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他汀类药物对肾小球硬化的影响

张贺;韩子明

关键词:肾小球硬化, 他汀类药物, 高脂血症, 细胞外基质
摘要:肾小球硬化是多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病理表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研究发现,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增生、聚积在进行性肾小球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ECM的降解系统主要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系统、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其中尤以MMPs系统为主要.脂质代谢紊乱亦是引起肾小球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不但具有降血脂作用,同时还有非依赖降血脂的抗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减少ECM聚积、抗炎及调节免疫等作用.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床旁急诊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在危重病急救中的应用

    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已经成为诊断和治疗呼吸道疾患不可缺少的手段,并且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尤其在紧急气管困难插管、支气管异物、大咯血等危重病急救中发挥了特有的作用[1-3].操作均在急诊抢救室或急诊重症监护室内患者床边,术前做好抢救准备,包括经鼻高频喷射通气给氧,经皮氧饱和度仪、无创血压和心电图仪监护,建立静脉通道等,确保该项技术安全有效.床旁急诊纤支镜技术在危重病急救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卢中秋;李玉苹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血管性痴呆SPECT、PET脑功能成像研究概况

    1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指各种脑血管因素导致的脑实质损害引起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包括以下至少三项精神活动受损:认知能力、记忆力、判断和思维力、视空间技能、计算力、社会生活能力的减退以及情感、人格的改变,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是中老年人群的多发病、常见病.其分为多灶梗死性痴呆(MID)、单发性梗死性痴呆、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性痴呆、出血性痴呆及其他病因引起的痴呆.欧美地区Alzheimer痴呆占老年期痴呆的发病首位,但是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VD的发病居老年期痴呆的第一位.除高发病率外,还因其预后相对好,治疗途径广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进行预防,故而引起的临床和实验关注相对较多[1].

    作者:赖新生;黄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脊髓肿瘤的手术治疗

    脊髓肿瘤(本文主要指椎管内神经系统来源的肿瘤)按脊柱受累部位来分类,可分为上位颈椎肿瘤、中下位颈椎肿瘤、胸椎肿瘤和腰骶椎肿瘤,发病率在整个脊髓肿瘤中分别为11.0%,22.5%,38.6%和27.9%;若按脊髓受累关系分类,大致可分为脊髓内肿瘤、硬膜外肿瘤和硬膜内髓外肿瘤,其发病率大致占脊髓肿瘤的17.2%、25.9%和56.9%[1].脊髓肿瘤的病理来源以神经鞘瘤为多见,约占48.2%,其他如髓膜瘤10%、血管瘤8.1%、室管膜细胞瘤6.5%、脂肪瘤6.2%、神经纤维瘤5.1%、神经胶质瘤4.9%等.我科从1997年9月至2004年12月共手术治疗脊髓肿瘤51例,其中髓内肿瘤4例,硬膜内髓外肿瘤42例,沙漏型肿瘤5例.经过7年多的随访,除了没有肿瘤复发,也没有发现脊柱侧弯、脊柱后凸等继发畸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我们在临床治疗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进行初步总结.

    作者:李志宇;田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心肌营养素-1与扩张型心肌病

    心肌营养素-1(CT-1)是1995年Pennica等[1]从小鼠心脏发育的胚胎干细胞中克隆表达出的一种蛋白质因子,进一步研究发现,CT-1的氨基酸序列与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抑瘤素M(OSM)、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1(IL-11)有同源性,结构上相似--在四级结构上都含有类似的4个两亲性的α-螺旋,故将其作为IL-6细胞因子家族的新成员,其与特异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未成熟心肌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诱导心肌细胞肥大.

    作者:陶勇;华守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妊娠相关蛋白-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血管疾病在人类死亡原因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其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动物实验及临床病理对照研究已证实,不稳定斑块骤然破裂是引起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罪魁祸首,而妊娠相关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在不稳定斑块中表达明显增加,有望成为不稳定斑块预测的又一种重要方法[1].本文就PAPP-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中的表达、作用机制等简要综述.

    作者:叶炳华;卢辉和;管耘园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干细胞可塑性研究新进展

    一直以来研究者认为,细胞发育是沿着一条路径走下去的,无可逆性.但近几年的研究显示,在适当的条件下,细胞可重新获得分化能力,向另一方向发展.许多实验室报道了来自不同组织的细胞如骨髓、肌肉、脑等当在合适的环境下可发展成完全不同的组织,并将成人体内细胞的这种具有跨系分化能力(jump lineage ortransdifferentiation or dedifferentiation)称为体干细胞可塑性(somatic stem cell plasticity).

    作者:施小凤;朱彦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RhoC基因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其主要生物学特征为侵袭和转移.肿瘤的侵袭、转移包括从原发部位浸润性生长、穿透细胞外基质、进入血管、淋巴管或体腔中游走、与靶器官黏附后向间质侵袭以及增殖形成转移灶等几个阶段.这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多基因的复杂过程.肿瘤细胞游走运动一直被视为其侵袭转移的关键步骤之一,并与肿瘤的转移、预后等有密切的关系.在肿瘤细胞的游走过程中,RhoC起着关键的作用.

    作者:陈明流;石铮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ABCA1与PPARs在胆固醇流出中的作用及相关性

    巨噬细胞内胆固醇代谢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重要发病机制.胆固醇从周围组织中的清除是预防AS的关键步骤.ATP结合盒转运体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是ATP结合盒转运体(ABC)超家族的成员之一.ABCA1能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而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过程,从而清除组织过量的胆固醇[1].

    作者:李华波;全智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他汀类药物对肾小球硬化的影响

    肾小球硬化是多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病理表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研究发现,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增生、聚积在进行性肾小球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ECM的降解系统主要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系统、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其中尤以MMPs系统为主要.脂质代谢紊乱亦是引起肾小球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不但具有降血脂作用,同时还有非依赖降血脂的抗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减少ECM聚积、抗炎及调节免疫等作用.

    作者:张贺;韩子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脑外伤后胶质瘤

    关于脑外伤能否引起颅内肿瘤的争论几乎和神经外科的历史一样长.Virchow于1864年将脑外伤列为脑肿瘤的病因之一,此后各种观点,从全面支持到完全否定,都有各自的支持者.目前,人们普遍认为脑外伤可能会导致脑膜瘤的发生,但对胶质瘤与脑外伤的关系却无定论,二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在法医学和病因学研究上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苏少波;张建宁;杨树源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研究进展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 β,TGF-β)作为TGF-β细胞因子超家族的成员调节多种靶基因的表达,在胚胎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增殖及凋亡的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参与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和发育分化等多种生理过程.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的TGF-βⅠ型和Ⅱ型受体共同介导TGF-β超家族成员的跨膜信号转导.研究表明,TGF-β信号转导通路异常与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的浸润及转移等密切相关.

    作者:郑伟;王家富;黄庆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中药治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药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的机制主要是其非特异性强壮作用和雄激素样作用.随着勃起功能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已突破传统认识,从分子水平研究中药治疗ED的机制并获得一定成果.就近年来此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新福;李欢诚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炎性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由于睡眠时上呼吸道周围肌肉过度松弛、解剖结构异常,从而导致吸气时呼吸道阻塞或部分阻塞,使呼吸时阻力增加,呼吸浅慢或暂停而引起的反复发作的低氧、高碳酸血症和酸血症,同时胸内压改变及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失衡,这些病理生理的改变,可导致机体多系统功能损害,甚至猝死,而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和白天过度嗜睡.

    作者:董昭兴;钟红;李其皓;张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瘦素致冠心病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在研究冠心病的过程中,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一系列相关因素已被确立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因此为了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对各因素进行了调控,但冠心病发病率仍高居不下.肥胖症易与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等一起发生,是糖尿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1].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而1994年肥胖基因产物瘦素(1eptin)的发现以及近年来进一步的研究,使得瘦素与冠心病及冠心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一个新的突破点,现就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王玲玲;蔡久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小儿骶管阻滞镇痛用药研究进展

    骶管阻滞是小儿外科常用的术中及术后镇痛方法.对行腹部和下肢手术的患儿,全麻时复合骶管阻滞行术中和术后镇痛安全可靠.用于年幼儿它容易操作,成功率高.骶管阻滞的主要缺陷是单次注射局麻药后作用时间太短.向局麻药添加增效剂能延长单次阻滞的镇痛时间.现将目前小儿骶管阻滞镇痛用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汤文喜;王世端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神经干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移植的研究进展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是指只能定向分化为神经系统的三种类型神经细胞(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少枝胶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它不仅存在于动物胚胎时期发育的脑组织中,在成年脑中也有存在.它的来源有:①从神经系统直接分离得到,如胎儿的间脑组织,而成年个体神经干细胞主要位于脑室下区和海马齿状回,另外在皮质、皮质下白质和嗅球也有存在,有报道还可以从视网膜分离得到[1];②可以从胚胎干细胞(ESC)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得到,如视黄酸诱导;③骨髓基质细胞(BMSC)在转基因后,特定的体外培养条件可以使其向神经干细胞分化.

    作者:周盛轩;诸葛启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体表检测平滑肌电活动的技术进展

    肌电图是神经电生理学的一大组成部分,用来记录神经肌肉的电活动,借以判定神经或肌肉的功能状态.表面肌电图起源于20世纪30~50年代,利用皮肤上的表面电极来记录人体内某器官或组织的电活动,由此反映其功能活动.心电图、脑电图等已经很好地得到了应用,在临床上为相应疾病提供了无刨的检测手段.平滑肌电信号比较弱,距离皮肤比较远,到达皮肤时已经非常微弱,同时其体表检测易受心电、皮肤电等生物电和呼吸伪差的影响,要从皮肤上引导出来很困难.而且其波形很不规全,仅靠人眼对波形进行识别与分析读图几乎不可能,因此其检测及应用远远落后于心电图和脑电图.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及平滑肌本身电生理学的发展,平滑肌表面肌电图的研究(如胃、肠、子宫等)非常活跃,部分成果已开始应用于临床.

    作者:张明;刘朝东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国内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研究现状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系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致脊髓圆锥低位,硬膜内终丝缩短增粗、纤维粘连或脂肪团块等病变使脊髓活动受限,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排尿、排便功能障碍、下肢瘫痪及足部畸形,并呈渐进性恶化.王汉林报道,1952年美国医师George首次在骨与关节杂志,就TCS作了详细论述[1].TCS有不同类型,根据解剖和病理改变将其分为:终丝栓系、脊膜膨出栓系脊髓、脂肪脊膜膨出、膜性再连致栓系4型[2].

    作者:张艳芬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乳腺癌骨髓微小转移灶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乳腺癌在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但肿瘤远处转移仍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自1869年Ashworth首次证实在血液中发现癌细胞以来,人们将它称为肿瘤细胞微小转移灶(mi-crometastasis)、微小残存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潜伏肿瘤细胞(occulttumor cells,OTC)等,使人们对肿瘤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刘现义;刘运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胰腺干细胞移植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患者出现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或分泌减少造成糖代谢紊乱,并继发眼、肾、神经、心血管等脏器损害,估计到2025年患者将超过3亿[1].细胞替代疗法(即补充β细胞的功能,如胰岛移植)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方法,它较目前临床常用的胰岛素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①供体数量严重不足,需12 000个胰岛细胞/kg体质量,即2~4个供体才能满足一个受体的需要;②免疫排斥问题,异体取得的胰岛都存在免疫排斥,而且许多免疫抑制剂本身(如糖皮质激素等)也有致糖尿病作用.

    作者:金建;郑景晨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