACS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由于PACS系统图像处理的迅速发展,我国各大医院对构建的PACS系统应具有的必备功能的认知存在一定模糊性.在此,回顾PACS系统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瞻望其未来发展趋势,对医院设备管理人员对构建PACS的决策提供帮助,并且有助于PACS的使用人员了解其发展方向.

    作者:宋维通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他汀类药物对肾小球硬化的影响

    肾小球硬化是多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病理表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研究发现,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增生、聚积在进行性肾小球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ECM的降解系统主要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系统、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其中尤以MMPs系统为主要.脂质代谢紊乱亦是引起肾小球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不但具有降血脂作用,同时还有非依赖降血脂的抗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减少ECM聚积、抗炎及调节免疫等作用.

    作者:张贺;韩子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脑外伤后胶质瘤

    关于脑外伤能否引起颅内肿瘤的争论几乎和神经外科的历史一样长.Virchow于1864年将脑外伤列为脑肿瘤的病因之一,此后各种观点,从全面支持到完全否定,都有各自的支持者.目前,人们普遍认为脑外伤可能会导致脑膜瘤的发生,但对胶质瘤与脑外伤的关系却无定论,二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在法医学和病因学研究上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苏少波;张建宁;杨树源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瘦素致冠心病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在研究冠心病的过程中,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一系列相关因素已被确立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因此为了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对各因素进行了调控,但冠心病发病率仍高居不下.肥胖症易与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等一起发生,是糖尿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1].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而1994年肥胖基因产物瘦素(1eptin)的发现以及近年来进一步的研究,使得瘦素与冠心病及冠心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一个新的突破点,现就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王玲玲;蔡久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ABCA1与PPARs在胆固醇流出中的作用及相关性

    巨噬细胞内胆固醇代谢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重要发病机制.胆固醇从周围组织中的清除是预防AS的关键步骤.ATP结合盒转运体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是ATP结合盒转运体(ABC)超家族的成员之一.ABCA1能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而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过程,从而清除组织过量的胆固醇[1].

    作者:李华波;全智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妊娠相关蛋白-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血管疾病在人类死亡原因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其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动物实验及临床病理对照研究已证实,不稳定斑块骤然破裂是引起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罪魁祸首,而妊娠相关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在不稳定斑块中表达明显增加,有望成为不稳定斑块预测的又一种重要方法[1].本文就PAPP-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中的表达、作用机制等简要综述.

    作者:叶炳华;卢辉和;管耘园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小儿骶管阻滞镇痛用药研究进展

    骶管阻滞是小儿外科常用的术中及术后镇痛方法.对行腹部和下肢手术的患儿,全麻时复合骶管阻滞行术中和术后镇痛安全可靠.用于年幼儿它容易操作,成功率高.骶管阻滞的主要缺陷是单次注射局麻药后作用时间太短.向局麻药添加增效剂能延长单次阻滞的镇痛时间.现将目前小儿骶管阻滞镇痛用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汤文喜;王世端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效性分析

    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早晚与心肌的挽救、心脏功能及生存率之间有重大关系,尽早溶栓才能获得大效益[1].我院自1998年6月~2003年6月收治AMI患者76例,结果显示,溶栓治疗AMI后血管再通率的高低与溶栓治疗距发病的时间相关.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杨素贞;靳培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治疗全身性感染中的应用与进展

    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是指所有连续、缓慢、等渗、全面地清除水分和溶质的总称.它能大限度地模拟肾脏对水和溶质的清除模式,持续、大量、缓慢地清除机体内的水分和溶质[1].其大优点是能提供比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环境,内环境改变相对温和,不致引起血浆渗透压的快速下降和明显的血压波动.近年来,由于CBP技术和生物膜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越来越多地用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重症坏死性胰腺炎(ASP)等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并取得了明显疗效.本文对全身性感染的发病机制、CBP治疗全身性感染的机制及不同CBP方式的优点综述如下.

    作者:肖雄箭;林建东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研究进展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 β,TGF-β)作为TGF-β细胞因子超家族的成员调节多种靶基因的表达,在胚胎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增殖及凋亡的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参与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和发育分化等多种生理过程.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的TGF-βⅠ型和Ⅱ型受体共同介导TGF-β超家族成员的跨膜信号转导.研究表明,TGF-β信号转导通路异常与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的浸润及转移等密切相关.

    作者:郑伟;王家富;黄庆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伴有慢性肾衰竭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现状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在这类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国内、国外资料显示占肾衰竭患者死亡的40%~50%,其中20%为急性心肌梗死.由于肾脏病本身及血透治疗存在复杂的代谢和生理紊乱,当这类患者ACS后,其病情重,药物治疗受到限制,常使药代动力学发生改变,需调整药物剂量,手术治疗也较肾功能正常者危险,病死率极高.

    作者:刘薇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上腔静脉综合征治疗进展

    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vena cava syndrome,SVCS)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完全或不完全性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分支阻塞,导致上腔静脉系统血液回流受阻、侧支循环形成为主要临床征象的一组证候群[1].

    作者:周超;陈良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炎性反应的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炎性过程,以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在动脉粥样斑块中出现为特征.这些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限制了内皮功能,促使平滑肌细胞增殖、胶原降解和血栓症.近年来,大型前瞻性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具有明显疗效,临床研究显示,这些益处与他汀类药物调整血脂水平、抑制炎性、改善内皮功能、干扰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等作用有关.

    作者:孙学玉;王志辉;史卫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