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明
小儿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对小儿影响较大,积极做好护理工作有利于促进疾病痊愈.本文从对该疾病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提供必要的护理依据.
作者:梁红玉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饮食干预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饮食干预的基础上,采用针刺配合低频率电脉冲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餐前30 min服用促胃动力药多潘立酮片,每次10 mg,每日3次,同时配合饮食干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9,P<0.01).结论:电针结合饮食干预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作者:赵庆伟;刘靖;徐淑云;朱利微;高岩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s)在小鼠铜绿假单胞菌慢性肺部感染中的功能变化.方法:选取54只小鼠,将含有铜绿假单胞菌(PA)的琼脂糖珠经气管灌注小鼠,建立PA慢性感染的动物模型为PA组(30只).将给予无菌琼脂糖珠灌注气管的小鼠设为对照组(24只).检测两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白介素23(IL-23)的浓度,观察肺组织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CD11c的表达情况,对部分肺匀浆行细菌培养.结果:PA组出现病理改变,肺匀浆培养出PA.对照组病理改变不明显,细菌培养阴性.PA组肺泡灌洗液IL-23的浓度、树突状细胞标志物CD11c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多(P<0.05),它们在3 d达到峰值,7 d后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结论:在小鼠的PA慢性肺部感染中,突树状细胞对宿主的免疫系统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与其分泌的免疫调节因子IL-23有很大的关系.IL-23可能是阻止慢性炎症反应的一个有效靶标.
作者:朱松雷;丁凤鸣;沈策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206例患者不同时间的血浆NT-proBNP浓度,分析不同病因及不同分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的比较结果,并分析NT-proBNP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不同病因患者的NT-proBN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NT-proBNP浓度随心力衰竭的分级增大而升高(P<0.05);随访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者(P<0.05);NT-proBNP浓度与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明显相关(P<0.05);死亡组入院时血浆NT-proBNP浓度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T-proBNP浓度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显著升高,其检测值越高,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越大,其对心力衰竭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阿布都卡地尔·阿布都拉;阿布都乃孜尔·肉孜;艾克帕尔·阿布都克里木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评价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肺结核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108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并比较分析血沉(ESR)和 hs-CRP水平.结果:在治疗后1个月对92例好转和16例病情未见好转的患者中ESR和hs-CRP检测后发现:ESR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P>0.05),而hs-CRP在好转患者中治疗后水平远远低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7,P<0.01).结论:hs-CRP较ESR更能反映结核病患者治疗效果,并且稳定性高,检测简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黄承乐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比较香丹注射液与拜阿司匹林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9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香丹注射液治疗组)和对照组(拜阿司匹林治疗组)各48例,治疗周期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26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为85.4%;对照组治愈18例,显效17例,总有效率为72.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4.39,P<0.01).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香丹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效果较拜阿司匹林为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黎艾 刊期: 2011年第26期
本文概述了我国研究生,尤其是中医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进一步从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导师队伍、培养过程、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并探讨了提高中医药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作者:刘新亚;柯瑜;宣江雷;赵宏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癌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8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放化疗指导;实验组除接受常规放化疗指导外同时参加为期6周、每周2次的支持性集体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水平及整体生活质量有无差异.结果:经过6周的支持性集体心理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39.41±11.53)、(41.18±4.78)分,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33.82±4.93)、(37.35±7.51)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后整体生活质量中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状况各维度评分分别为(71.82±15.98)、(63.85±13.03)、(56.97±10.82)、(76.53±5.00)、(44.06±16.54)、(55.09±12.85)分,实验组分别为(83.68±5.78)、(68.97±8.23)、(68.85±8.44)、(81.27±4.00)、(66.06±6.20)、(66.32±8.53)分,实验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支持性集体心理治疗可以缓解癌症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可作为癌症治疗的辅助方法.
作者:胡君娥;严妍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观察慢性乙肝患者经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血清中TGF-β1变化,为阿德福韦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6例患者分别口服阿德福韦酯10 mg,每日1次,同时加用一般保肝药;对照组36例患者仅给予保肝药.检测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患者血清中TGF-β1的含量,分析其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治疗后呈下降趋势,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6个月时血清TGF-β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后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的TGF-β1水平明显下降.
作者:马陈斌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为了解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指标的敏感性及相关性,以寻找更好的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方法,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68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划分为3组,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UAER<20 μg/min)30 例,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UAER 20~200 μg/min)22 例,临床白蛋白尿组(C组,UAER>200 μg/min)16例,另选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D组).对四组患者的一般资料、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尿、尿β2微球蛋白进行测定.结果:A、B、C组之间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的CRP、FIB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UAER增加而升高,3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RP和FIB与UAER呈显著相关性(r=0.626、0.812,均P<0.05),二者联合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单项目检测.结论: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CRP及纤维蛋白定量较正常人群升高,且随着肾病的加重,以上指标也呈上升趋势,通过对CRP与FIB的动态观察及联合检测,可能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作者:张玲;李佳芮;李新胜;张金成;苏胜偶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建立清胰合剂的质量标准,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清胰合剂中主要成分绿原酸进行定量分析;同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主要药味厚朴、黄芩、白芍进行定性鉴别.将6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胰合剂治疗.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原酸的含量,在81.6~816.0 μg范围内,绿原酸面积值与进样量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04%,RSD=1.02%(n=6);薄层色谱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腹水消失、血尿淀粉酶恢复至正常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方法可以用于清胰合剂的质量控制.清胰合剂能弥补单纯西医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不足,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许富昌;康艳霞;马梅芳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为科学测定玫瑰花药材的质量标准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用常规理化鉴别方法对玫瑰花乙醚浸出物和水溶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玫瑰花乙醚浸出液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类成分;玫瑰花水溶液中含有黄酮类、氨基酸、生物碱类、酚类、糖类、鞣质、有机酸、蛋白质等化学成分,不含皂苷、蒽醌类、强心苷等化学成分.结论:不同品种玫瑰花所含化学成分相似,反应现象无明显差别.
作者:石伟宁;李明;王志刚;战争尧;张庆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骨架材料,制备辛伐他汀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并考察其制备工艺、体外释放条件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缓释片的体外释放度,通过Ritger-Peppas模型探讨缓释片的释放机制.结果:缓释片体外释放受到溶出仪转速的影响,转速越大,药物释放越快;制粒方法、片剂硬度与溶出装置对体外释放无显著影响.缓释片制备工艺重现性良好,12 h释放度达到80%以上,其释药过程为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的共同作用.结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体外释放度简便可行.所制备的辛伐他汀缓释片释放缓慢、平稳,符合制备要求.
作者:石雷;范长春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索Snail基因与食管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关系.方法:体外合成Snail序列特异性双链小干扰RNA,转染人食管癌细胞EC9706,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干扰效果,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变化,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变化.结果:经Snail特异性siRNA干扰后细胞Snail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随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nail 基因与食管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有关,采用siRNA干扰Snail基因的表达能有效逆转食管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
作者:鲁秦安;康龙丽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及剖宫产率上升的循证评价.方法:本文研究了我院2000~2009年这10年间剖宫产构成比与围生儿死亡率的关系,并通过循证医学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方法.结果:剖宫产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4.63%上升至2009年的12.34%,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巨大儿剖宫产率则由45.00%上升至72.92%,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社会因素是2000~2009年里变化明显的一个剖宫产指征.结论:剖宫产率上升与巨大儿发生率上升有关,更与非医学指征的社会因素有关.
作者:张琳;董明珍;熊爱保 刊期: 2011年第26期
在中国的元、明时期,十四经理论经滑寿和张介宾的阐述而固定成形,构建起中国经络经穴学说的理论体系,并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滑寿的<十四经发挥>和张介宾的<类经图翼>传入日本之后,赞赏推崇者有之,贬低批判者亦有之.无论是推崇还是批判,都客观推动了中国经络经穴理论在日本的传播普及,并使日本的经络经穴学说开始具有了本国的特色.本文围绕<十四经发挥>和<类经图翼>两书对日本的影响,通过分析日本部分重要针灸医籍的内容特色,论述了经络经穴学说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肖永芝;刘玉玮;张丽君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对中风患者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8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中风的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施护,两组患者在出院时和出院后进行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价两组的护理效果,调查患者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出院时,观察组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时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护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增强临床治疗效果,增加患者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作者:汤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氯霉素滴眼液中氯霉素及其分解产物氯霉素二醇物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Eclipse XDB-C18柱(5 μm,4.6 mm×150 mm);流动相:乙腈-水-冰醋酸(40.0∶60.0∶0.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72 nm;柱温:30℃;进样量:10 μl.结果:氯霉素与氯霉素二醇物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8%、100.36%,RSD值分别为0.40%、0.42%;氯霉素的线性范围为10.96~109.60 μg/ml(r=0.999 9),氯霉素二醇物的线性范围为1.95~39.00 μg/ml(r=0.999 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建议作为医院制剂含量测定的检验方法.
作者:倪晓霞;郑绍忠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9年12月消化性溃疡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依从性差和依从性好的患者进行性别、年龄、就诊条件、用药指导、教育水平、经济收入、消化性溃疡疾病知识、溃疡类型、病程、治疗药物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医疗费用支付方式12个变量的差异比较.结果:240例患者平均随访(2.05±0.53)年,依从性差的患者110例(45.83%);经单因素检验分析有11个变量是影响依从性的相关因素(P<0.05),溃疡类型与依从性无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有4个变量终进入回归方程,为影响依从性的因素.结论:影响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复杂,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依从性.
作者:顾旭升 刊期: 2011年第26期
面对21世纪医学科学的发展,如何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是当前摆在医学院校面前的首要难题,因此抓好综合素质教育工作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结合医学生特点,力争在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做到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增加亮点,积极探索有医学特色的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作者:马春雨 刊期: 2011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