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芳
目的:评价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以氧驱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0.5 mg+0.5%的沙丁胺醇0.5 ml)/次,2~3次/d,对照组不吸入糖皮质激素,其余治疗方法相同,均服用茶碱类及支气管扩张剂.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8%、86%..经χ2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疗效显著.
作者:吴幼萍;余瑞菊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对临床发生的输液反应进行分析,并找出发生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以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对24例门诊输液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对可能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及污染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结论: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质量关,改善操作环境,严格操作规程.
作者:邹敏 刊期: 2007年第36期
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月将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笑气吸人麻醉、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应用于门诊人工流产(以下简称人流)术中,各有其优点,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焕章;王耀华;亓晶 刊期: 2007年第36期
乙肝疫苗种类较多,用法用量不同,只有熟练掌握才能更好地应用.医务工作者应掌握乙肝疫苗的种类及临床应用,推动计划免疫的顺利实施.
作者:赵连杰;徐海平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探讨腹茧症并绞窄性回肠坏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例腹茧症的临床资料.结果:该例腹茧症并绞窄性回肠坏死经手术治疗并确诊,术前未排除肠坏死,但未考虑腹茧症,分析其临床表现仍与一般绞窄性肠坏死有差异.结论:腹茧症术前诊断困难,但当发生肠坏死后影像学诊断有一定价值;腹茧切除,肠粘连松解,切除坏死肠管,顺序排列肠管,预防术后肠梗阻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胡源伟;邵华;徐晋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观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4:1)对临床分离的产ESBLs菌株的体外抗菌作用,比较其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标准平皿稀释法对临床分离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药物敏感测定.结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复方制剂(4:1)对多数产ESBLs菌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菌效果优于哌拉西林/舒巴坦.
作者:刘广军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探讨泛影葡胺在粘连性肠梗阻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粘连性肠梗阻是普外科的多发疾病,除绞窄性发作外多可采用保守治疗,作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近几年在临床工作中采用泛影葡胺行胃肠道造影来判断是否需要手术疗法.结果:经过泛影葡胺造影后,有大部分患者造影时判断为部分性不全性肠梗阻,于造影后4 h能完全溶解梗阻,明确诊断,避免误诊、漏诊,减少手术阴性探查率,取得很好的治疗目的.结论:泛影葡胺在粘连性肠梗阻中具有很好的诊断、治疗作用.
作者:周文明;丁义;叶冬梅;黄玉海;张奎林;唐迎春;张萍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制备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取甲磺酸帕珠沙星加氯化钠等制成滴眼液,以乙腈-[10%甲磺酸溶液-1.0 mol/L磷酸氢二钾溶液-水(10:7:153)(用三乙胺调节 pH值至3.0)](30:170)为流动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磺酸帕珠沙星含量.结果:该方法能很好地分离被测组分,被测组分在20.0~8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1%,RSD=1.77%(n=6).结论:本文方法制备工艺简单,质量可控.
作者:朱继峰;李金伟;孟宪丽 刊期: 2007年第36期
在住院体检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能够促进体检人员尽快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从而起到促进健康、保障健康的目的.
作者:赵红宇 刊期: 2007年第36期
四平市某实验中学于2006年3月12~17日,由于自备水源管理不善,缺乏必要的消毒设施,发生了介水传播感染性腹泻病,发病患者42例,罹患率为2.1%.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腹泻、水样便、无里急后重感,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患者病程短,多于1~2 d恢复.经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分析以及实验室检查,确定本次污染事故由污水污染了储水池所致.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使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作者:王志明;谭丽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了解ADR在我市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采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方法,按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品种类、与ADR有关的抗微生物药种类、中药注射剂情况、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抗中,微生物药物居首位,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主要的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中药注射剂的ADR共87例.结论:ADR现象比较普遍,应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慎重选择静脉滴注给药治疗,中药注射剂的ADR不容忽视,应加强对国家通报品种的监测,加快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传递,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
作者:欧阳冬华;王学群 刊期: 2007年第36期
藏红花作为一种药用资源植物,具有活血化瘀、散郁开结、广谱抗癌的作用,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上具有良好效果,至今仍被中外医学界广泛应用,尤其是对女性美容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本文就古代及近年来对藏红花在美容方面的应用发展作一综述.
作者:林夏静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观察替普瑞酮联合法莫替丁在治疗胃溃疡中的作用.方法:把192例经胃镜证实的活动性胃溃疡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B组)98例,给予法莫替丁20 mg,2次/d,6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A组)94例,除同样服用上述药物外,加服替普瑞酮50 mg,3次/d,6周后复查胃镜.结果:治疗组胃溃疡治愈率为76.6%,优于对照组(59.1%,P《0.05).结论:替普瑞酮联合法莫替丁治疗胃溃疡可有效减轻胃黏膜损伤,提高治疗质量,减少复发率.
作者:李洪伟 刊期: 2007年第36期
三圣汤出自《辨证录》,由杜仲、白术、山萸肉组成,治肾虚之腰痛,补肾中之水火,临床疗效好,现将新用验案介绍如下:
作者:冯明芬;冯树林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体外增殖能力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正常成人新鲜血,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利用连续非贴壁的方法获得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不同的细胞因子(IFN-γ、IL-1β、IL-2、CD3mAb),诱导生成CIK细胞,以LAK细胞作为对照.观察CIK细胞的扩增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MTT法测定其杀瘤活性.结果:诱导16 d后,CIK细胞的增殖率达到高峰,具有较强的扩增能力,经过22 d培养,总的细胞数可扩增至100多倍;CIK细胞和LAK细胞相比,在前期无明显差异,至18、21 d时扩增能力显著高于LAK细胞的扩增倍数(P《0.01).CIK细胞是一群异质细胞群,CD3+CD56+细胞为其主要的效应细胞,经过22 d培养显著增加,为(55.15+5.49)%,其绝对值可增加1500多倍.CIK对A-549细胞的杀伤活性均显著高于LAK细胞(P《0.05),具有较强的杀瘤能力.结论:CIK细胞具有较强的扩增和杀瘤能力,是肿瘤过继免疫治疗中更为有效的杀瘤效应细胞.
作者:王佳烈;马国强;包利清;刘艳茹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评价中医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2例进行中医(治疗组)与西医(对照组)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28例经治疗后痊愈,有效率为87.5%,4例复发后转手术治疗;对照组治愈18例,无效14例,有效率56.2%,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中医保守治疗是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主要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刘卫东;房辉 刊期: 2007年第36期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中若脾阳不足,或脾阴不充,或水湿困脾,致脾气运化失职,脾胃升降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水湿转输失职,必将诸疾蜂起,百病丛生.
作者:栗素红;高爱民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16例冠心病患者,男96例,女20例,年龄(57±14)岁,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5例桡动脉穿刺失败改行股动脉穿刺,2例桡动脉穿刺虽成功但试行球囊扩张失败,其余患者均取得穿刺和介入治疗成功.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可行,但穿刺较困难,导引导管支撑力较差,应警惕局部血管损伤的可能.
作者:李新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探讨HGT-200亚低温治疗仪配合护理干预对脑出血病人的疗效影响.方法:对116例经CT检查确诊为壳核、脑叶出血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亚低温治疗组.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和护理;亚低温治疗组除按常规治疗和护理外,还采用HGT-200亚低温治疗仪进行头部降温并配合相应护理干预.1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经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两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8,P《0.01).结论:HGT-200亚低温治疗仪配合相应护理干预对脑出血病人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和护理.
作者:赵文霞 刊期: 2007年第36期
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已从11.28%上升到18.80%,高血压病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死亡率、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与健康.
作者:王永兰;王志良;王宗芃 刊期: 2007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