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孪双;何苗;董洁;姜玲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妇科手术的麻醉方法及安全性.方法:将200例ASAⅠ~Ⅱ级实施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组为连续硬膜外麻醉(100例),Ⅱ组为腰-硬联合麻醉(100例),两组均加静脉麻醉,全程监测BP、HR、RR、SpO2等指标,观察其变化情况、麻醉效果、肌松程度及牵拉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均为优良,肌松良好,无麻醉并发症,BP、HR、RR、SpO2气腹前后监测,硬膜外麻醉波动幅度较大,气腹后与术前、麻醉后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腰-硬联合麻醉波幅小,与Ⅰ组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气腹后与术前、麻醉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妇科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保持自主呼吸,并发症少,苏醒快,且腰-硬联合麻醉运动神经阻滞更完全,降低了交感神经张力,血压、心率、呼吸、SpO2波动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刘德爱;彭方武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观察穴位埋入中药浸泡医用羊肠线(简称药线)治疗青少年功能性便秘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对132例青少年功能性便秘患者采用穴位埋入中药浸泡药线方法治疗,2个疗程后随访6个月,比较近期(治疗结束后3个月)和远期(治疗结束后6个月)疗效.结果:近期治愈率为44.70%,远期治愈率为35.61%,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显效率为31.06%,远期显效率为34.85%,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总有效率为90.91%,远期总有效率为89.39%,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入药线治疗青少年功能性便秘,不但疗效显著,而且疗效持续时间长.
作者:雷鸣;吴文华;庞爱军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探讨中医序贯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先依据湿热内蕴证进行清肠化湿,病情缓解后依据脾胃虚弱程度进行清肠扶正中药序贯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进行治疗,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治疗组复发率为6%(3/50),对照组复发率为28%(14/50),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5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50),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序贯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张燕梅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探讨B超检查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妇科急腹症患者156例进行腹腔B超检查,并与临床病理检查诊断相结合分析.结果:临床病理诊断异位妊娠56例,卵巢囊肿扭转21例,急性盆腔炎24例,黄体破裂11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宫颈粘连17例,子宫肌瘤合并变性8例,处女膜闭锁4例.B超检查妇科诊断符合率可达93.6%.结论:B超检查对妇科急腹症的鉴别和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其诊断准确率高,检查时间短,无痛苦,可作为妇科急腹症诊断的首选方法.
作者:王宇蓉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23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食管心房调搏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心脏多功能刺激仪,采用亚速刺激法(低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0~30次/min)→超速抑制法(高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30~50次/min)→猝发脉冲法(快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40%),按次序进行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同时观察转复瞬间心电图表现,同步记录心电图至少至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后10 s,转为房颤者继续观察直至恢复窦性节律.结果:使用亚速刺激法238例,成功转复32例,成功率为13.4%;使用超速抑制法206例,成功转复173例,成功率为83.9%;使用猝发脉冲法28例,成功转复21例,成功率为75.0%;总有效率为95.0%(226/238).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瞬间心电图表现为:正常185例(77.7%)、P-R间期延长5例(2.1%)、房颤8例(3.4%)、交界性逸搏2例(0.8%)、长间歇>1 500 ms 5例(2.1%)、单发室性期前收缩5例(2.1%)、成对室性期前收缩6例(2.5%)、短阵室性心动过速5例(2.1%),除1例长间歇为3.2 s者予以72次/min频率的心房起搏外,余病例未予特殊处理.结论:食管心房调搏术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高效,可作为治疗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方法.
作者:何敏;王幸;张春丽;朱韵;马云霞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诊断宫内节育器(IUD)合并妊娠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带节育器合并妊娠的中、晚期妊娠患者行超声检查,直观地显示节育器在宫腔内的位置及类型.结果:本组带节育器妊娠均在妊娠中、晚期发现,多见于带节育器5年内.IUD下移是导致妊娠的主要原因.结论:放置IUD后应用超声监护宫内节育器的位置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监测手段,特别是放置IUD 5年内要加强随访,以便发现IUD下移,预防意外妊娠.
作者:蔡金萍;吴菲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建立一种气相色谱法用来测定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片中乙醇残留量.方法:采用顶空自动进样气相色谱在DB-624(6%腈丙基苯基-94%二甲基硅氧烷,30 m×0.53 μm×3.0 μm)毛细管柱中进行测定,以正丙醇为内标物,氮气为载气,柱温:恒温80℃,保持10 min;流速:3.0 ml/min;分流比10∶1;进样口温度:220℃;检测器温度:220℃;顶空瓶平衡温度:80℃,保持30 min.结果:乙醇、正丙醇分离度良好,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为0.19 μg,定量限(limit of quantitation,LOQ)为0.57 μg.乙醇含量在5.49~109.8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0.002X+0.003,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5.63%,RSD=3.32%.结论:该方法可用于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片中乙醇残留量的测定.
作者:贵晓霞;钱佳旦;王小平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探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术后应用曲安奈德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48例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患者,按入组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4例,观察组应用曲安奈德联合泼尼松龙干预治疗,对照组单用泼尼松龙,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眼压变化情况、前房炎症反应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术后1 d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一周及一个月,观察组分别为15例、18例,而对照组为11例、12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均降低,但术后1 d及1周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房炎症反应程度低于对照组,术后1 d及1周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为20.83%、12.50%,低于对照组的37.50%、25.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安奈德干预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患者效果肯定,患者不仅视力恢复快、前房炎症反应轻,且并发症少、复发率低,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颜廷芹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优化1,4-二氯酞嗪的合成工艺,提高反应收率.方法:以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经缩合和氯代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结果:改进了合成工艺,总收率提高到85.0%.合成的化合物结构均经HRMS和1H-NMR确证.结论:改进后的合成工艺,操作简化,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该工艺切实可行,适合工业化生产.
作者:王盟盟;曹运华;王彩凤;季聪慧;朱楠;杨志敏;宣红霞;于洁;刘宏民;张秋荣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评价氨溴索联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老年C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给予氨溴索联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治疗,治疗10 d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改善起效时间、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68%,显著高于对照组(7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30,P<0.05).治疗组咳嗽、咳痰,发热,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改善起效时间分别为(6.5±1.2)d,(3.0±1.3)d,(6.9±1.1)d,均较对照组[(8.2±0.4)d,(5.9±1.0)d,(8.5±1.3)d]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氨溴索联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治疗老年CAP疗效显著,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林阅生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比较目前市场上常用总蛋白试剂盒的吸收峰和吸光度以及配方差异.方法:选取8个厂家生产的试剂盒(均为双缩脲法),按其说明书要求分别用带血清空白的终点法检测其吸收峰和吸光度.结果:各试剂盒的吸收峰波长在542~550 nm范围内,吸光度值在0.118~0.494范围内.结论:各试剂盒的吸收峰和相应吸光度都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内,但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其配方组成有关.
作者:何乐春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确定疼痛管理教育培训对护士创伤性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的影响.方法:将入选本研究的60名护士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采用<疼痛管理知识调查表>评估其对疼痛管理知识的认知现状;构建创伤性疼痛规范化管理的培训方案,对研究组护士进行培训,对照组护士不参与.2周后再次对两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安排其在急诊接诊伤情及严重程度相似的患者,评估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情况以及心理状况,并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疼痛规范化管理培训,研究组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护士所分管患者清创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疼痛管理教育培训可促进急诊护士对创伤性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改变护理态度,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疼痛.
作者:席惠君;周潘宇;王立芬;闫红丽;许开云;张俊英;赵继军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d-1.比较两组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分、血脂水平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6个月、12个月复诊时颈动脉斑块积分[(3.42±0.45)、(3.23±0.57)分]和对照组[(4.07±0.47)、(4.12±0.38)分]相比显著降低(P<0.05);3个月后血脂水平显著下降;6个月、12个月的治疗组C反应蛋白水平[(4.86±3.54)、(3.23±2.92)mmol/L)]较对照组[(13.45±2.04)、(13.32±2.11)mmol/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显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消失,并有较强的降低血脂作用.
作者:陈斌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恶性浆膜腔积液腔内局部化疗+静脉全身化疗联合内生场热疗的疗效.方法:72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恶性浆膜腔积液经病理检查诊断明确,根据原发肿瘤类型适当选择顺铂(DDP)、博来霉素(BLM)、5-氟尿嘧啶(5-FU)、吡柔比星(THP)腔内灌注化疗,腔内化疗每周2~3次,共3~4周,平均治疗3~4次.同时根据不同肿瘤选择静脉全身化疗,并以浆膜腔积液为中心,灌注当日行内生场热疗.结果:40例恶性胸腔积液有效率为87.5%,29例恶性腹腔积液有效率为69.0%,3例恶性心包积液有效率为100.0%,其中,肺癌、乳腺癌、肠癌及卵巢癌所致恶性浆膜腔积液疗效相对较好.各组治疗前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活化T细胞(CD3+/HLA-DR+)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恶性浆膜腔积液内生场热化治疗疗效确切,其疗效可能与热疗诱发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有关,患者毒副反应轻,可安全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小青;田华琴;梁贵文;李宏良;王斌;陈学彰;杨耀林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探讨鲜梨汁和腹部按摩联合应用对脑卒中鼻饲患者便秘的预防作用.方法:将65例首次发病的脑卒中鼻饲患者按鼻饲日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在管喂开始时即鼻饲鲜梨汁并联合应用腹部按摩,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持续观察14 d.结果:对照组便秘的发生率为53.3%,实验组便秘的发生率为21.9%,并且第1次排便时间比对照组提前了1 d多,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鼻饲鲜梨汁联合腹部按摩对脑卒中鼻饲患者发生便秘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作者:安莉;闫奕;高亚娜;王钧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探讨碳酸氢钠片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中的作用.方法:将80例伴有SHPT的CR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接受碳酸氢钠和骨化三醇联合治疗,对照组(40例)仅接受骨化三醇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每月检测血甲状旁腺激素(PTH).逐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PTH的水平,以PTH<110 ng/L为标准,比较两组PTH的达标率.结果:治疗后两组PTH都呈下降趋势,第1~3个月实验组PTH下降速度大于对照组,使得在第2~4个月时实验组PTH小于对照组(P<0.05),PTH的达标率大于对照组(P<0.05).5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PTH水平和达标率无差异.结论:口服碳酸氢钠片在SHPT的治疗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使PTH尽早达到目标值.
作者:刘莲琴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探讨过量使用抗生素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为临床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1月~2010年12月,对我所G-感染菌药敏试验进行连续观察.病原菌培养按常规方法培养分离,获纯菌后鉴定到种,共培养出337株致病菌(真菌除外).结果:选取的305例细菌感染患者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居第一位(41.39%),其次为喹诺酮类(29.80%);5种细菌对头孢呋肟的耐药性高.从305例患者标本中共分离培养出337株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83株、肺炎克雷伯菌70株、大肠埃希菌46株、阴沟杆菌2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结论:临床过量应用抗生素不合理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G-菌对头孢一、二代及青霉素有较高耐药性,而对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耐药性逐渐增加.
作者:丁秀芹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早期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5例新诊断无并发症的T2DM患者(T2DM组),另设正常对照组38例(NC组),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血脂、糖代谢等生化指标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差异.结果:①T2DM组SVCAM-1高于NC组[(47.51±13.84)mmol/L vs(27.99±11.66)mmol/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VCAM-1与体重指数(BMI,r=0.432,P<0.01)、舒张压(DBP,r=0.229,P<0.05)、空腹血糖(FPG,r=0.409,P<0.01)、三酰甘油(TG,r=0.226,P<0.05)、总胆固醇(TC,r=0.237,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0.241,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r=-0.259,P<0.0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T2DM早期患者即存在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作者:杨慧;姜海;耿淑坤;刘冬青;孙亚威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通过腹主动脉缩窄所致心肌肥厚模型,探讨丹参酮的抗心室重构与钙调神经磷酸酶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SD大鼠通过腹主动脉缩窄建立高血压的心肌肥厚模型,4周后将手术大鼠分为手术组(B组),丹参酮低剂量组[C组,10 mg/(kg·d)],丹参酮高剂量组[D组,20 mg/(kg·d)]及缬沙坦组[E组,10 mg/(kg·d)],每组各8只,另有8只SD大鼠作为假手术组(A组).用药8周后检测各组尾动脉压,取左心室组织检测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病理切片HE染色测量心肌纤维直径(MFD),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AT1受体 mRNA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T1受体和CaN的蛋白表达,通过Fura-2双波长荧光法检测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结果:与A组和E组比较,B、C、D组的血压值显著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C、D组间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的LVMI、MFD值均高于A组,且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相比,AT1受体蛋白和mRNA水平在B组中表达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C、D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的AT1受体 mRNA表达水平均未降至A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CaN蛋白表达水平较其他各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丹参酮对其表达的干预呈剂量依赖性,D、E组间CaN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细胞内Ca2+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D、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组Ca2+浓度均高于A、D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可通过阻止心肌细胞的钙离子内流,减少钙调神经磷酸酶的表达,起到抑制心肌肥厚的作用.
作者:王照华;李永胜;杨乐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钠(来适可)强化治疗冠心病(CHD)伴高脂血症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所有60例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的老年患者,均经过氟伐他汀钠40 mg/d治疗后血脂已达标.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继续予以氟伐他汀钠20 mg/d;对照组停用氟伐他汀钠.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按常规治疗.分别观察3、6个月后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记录心力衰竭、心绞痛发作情况;观察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有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上升(P<0.05).对照组观察3个月和6个月后,TC、TG、LDL-C及hs-CRP均较前明显升高,HDL-C明显下降(P<0.05).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心衰加重、心绞痛发作例数与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氟伐他汀强化治疗老年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承延 刊期: 2011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