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海萍;孙爱国;于雪芹
椎体结核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加趋势,治疗方法以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为主.我院自2003~2006年行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35例,围手术期我们对患者采取整体护理的方法,使患者平安渡过了手术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取得较满意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于建丽;武士科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观察清心抗炎饮治疗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口服中药清心抗炎饮治疗,而对照组37例口服西药病毒唑治疗,两组出现并发症均给予对症治疗,观察一个疗程(30 d)后比较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清心抗炎饮治疗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张松林;钟晓玲;伍彩华;李林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在重症肌无力(MG)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55例MG患者用糖皮质激素(GC)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的血清IL-18水平进行检测,并与50例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MG患者组治疗前后血清IL-1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G患者组血清IL-18水平在用GC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显著降低(P<0.01).结论:IL-18与MG发病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MG的免疫病理过程;GC可以抑制IL-18的合成;检测血清IL-18水平对指导MG的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应用IL-18拮抗剂可能成为MG有前景的治疗方案.
作者:韩锟;贾宁;闵连秋 刊期: 2007年第19期
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是使病人无论在生理、心理、社会、心理上都达到愉快的状态或降低其不愉快程度的护理方法[1].
作者:张仕梅;胡荣梅;汤春梅;刁节琼 刊期: 2007年第19期
随着对医院感染认识的不断加深,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加强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既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保证,也是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
作者:赵宁志;陈帮元;苏韫 刊期: 2007年第19期
2005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安定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作者:曲爱燕;史孟松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研究螺旋CT在结肠癌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癌病例行螺旋CT检查,对其2D多平面重建图像(MPR)、3D透明法(Raysum)、表面遮盖法(SSD)、仿真纤维内窥肠镜(CTVE)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结肠癌的CT表现为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与肠管关系密切,可挤压并推移周围肠管移位.部分块影内可有囊变灶、低密度坏死区及细小钙化灶.部分肠管壁局限性或广泛性不均匀增厚,增强扫描肿块有明显不均匀强化,中央囊变或坏死区不强化.部分肠腔变窄,其中一例横结肠局部呈环形缩窄,CTVE图像显示缩窄处肠腔菜花状软组织结节突向肠腔内,SSD图像清楚地显示缩窄处的位置及病变肠段的长度.另有一例乙状结肠与降结肠交界处肠腔完全梗阻、闭塞,MPR图像准确地显示病变肠腔部位,手术证实定位准确,且该处肠管壁局部增厚、肿块突向腔内并堵塞肠腔.结论:将多排螺旋CT的轴位图像、MPR及三维SSD、Raysum、CTVE图像有机地结合,可以较准确地进行病变定位、良恶性定性诊断,为临床诊治结肠肿瘤提供直观、可靠的科学依据,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
作者:康传红;熊雷;张元忠 刊期: 2007年第19期
因创伤及手术等因素造成颅骨缺损的修复,在形态上要做到与原缺损部位一致十分困难,特别是部分颅骨缺损伴有眉弓、额结节、顶结节等颅骨骨性突起的缺损.
作者:袁学刚;付伦;黄锦锋;喻军华;刘斌;吴新宇;胡太可 刊期: 2007年第19期
慢性房颤患者有较高的栓塞发生率和致残率,近年来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房颤治疗的目标除了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以外,仍为满意控制心室率、恢复窦性心律并防止其复发.
作者:丁原森;陈吉香;韩安芹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建立测定格列齐特缓释片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60:40,冰醋酸调至pH 3.3),检测波长为228 nm.结果:精密度及稳定性均良好;在0.6~6 μg/ml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1,平均回收率为99.18%,RSD为1.27%.格列齐特与其他杂质峰的分离度均符合要求.结论:该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格列齐特缓释片中格列齐特的含量.
作者:刘存富;邰顺章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死亡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以降低此病的病死率.方法:对1998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62例AOSC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OSC患者的病死率与性别无关,与治疗方式、发病至治疗时间长短和有无并存病有关.结论:对于AOSC患者应早发现、早诊断,尽早手术治疗,及时胆道减压,积极抗感染、抗休克、全身支持治疗是治疗本病及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主要措施,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方法.
作者:陈喜志;钟宏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脑梗死发病的影响.方法:对确诊住院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各4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情转归情况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预后明显差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随着血糖的升高,治愈率明显降低,病死率、致残率上升.
作者:郜文玲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肾移植手术病人术后肾功能的影响,评价其在肾移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0例肾移植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分别观察术后1、3、5 d的血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术后每天尿量、肾功能(BUN、血Cr),计算血肌酐降至正常范围(150 mmol/L)的时间.结果:两组病人术后5 d每天尿量U组明显多于C组(P<0.05);U组第1、3、5天SOD值明显高于C组,肾功能恢复正常范围的平均时间U组为(6.3±1.1)d,无1例出现急性肾小管坏死,C组为(7.8±1.7)d,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1例.结论:在麻醉后和肾血管吻合后分别静脉注射乌司他丁300 000 U,可以减轻移植肾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移植肾功能早期恢复.
作者:刘爱英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移床扫描(MobiTrak)技术在下肢动脉CE-MR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临床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病人进行CE-MRA检查.其中7例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4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1例患者下肢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和血栓形成,并得到DS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靶血管显示优9例,良2例.结论:移床扫描技术能准确地整体评价下肢动脉病变,是一种创伤小、简便、可靠、有应用潜力的检查方法.
作者:钟兰生;邓小霞;刘锦文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评价胸腔镜下双侧T2~T4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效果.方法:应用两孔法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治疗手汗症.结果:15例手汗症均治愈,随访2周~12个月,术后2周内出现胸背部疼痛2例,口服布洛芬可缓解;1例出现胸背部代偿性出汗,基本可以忍受.所有患者对手术结果均表示满意.结论: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创伤小,手术安全,疗效确切.
作者:李虹;谢孔伦;周辉;粟周全;杨庚生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儿科学教学法,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方法:选择我院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86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3名,以实验组为研究对象,将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贯穿儿科学教学全过程,并于对照组比较学生的能力.结果:实验组学生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有显著效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高艳;林建荣 刊期: 2007年第19期
我院自1980年2月~2007年2月收治上矢状窦旁脑膜瘤335例,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51例(占15.2%).现就老年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1例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60~75岁,平均68.5岁.
作者:林绿标;林旭妍 刊期: 2007年第19期
急性阑尾炎是小儿急腹症中常见的疾病.小儿急性阑尾炎发病率较成人低.据文献统计[1]:小儿急性阑尾炎的发病率为2.5%~10.0%,男孩多于女孩,男女比率约为1~3.5:1.
作者:李卫国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观察镍铬合金对3.0 T与1.5 T磁共振成像的影响.方法:将不同大小的镍铬合金片置于水模上,分别用3.0 T和1.5 T磁共振机进行扫描,测量比较伪影大小.结果:镍铬合金可以在磁共振影像上产生明显伪影,而且伪影范围随金属面积增加而明显扩大.自旋回波(SE)序列扫描产生的伪影明显大于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FRFSE)序列.镍铬合金在3.0 T磁共振影像上产生的伪影明显大于1.5 T磁共振影像.结论:口内需要制作较大范围的固定修复体时,尽量不选用镍铬合金,而应选用其他对磁共振影像影响小的材料.口腔内有金属修复体的患者行颅脑和颈椎MRI检查时,扫描序列好选择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作者:王威;姜波;金阳;吴萱;陈新 刊期: 2007年第19期
通过对35例确诊为高血压的病人在治疗期间心理特点进行观察与护理,认为高血压的发病与心理矛盾、焦虑、应激以及愤怒等情绪变化因素密切相关,目前,解决以上发病因素难以靠药物治疗来实现,通过对病人实行心理因素观察及心理护理,则可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贾桂荣;周文梅 刊期: 2007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