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梗死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6例临床分析

赵建民

关键词: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发病机制, 缺血耐受性, 缺血预处理
摘要: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及在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04年9月本院的26例伴有TIA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并随机对26例无TIA的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5例,治愈率为80.76%.对照组基本痊愈2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8例,无变化4例,治愈率为53.84%.两组患者治愈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TIA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微栓子学说及脑血管痉挛有关.TIA诱导神经组织产生缺血耐受即缺血预处理,使大脑通过内源性或血管保护机制以对抗脑梗塞后的严重损害,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情况,探讨其临床特征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12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尿路感染发生率26.7%,膀胱炎多见.60岁以上、女性、病程≥10年、营养状况差、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肾功能失代尝期、糖化血红蛋白≥7.5%者感染率越高(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很常见,严格控制血糖,防治急慢性并发症,注意会阴部清洁卫生,积极去除炎性病变,治疗泌尿系梗阻,加强全身支持疗法,改善营养,是预防糖尿病尿路感染的关键措施.

    作者:史一平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应用尺骨骨膜瓣转位治疗前臂骨缺损9例报道

    目的 为临床上常见的前臂骨缺损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以骨间背血管为蒂的尺骨骨膜瓣包绕前臂骨缺损髂骨植骨处.临床治疗应用9例.结果 经随访2~10个月骨折愈合良好.结论 该骨膜瓣手术操作简单,解剖恒定,对供区影响小,不损伤主要血管,是治疗前臂骨缺损患者的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范呈晓;索艳晖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切除33例治疗分析

    上段食管癌手术治疗有许多术式可供选择,并各有其优缺点.我科自2002年3月至2006年7月采用颈胸腹三切口(右胸前外侧)术式为33例中上段食管癌患者施行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顾剑峰;蒋治平;陈汉生;张寅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CT灌注成像技术在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和纤维化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总结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放疗后局部复发及纤维化的CT灌注参数特点,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对NPC放疗后局部复发和放疗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05年3月至2006年1月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NPC放疗后局部复发和局部纤维化患者共50例,分两组进行研究:NPC放疗后局部复发组26例,NPC放疗后局部纤维化组24例.所有病例均使用GE8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患者常规平扫,灌注成像扫描,利用Perfusion3软件进行后处理:自动计算所需灌注参数:即局部血流量(BF)、血容量(BV)、时间(MT)、表面通透性(PS).数据均利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BS、BV、PS、均数值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复发组与纤维化组间MTT均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C放疗后局部复发和纤维化的CT灌注参数具有不同特点.CT灌注成像技术对NPC放疗后局部复发和放疗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伟东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肠安胶囊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目的 制备肠安胶囊,并验证其疗效.方法 部分药物打粉,部分药粉煎煮浓缩成浸膏,混合制备,并对178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本制剂设计合理,工艺可行,质量稳定,质量控制方法可靠.结论 肠安胶囊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晓涛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预防手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对手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效果.方法 随机将200例普外科全麻手术病人均分为4组,每组50例:A组(昂丹司琼组),麻醉前10min,昂丹司琼8mg用注射用水稀释成10ml静脉注射;B组(地塞米松组),麻醉前10min,地塞米松10 mg用注射用水稀释成10ml静脉注射;C组(昂丹司琼+地塞米松组),麻醉前10min,昂丹司琼8mg+地塞米松10 mg用注射用水稀释成10ml静脉注射;D组(对照组),麻醉前10min,生理盐水10ml静脉注射.用双盲法观察术后24h内PONV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 4组病人恶心发生率情况:A、B、C组恶心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P<0.05),与A、B组比较,C组的恶心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4组病人呕吐发生率情况:A、B、C组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P<0.05),与A、B组比较,C组的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昂丹司琼与地塞米松单独应用均能有效的预防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减轻恶心呕吐程度,2药联合应用能进一步降低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程度.

    作者:戚劭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温针疗法对胃肠道手术后镇痛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研究温针疗法对胃肠道手术后使用术后静脉镇痛泵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温针组(30例)手术当日起连续3天温针穴位治疗,术毕接静脉镇痛泵;对照组(30例)不用温针治疗,术毕接静脉镇痛泵.结果 温针组患者术毕肛门排气时间、拔胃管时间、进流质时间明显缩短,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道手术患者使用温针疗法,可明显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作者:常玉林;单士强;刘香阁;宋国洲;马亚利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机械通气是目前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而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 associated lung in-jury,VALI)则是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导致病情加重或患者死亡.研究发现,VALI的本质是生物伤,其机制是异常的机械力作用于细胞,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活化炎性细胞,产生大量炎症介质,加重炎症反应[1].本文将着重讨论VALI的生物学机制,为临床提供新思想及新靶点,以减少和避免VALI的发生.

    作者:刘德忠;徐招柱;李向阳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时辰药理及用药时间

    时辰药理是研究与时间相关的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包括药理效应与毒性、药物代谢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等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规律.在临床用药时,根据人体的生理周期及节律来确定合理用药方案,选择佳用药时机,将有助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剂量和毒副反应,现将其分类阐述如下:

    作者:张文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卤米松软膏与皮炎平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卤米松软膏与皮炎平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卤米松软膏治疗43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并将皮炎平软膏治疗4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用药后第1、2、3周的疗效.结果 卤米松软膏疗效明显好于皮炎平,且安全性高.结论 卤米松软膏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良药.

    作者:陆茂;叶俊儒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肾康注射液对梗阻性大鼠肾间质NF-KB和TGF-β1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肾康注射液对梗阻性大鼠肾间质NF-KB和TGF-β1的表达情况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UUO)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将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于术后第5天、第10天、第15天,处死各组大鼠8只,在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病理改变,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小管间质中NF-KB和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 同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可明显降低NF-KB和TGF-β1在肾间质中的表达.结论 肾康注射液可通过降低NF-KB和TGF-β1在肾间质中的表达,抑制肾间质纤维化,从而具有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

    作者:张雯萍;冯树明;孙贺英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两种产科外阴消毒操作方法比较

    产科外阴消毒是产科检查和分娩前常用的外阴皮肤消毒操作,消毒液经过不断地研究也不断变化着,从常用的低效消毒剂(1‰新洁尔灭[1]等)到目前常用的高效消毒剂(点尔康PVP碘伏等).但操作流程始终不变,目前我院和各大医院的产科主要按照《临床护理指导》所示的产科外阴消毒操作流程[2]进行临床操作.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存在一些弊端,故我院产科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研究,尽可能达到既利于病人又利于实际工作,以供大家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秀华;张雅新;徐庆贤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妊娠合并阑尾炎4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阑尾炎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其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月10年间收治的40例妊娠合并阑尾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保守治疗2例,手术治疗38例,早产2例,无1例流产及死胎.结论 妊娠合并阑尾炎与非孕期阑尾炎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作者:张淑芬;邢允光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药物不良反应评估和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医院2005年1月~2006年6月的ADR报告157份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7例ADR临床表现以皮肤过敏反应为主(占53.5%)、其次是消化系统损伤(占19.7%),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与药物性质有关,抗生素引起的ADR多(34.1%),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7.8%);另外还与性别、年龄、用药途径等因素有关.结论 医院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张勇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牙周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牙周病是人类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公认牙周病是感染性疾病,主要感染源为牙颈部及龈沟内牙菌斑中的微生物.其主要症状为牙龈炎症和出血、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和移位.如何使松动的牙齿稳固并利于恢复成为广大医师寻求的目标.牙周夹板因其良好的固定作用成为治疗方法之一.牙周夹板是通过将多数松动牙连接在一起或将几个松动牙固定于另外几个健康牙上,以治疗松动牙的一种矫治器.它使这些牙成为新的咀嚼单位,以分散牙合力,减轻牙周组织负荷,使患者获得生理性休息,促进牙周组织愈合,同时亦提高患者的咀嚼功能,改善全身健康状况.

    作者:刘才辉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综合治疗颈椎病65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综合疗法在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7月~2005年7月采用颈部姿势自我矫正、牵引、手法、药物等综合措施治疗65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愈18例,显效35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9%.结论 通过综合疗法中各种方法的联合应用,从而发挥对颈椎病治疗的协同作用,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丁遒松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可达龙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48例疗效观察

    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急症,终止此类心律失常对患者的预后及原发病的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4年来,我们采用Ⅲ类(可达龙注射剂)和Ⅰ类(心律平注射剂)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组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药物,观察其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艳琴;曹跃金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3例不同原因引起的汞中毒报告

    目的 为提高社会公民卫生意识,杜绝汞中毒的事例发生.方法 对3例汞中毒患者均按《GB/T 5009.17~2003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进行测定.结果 6人尿汞或血汞分别是0.855umol/L,0.220 umol/L,0.189 umol/L,2.48 u-mol/L,1.39 umol/L,13.8 umol/L(血汞).分别超出国家标准的《GBZ89-2002职业病汞中毒诊断标准,尿汞正常参考值为小于0.05mmol/L》16.1倍,3.40倍,2.79倍,48.6倍,26.8倍,275倍.结论 加大对汞中毒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含汞制品管理.

    作者:张吉芬;王兆英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126例应用体会

    目的 通过对126例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的分析,得出其在胸部疾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单侧肺通气麻醉116例,外伤性血气胸局部麻醉胸腔探查10例.肺大泡用缝合切割钉(Endo-GIA)切除8例,单纯切除后用丝线缝合26例,单纯结扎12例;气胸单纯胸膜粘连松解7例,单纯胸膜固定12例;肺错构瘤切除6例,肺转移癌切除9例,其他肺良性结节楔形切除24例;结核性脓胸纤维板剥脱5例,膈肌破裂修补3例,凝固性血胸清除4例;其中辅以5~8cm小切口16例.结果 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常见的并发症是肺漏气,包裹性积液.结论 VATS的适应证不断扩大,除肺大泡、气胸外,应用较多的还是周围型肺癌或其他肺周围良性结节切除、外伤性膈肌破裂、良恶性胸腔积液等的诊治.

    作者:张富全;张建国;高敬增;连爱民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阑尾切除术不缝腹膜300例

    目的 探讨阑尾切除术不缝腹膜原理.方法 结合文献资料对300例阑尾切除术不缝腹膜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0例手术病人术后复查出现1例肠粘连,切口感染3例.结论 阑尾切除术不缝腹膜的目的 是预防肠粘连.

    作者:朱镇 刊期: 2006年第29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