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肠健片醇提工艺的研究

李成舰;陈海洋;贺百花;高倩;赵红深

关键词:肠健片, 小檗碱, 木香烃内酯, 正交设计, 多指标综合评分法
摘要:目的:研究肠健片的佳醇提工艺.方法:以小檗碱与木香烃内酯的含量及干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结合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化醇提工艺.结果:确定的佳乙醇提取工艺条件为用含1%硫酸的65%乙醇溶液提取3次,加溶剂量分别为12﹑10﹑10倍,提取时间分别为2.0﹑1.5﹑1.5 h.结论:确定的提取工艺设计合理,稳定可控.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非杓型高血压应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的时间治疗学研究

    目的:观察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不同时间应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后各血压参数的变化,探讨其佳用药时间.方法:采用随机排列表将8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每晨7:00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B组每晚19:00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剂量均为1粒/d.随访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6个月3个时点分别进行诊室血压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检查,以收缩压为观察指标,计算并比较两组的诊室收缩压下降均值、白昼收缩压下降均值、夜间收缩压下降均值、谷峰比值、平滑指数、白昼和夜间收缩压达标率、杓型血压转变率.结果:①治疗后各时点两组的诊室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均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两组各时点谷峰比值均>70%;平滑指数均>1;③治疗后8周A、B两组的夜间收缩压的下降均值分别为(14.66±4.37)、(16.47±3.14)mm Hg(1 mm Hg=0.133 kPa),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收缩压达标率分别为25.00%、4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血压转变率分别为20.00%、4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6个月A、B两组的夜间收缩压的下降均值分别为(20.15±4.59)、(22.45±3.76)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收缩压达标率分别为42.50%、6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血压转变率分别为45.00%、6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无论何时用药均能平稳有效降压,但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用晚间给药效果更佳,更有利于控制夜间血压水平,并使其血压的昼夜节律由非杓型纠正为正常的杓型.

    作者:陈振强;笱晓葵;王小明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PICC培训综合知识考试模块建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护理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软、硬件两方面把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护士培训基地建设成一流的信息管理、教育教学的平台.笔者设计开发的考试管理系统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该系统本着减轻带教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护生考试的流程,增强参加考试学生的身份识别,这比传统的考试模式节省人力、财力和时间.系统分为三大模块:考试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和用户注册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是进行题目的添加、存储和删除,是系统运行的基础;考试模块是通过姓名或考号以及密码登陆系统,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适合的题目,形成试卷;用户注册模块的任务是完成师生的注册和删除.

    作者:张一鸣;乔爱珍;陈玉静;马威;余国钊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基于正交试验的野木瓜中反丁烯二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正交试验L9(34)探究野木瓜中有机酸的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运用正交试验对贵州野木瓜干燥根茎的提取条件进行探究,采用HPLC测定反丁烯二酸的含量.结果:极差分析表明,在各提取条件中,对反丁烯二酸的含量影响的顺序是:溶剂种类>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料液体积比;方差分析表明,溶剂种类的差异性大于其他三个因素.结论:运用正交试验得到野木瓜佳提取工艺是:90%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2 h,料液体积比8倍量较为合适,且各项考察结果均符合要求,提示该提取工艺切实可行,为野木瓜中反丁烯二酸的含量测定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胡书平;刘同祥;刘世杰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补中益气汤配合针刺疗法对遗尿症患儿睡眠觉醒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配合针刺治疗对遗尿症患儿睡眠觉醒水平的影响,以便为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遗尿症患儿180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Ⅰ(60例)和对照组Ⅱ(60例),治疗组采用补中益气汤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Ⅰ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对照组Ⅱ采用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并观察三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Ⅰ总有效率为76.7%,对照组Ⅱ总有效率为63.3%,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P<0.05),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临床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配合针刺疗法可明显提高遗尿症患儿的睡眠觉醒水平,治疗小儿遗尿症效果显著,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国锋;周云亮;周雷贵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论大型医疗设备采购的成本控制

    卫生医疗事业的改革,给医院的发展带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机遇,而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又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政府对其投入有限,控制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成本就成了医院降低医疗成本的重要手段.为此,医院应建立成本控制的理念,做好一系列的基础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使医院以合理的投入购买到理想的设备.

    作者:戴红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共7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5例仅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安络化纤丸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8周.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未出现严重毒副作用,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相关生化指标都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得更为明显(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效果显著.

    作者:杜京丽;郭庆森;吴德柱;高远;支波波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经膈肌与经胸食管癌手术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食管癌患者相对5年生存率在过去的30年中得到了提高,这可能与手术技术提高、系统放化疗方案改进以及综合治疗不断被接受等因素有关.手术治疗目前仍然是食管癌主要治疗方案的组成部分.食管癌的多种手术方案可以归为经胸入路、经膈肌入路手术两类,主要矛盾在于经胸手术手术切除更广泛,与并发症和死亡率较少的经膈手术相比是否能达到更好的预后.先前已有大量关于这些争议的验证,结论是这两种手术的任一种方案都没有证实优于另一种,在经验丰富的术者操作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短期效果.有关文献还提示,术者经验以及医院食管癌手术管理经验是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重要影响因素,前者可能超过了不同手术方案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经胸、经膈肌两种手术方案的手术结果相似.

    作者:郭俊刚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苯妥英钠血药浓度

    目的:建立测定血清中苯妥英钠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以Hypersil C18柱(4.6 mm×200 mm,10 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50∶50),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30 nm,血清样品加入3 μl硫酸溶液(6 M)混匀后用重蒸乙醚提取.结果:苯妥英钠血清样品线性范围为2.00~150.00 mg/L,低、中、高三种不同浓度(8.33、33.33、100.00 mg/L)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40%、95.50%、102.71%,日内、日间RSD均小于5%.结论:本方法准确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可满足苯妥英钠血药浓度监测要求.

    作者:左晶;宋新文;汪洋;许琼;刘炘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程序的68例患者为观察组,未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的5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正规治疗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FMA运动功能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正规治疗时间为(46.28±10.35)min,短于对照组[(71.92±19.27)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10.3%和19.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FM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程序,有助于减少住院期间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程丽梅;胡子春;刘贤玲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CTA成像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及继发血栓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经下肢静脉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因其他病行下腹部及盆腔CTA检查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髂静脉内径及受压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为左侧(2.7±1.3)mm,右侧(2.6±1.2)mm,对照组患者对应髂静脉前后内径为左侧(7.3±1.5)mm,右侧(7.8±2.1)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5、12.46,P<0.05).观察组30例患者CTA诊断与DSA检查结果一致,其中,左髂总静脉受压26例,右髂静脉受压4例,其中,14例患者继发血栓形成.结论:CTA检查与DSA检查的一致性较高,并且无创方便,可以准确显示受压髂静脉内径及受压程度及下肢静脉继发血栓情况,值得应用.

    作者:张鹏举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大庆市不同产地防风中有效成分含量比较

    目的:比较大庆市不同产地防风药材中升麻苷及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含量.方法:采用岛津 Inertsil ODS-SP(4.6 mm×150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40∶6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进样量为10 μl.结果:大庆市各个地区的防风有效成分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标准,其中以杜尔伯特及肇源地区有效成分总量较高.结论:杜尔伯特及肇源地区的防风质量更优.

    作者:于春月;张特立;白玉华;韩成花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响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方法:对40例经64层螺旋CT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检测出的冠脉粥样斑块患者,给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口服,6个月后复查斑块情况.结果:40例患者有120支冠状动脉存在141个粥样斑块,治疗后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和混合斑块明显缩小(P<0.05),而钙化斑块无明显缩小(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可逆转或稳定冠脉粥样斑块;64层螺旋CT是粥样斑块变化较好的辅助检查.

    作者:赵刚;田宇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胃癌根治术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89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5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CNP)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护理满意度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日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CNP管理对胃癌根治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效地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和护理满意度.

    作者:王克珍;姚红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建立食源性疾病危机管理机制探讨

    食源性疾病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扰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危及社会安定.本文针对当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存在的食源性疾病管理机制滞后、人员结构、专业处置技能、实验室检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领导;建立完善食源性疾病危机管理运行机制;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强化疾病控制机构的责任;加快实验室能力建设,完善实验室设备条件的食源性疾病危机管理机制.

    作者:刘新荣;孙爱国;郭琴;王艳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早期空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2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营养支持不同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每组各26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生化指标、APACHE-Ⅱ评分、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结果:EN组治疗2周后C反应蛋白和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TPN组,而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T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平均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TPN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SAP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有助于改善SAP患者的营养状况,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夏月华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凝血功能紊乱与危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68例危重症患者按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分为A(<12分)、B(12~25分)、C(>25分)三组,D组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不同评分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的水平变化与APACHEⅡ的关系.并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危重症患者APTT、PT、TT明显长于D组,PLT和FIB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APTT、PT、TT明显延长,PLT和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A组和B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A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PT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略高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PLT和FIB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PT、APTT、TT、FIB和PLT对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轻重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崔艳丽;余杨;刘红彬;何利珍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血清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评估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 U-mAlb)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患者(观察组)血清Cys C和24 h U-mAlb水平,并与43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患者血清Cys C、24 h U-mAlb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患者血清Cys C和24 h U-mAlb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 Cys C和24 h U-mAlb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时升高均较为灵敏,二者可作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评估的敏感指标.

    作者:周碧燕;李友邕;钟德斌;覃政;文延峰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对我国针灸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本文通过介绍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创立、发展及其理念,分析了目前我国针灸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我国针灸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

    作者:罗文舒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产科婴儿防盗安全管理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预防产科婴儿被盗的护理安全措施.方法:分析母婴同室婴儿被盗的风险因素和医院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包括病房安装防盗门、责任护士加强宣教,认真履行婴儿防盗安全告知义务,加强病房巡视及交接班制度.结果:实施2年以来未发生婴儿被盗事件,孕产妇满意度由89.12%上升到98.22%.结论:结合医院自身特点采取的婴儿防盗安全措施,可杜绝婴儿被盗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陈学会;孙彦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推广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5月我院采用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82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82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GOS评分为(4.79±0.8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62±0.91)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90,P<0.0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7,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预后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23,P<0.05).结论: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可有效提高治疗效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吴晓翔 刊期: 2011年第34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