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群;马向华
游离脂肪酸(FFA)对胰岛β细胞有脂毒性,阻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毒性作用在正餐后体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时更为明显.而高甘油三酯或高游离脂肪酸血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是一种很常见的代谢紊乱,尤其是在未控制血糖的患者中.另外,FFA升高还可促进机体胰岛素抵抗,后者使胰岛素分泌增加.因此,为探明FFA和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有关FFA和胰岛素分泌的研究引起了普遍关注.
作者:青华;李启富 刊期: 2004年第11期
高血压病(EH)与糖尿病(DM)均为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且常同时并存、导致大量心血管事件与死亡、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现仅就二者流行病学、危害、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综述如下.
作者:刘志军;刘晓方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好发于育龄妇女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是引起女性不排卵性不孕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在育龄妇女人群中为5%~10%.本病早由Stein与Lev-enthal于1935年提出,也称为Stein-Leventhal综合征.PCOS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不孕、多毛、肥胖及月经紊乱等.其明确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易感、促性腺及性腺激素合成异常、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肥胖、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与PCOS发生有密切关系,并可能起关键和早期作用.
作者:祝群;马向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一种胎盘类激素,在受精卵着床后就可高水平表现.自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来,人们认识到高浓度hCG与高甲状腺激素有关[1],妊娠和滋养层细胞疾病可分泌大量hCG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称为hCG相关性甲亢.
作者:陈道雄;傅世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心肌纤维化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病理改变,是心肌重构的主要表现之一.心肌纤维化表现为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之间失衡,间质中胶原沉积增多,各型胶原比例失调(Ⅰ/Ⅲ型胶原比率增加)、排列紊乱.心肌纤维化可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扩大、猝死等.业已证实,在致纤维化的诸多因素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增加是导致心肌纤维化的主要原因[1].同时,在细胞因子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重要的促纤维化生长因子,活化的TGF-β1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增加细胞外基质mRNA表达和蛋白质合成[2].大量的研究[3-7]表明,RAAS激活、AngⅡ增高引起心肌纤维化均由于TGF-β1增加所致,TGF-β1增加成了诸多因素所致心肌纤维化的共同通路.
作者:邓长柏;杨作成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支架蛋白是一种在调节信号传导起着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它通过辅助蛋白激酶和磷酸酶与他们各自的底物结合而起作用.在癌细胞中支架蛋白的下调和失活导致许多信号通路的失调.在炎症反应中支架蛋白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收缩,吞噬细胞的内吞.
作者:刘海鸥;沈爱国;程纯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淋巴细胞内离子化钙[Ca2+]是细胞内唯一钙的生理活性形式,它作为细胞内反应的第二信使,在细胞的生理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淋巴细胞代谢、分裂、分泌、细胞的归巢、黏附、聚集、淋巴细胞的变形能力、供氧等[1].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改变是细胞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多种受体激动后信号传递过程中的中心环节.随着细胞内游离Ca2+测定和其他生物化学、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变化是Ca2+经过钙通道跨膜转运和细胞内钙池摄取、释放钙等过程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淋巴细胞内钙离子的机制十分复杂.现仅就淋巴细胞钙通道及细胞内钙离子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高旭辉;王武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代谢综合征[1],又称代谢综合征-X或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指胰岛素抵抗、糖耐量降低或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等多种代谢性疾病体内共存的现象.由于有研究发现,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升高不仅可易化胰腺庀赴烫激-分泌耦联机制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发生、促进脂肪组织或骨骼肌产生胰岛素抵抗,而且还能促进血管收缩,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等发病机制中也具重要作用,终可造成多种组织细胞的功能异常,因而有可能构成代谢综合征多种病理改变的共同基础,因此[Ca2+]i在代谢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作者:刘勇;陈荣华;郭锡熔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氧化电位水(electrolized oxidizing water,EOW),又名高氧化酸性水、酸性氧化电位水、强氧化离子水,是一种高氧化还原电位(Oxidizing Reduction Potential,ORP),低pH值,含低浓度有效氯的水.由于其对人体无毒性作用,无刺激性,无副作用,无蓄积毒性,绿色排放,不污染环境,且杀菌速度快,效果可靠.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环保消毒剂.但其性能不稳定,受有机物影响明显[1],又阻碍了EOW的广泛应用.现将近年来对EOW的杀菌效果及医用价值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慧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过氧化物酶体是胞浆内细胞器,在调节哺乳动物长链脂肪酸的代谢及胆固醇向胆汁盐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是一组包括纤维酸类调脂药,除草剂等在内的能促进实验动物肝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的化学物质.其激活的受体称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
作者:汤日波;刘学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测定物质清除率是评估肾脏排泄功能的简便方法,因而常用此来评估肾小球滤过率(GFR).众所周知,应用菊粉清除率测定GFR是金标准,但限于多种原因,未能应用于临床.同位素标记复合物检测,由于价格昂贵,且具放射性,亦未得到广泛应用.内源性标记物,如尿素氮、肌酐、?微球蛋白等,也有其特有的局限性,所有标记物的共同问题是它们在血中水平不稳定,影响因素较多.作为评估清除率的标记物应具以下特点:①稳定的生成率.②稳定的血浓度,不受其他病理变化的影响,不与蛋白质结合.③肾小球自由滤过,不被重吸收或分泌.近年来,国外研究指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具有上述特点,是评估肾功能的一种敏感性好、特异性高的指标[1-3].
作者:高力丁;李兴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美国肾脏资料系统在第一轮透析发病率与病死率调查中分析了5 369例透析患者,其透析前平均血压是149/79mmHg,63%的患者患有高血压,其中27%、25%和11%的患者分别患有1、2、3期高血压.不同病因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高血压发生率见表1.慢性血液透析(血透)的患者高血压很普遍,而且不易控制[1].高血压与左室肥厚危险性增高、冠脉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并发症和病死率有关,其中高血压是血透患者脑实质损害的早期原因,血透患者多发性脑萎缩的程度与透前血压值、高血压持续时间有显著相关性[2].现仅就血透患者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治疗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王建萍;梁绪国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首先是由Roberts等在1981年作为一个可诱发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因子描述的[1].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已知它是一个由多种细胞分泌具有多生物学效应的生长因子.新近研究发现,TGF-β基因变异与高血压及其靶器官的损害关系非常密切[2].现仅就TGF-β与高血压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赵琳;张建中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肥胖与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流行病,二者关系密切,是一类具有共同遗传背景的复杂疾病,且常相伴发生,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如何防治目前已成为医学界、生物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自1994年瘦素基因被克隆定位以来,瘦素(leptin,LEP)已被证实是在控制体脂及能量代谢方面具有一定作用的天然蛋白质[1].使人们对肥胖及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而且将为防治人类肥胖、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并使其治疗得到改善.
作者:杜雪平;葛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AM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早期溶栓的应用,使AMI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转变,病死率显著下降,生存者的左心室功能得到改善.而实施上述再灌注治疗的前提,是在AMI发病的早期迅速确诊.为此,人们一方面使用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T(Tn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传统的诊断指标,另一方面则致力于寻求更敏感、更特异的血清(浆)新标志物.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H-FABP)就是一种新的AMI早期诊断标志物.
作者:张连凤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冠心病是危及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常用手段为药物和冠脉搭桥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等介入方法,但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近几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有显著促进血管侧支循环的作用,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又一新途径,国内外在动物实验及临床上采取了较多的方法来研究及治疗冠心病,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多种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蔡丽萍;方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近年来,对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研究日益增多,业已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已有多数研究报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而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也是冠状动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亦有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大多数高胰岛素血症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正常范围,少数增高,而非糖尿病患者高胰岛素血症可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这种对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的不同调节是否与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相关研究报道不一,现予简述.
作者:李玉红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真核细胞DNA的拓扑结构由两类关键酶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TOPOⅠ及TOPOⅡ调节,这两类酶在DNA复制、转录、重组,以及在形成正确的染色体结构、染色体分离和浓缩中发挥重要作用[1].
作者:穆大力;贾汝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外基质(ECM)的代谢失衡有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相应的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对心脏ECM的降解有重要作用.
作者:覃远汉;刘唐威;伍伟锋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硒元素发现于180多年前,初发现它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后来发现在低浓度时硒对动物和人的生长是必需的,在高浓度时则有毒性作用,并分别于1957年和1973年确认它是动物和人体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1].在适宜的浓度范围内,硒具有抗氧化、抗感染、抗肿瘤、维持细胞膜稳定性和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等广泛作用.硒缺乏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大量动物实验证实缺硒会损害免疫系统功能,可以改变病毒的毒力,增强心肌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现将硒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免疫功能和易感性的影响综述如下.
作者:董湘玉;倪倩 刊期: 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