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几种常用中草药的经验鉴别

魏桂清;王英燕;栾丽

关键词:中药材, 经验鉴别, 半夏, 白鲜皮, 蒲黄, 金钱草
摘要:中药材因基源或人为等因素,常常出现用药混淆或掺假现象,为保证中药的准确使用,本文就半夏、白鲜皮、蒲黄、金钱草正品与伪品的性状作了详细比较.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HSP70在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HSP70在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早期自然流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早期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HSP70的表达情况.结果:早期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HSP70呈高表达.结论:HSP70的激活参与了早期流产的发病.

    作者:李亮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水飞蓟宾胶囊治疗脂肪肝4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水飞蓟宾胶囊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给予口服水飞蓟宾胶囊,对照组24例服用护肝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飞蓟宾胶囊治疗脂肪肝有良好疗效.

    作者:王景慧;余延峰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清蛋白与β2微球蛋白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随机尿微量清蛋白(mAlb)及β2微球蛋白(β2MG)以发现DM早期肾脏损害.方法:血HbA1c、尿mAlb、β2MG均采用免疫比浊法,在雅培Abbott C8000生化分析仪上测定.结果:HbA1c、mAlb、β2MG在尿蛋白阴性组、阳性组患者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bA1c、尿mAlb、β2MG三者联合检测可作为诊断DM早期肾损害可靠而敏感的指标,为监测DM肾病发生及监护治疗的良好实验室指标.

    作者:王志贤;杨红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人体解剖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巧和体会

    解剖教学中传统的直观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直观教学法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是目前解决此问题的较好方法.借助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影片于一体,图像逼真、色彩鲜明、层次清楚、定位准确,并可以通过三维立体重建等手段,将人体结构清晰地显示出来,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闫勇;王焕霞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1300名手足口病患儿心电图检查及分析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心电图改变,给临床提供及时的诊断依据,以免因患有手足口病合并心肌炎,加重患儿的病情.延误患儿的治疗.方法:采用福田,T3010三导液晶心电图仪,常规描记肢体导联和胸前导联,遇有心律不齐者进行1 min心律不齐分析描记.结果:1 30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心电图检查有224例异常,占30.8%.在这异常的224例患儿中3岁以下的患儿占8113%.结论:手足口病患儿中,心肌受损伤的例数可达到30.8%,以3岁以下幼儿尤为显著,男女患者数无明显差别.病毒一旦侵犯心肌,出现心电图的改变,同时也会侵及其他系统,不可忽视.

    作者:王铸昆;王显芝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一起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引起食物中毒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对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对中毒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及接触可疑食物--猪肉的苫布和案板进行微生物培养鉴定.结果:分别从呕吐物、粪便、苫布和案板样本中检测出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结论:根据本次食物中毒暴发的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此次食物中毒暴发是因为猪肉被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所污染引起的.

    作者:牛春荣;朱洪鸣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平阳霉素点刺法治疗扁平疣138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局部点刺法治疗扁平疣的疗效.方法:将138例扁平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平阳霉素局部点刺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左旋咪唑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皮损的消退情况和起效时间.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与口服左旋咪唑法相比,平阳霉素局部点刺法治疗扁平疣,是一种操作简便、起效快、有效率高、副作用少的方法.

    作者:赵纪敏;杨雪松;于立红;张桂荥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489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护理措施

    目的:探讨489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总结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月489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无一例出现血气胸,导管脱落5例,液体渗漏11例,局部感染16例,导管堵塞24例,无严重的合并症及并发症.本组病例留置时间短12 d,长96 d,平均38 d.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具有操作简单、易固定、护理方便、置管时间长、活动不受限制、减轻对外周血管刺激等优点,是临床作为长期化疗及营养支持的理想方法,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王俊梅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两种方法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评价

    目的:探讨两种方法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90例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治疗组(A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B组)45例.B组采用常规治疗,A组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卡维地洛25 mg,2次/d,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心脏功能、心脏事件及药物耐受性.结果:A组治疗后LVESVI、LVEDVI、LVEF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t=2.231,t=2.311,t=2.351,均P<0.05);A组治疗后LVESVI较B组有显著性差异(t=2.312,P<0.05);两组6 min步行距离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t=2.345,P<0.05);A组6 min步行距离治疗后较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312,P<0.05);A组和B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10.2%和12.5%)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卡维地洛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郭乃火;亓华云;唐滔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β受体阻滞剂剂量调整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β受体阻滞剂剂量调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9年5月住院的各种心血管疾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96例,在积极处理诱因,合理氧疗,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合理利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及洋地黄制剂等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原β受体阻滞剂剂量减半组(50例)及全停组(46例),观察患者心衰预后.结果:剂量减半组病情进展15例,好转35例;全停组病情进展25例,病情好转21例,剂量减半组较全停组预后好(P<0.05).结论:老年患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减量使用原β受体阻滞剂与停用相比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时彦;刘丰;吴剑芸;张韶冈;黄为民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对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09年2月于我院妇产科进行治疗的7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人性化护理组37例和常规护理组37例,对其分别采用人性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后对其采用护理质量评分系统及焦虑评分系统进行评价,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人性化护理组在护理效果质量方面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其焦虑程度也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表明其具有较高的价值,对于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娄丽艳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对GISTs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GISTs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5例GISTs的CT表现和病理表现.结果:25例肿瘤位于胃部16例,小肠4例,直肠2例,十二指肠2例,食管1例.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外生长为主.良性8例,恶性14例,交界性3例.良性肿块密度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恶性肿块内有囊变、坏死及钙化低密度区,增强不均匀强化.病理切片镜下肿瘤细胞为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CD117均呈阳性.结论:多层螺旋CT可显示GISTs的部位、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在GISTs的定位、定性判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高涛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黄精提取液对老龄小鼠心、脑SOD和MDA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黄精提取液对老年小鼠的抗衰老作用.方法:将老龄小鼠随机分为黄精提取液高剂量组(15 g/kg)、中剂量组(10 g/kg)、低剂量组(5 g/kg)和老龄生理盐水(5g/kg)对照组,每组6只,四组连续灌胃21 d,1次/d,第22天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迅速取其心、脑组织并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除高剂量组脑组织SOD含量升高不明显外,其余各黄精提取液实验组心、脑SOD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其中以低量组变化明显.黄精提取液实验组心、脑组织中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降低,其中中剂量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变化不明显.结论:黄精提取液具有抵抗和清除老龄小鼠机体自由基的作用,可延缓衰老进程.

    作者:韦素珍;黄艳莲;陆贻逊;黄桂雄;赵善民;晋玲;黄彦峰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纤维支气管镜在困难气管插管中的应用及护理

    目的:探讨困难气管插管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的护理方法.方法:分析26例气管插管困难的患者行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除1例患者需行气管切开外,其余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成功率为96.2%,平均插管时间35 s~4min,无心跳骤停和喉头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困难气管插管的成功与专业医师的操作技巧密切相关外,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配合,严密的术程观察是提高气管插管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李倩;叶敏;李秀霞;胡玉燕;何艳红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左心室舒张性心力衰竭6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左心室舒张性心力衰竭(DHF)的临床特征及诊断与药物治疗的体会,以期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延缓心力衰竭的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08年68例DH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DHF临床症状主要为有充血性心衰表现(多为肺淤血).X线胸片显示所有病例肺纹理增粗.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左心室舒张不良使左室舒张末压(LVEDP)升高,而心腔大小及射血分数(EF)正常可明确诊断.药物治疗主要为减少液体潴留,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改善心肌顺应性,改善和延缓心室重构,改善舒张功能.结论:DHF发生是充血性心力衰竭(SHF)的早期阶段,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更为重要,以延缓心力衰竭的发展,改善预后.

    作者:李芳;李纪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超声图像特点及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临床疑诊为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经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或病理证实的病例60例,对其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超声图像根据受精卵着床部位、时间长短的不同有较大变化,早期诊断的关键首先是排除宫内妊娠,其次是双侧卵巢的显示对附件区包块来源的判别有重要作用,需强调动态观察.结论:超声检查对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刘玉英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260例军警校录取生个性化LASIK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报考军警校高中毕业生近视眼应用个性化LASIK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60例行LASIK手术的高中青年近视采用个性化手术方案设计.结果:260例接受个体化LASIK手术的高中生术后视力均达到或超过1.0.结论:对报考军警校青年学生近视患者,实施个性化LASIK手术方案设计,成功达到或超过1.0的预矫视力标准,对维持术后一段时间内修复佳矫正视力.预防或减少屈光回退也是较理想的.

    作者:代俊华;王晶杰;朴正勋;冯颖;权宁国;朴春姬;王巍;吴坤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护士长的管理艺术

    目的:探讨管理艺术在护士长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在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运用相应的管理技巧和方法.结果:科室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理质量、护士长的管理能力及威信均得到提高,护理安全得到充分保证.结论:在护理服务过程中强调管理艺术,可融洽科内人际关系,挖掘护士潜力,增强科室护士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保证护理安全.

    作者:黄永红;曾令先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32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提高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认识,探讨重症胰腺炎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7年收治的3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2例,治愈27例,死亡5例.行非手术治疗25例,死亡4例;行手术治疗7例,死亡1例.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反应期宜行综合措施的非手术治疗.暴发性急性胰腺炎,有胆道梗阻或胆管炎的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作者:杨海芳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部不稳定斑块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与颈部不稳定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48例作为急性脑梗死组.另选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空白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数目有相关性(r=0.469).结论: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部不稳定斑块之间具有相关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谢欣;刘力平 刊期: 2010年第09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