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液红细胞及白细胞的尿干化学分析与显微镜法联合检测

何树光

关键词:尿干化学分析, 显微镜法, 红细胞, 白细胞, 检测
摘要:本文采用尿干化学分析与显微镜法对尿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进行联合检测,结果发现检测的350例尿标本中,RBC干化学法阳性187例,显微镜法阳性123例,两法阳性符合率65.78%;WBC干化学法阳性89例,显微镜法阳性117例,两法阳性符合率76.07%.所以用显微镜和尿干化学分析仪联合进行检测,可以提高对尿液有形成分RBC、WBC的联合检测结果,为临床提供可靠、准确的诊断依据,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血浆置换结合血液透析抢救鱼胆中毒并严重肝损伤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结合血液透析在合并有严重肝功能损害、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鱼胆中毒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离心式血浆置换结合血液透析,对8例急性鱼胆中毒患者除常规对症治疗外,于入院48h内行1~2次血浆置换,然后行血液透析2~3次/周,检测血浆置换及透析前后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情况,观察病情恢复情况.结果 黄疸于入院2~3天后渐退,平均住院23天,7例治愈,1例因经济原因病情稳定后自动出院.结论 血浆置换结合血液透析,对合并有严重肝功能损害,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鱼胆中毒患者,能迅速、有效地清除血中内、外源性毒素,缩短昏迷清醒时间,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胡宏;刘金洪;许忠仁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56例

    颈椎病病程长,易复发,治疗效果差,又无特效办法,尤以神经根型颈椎病为著,往往需要手术治疗,不但费用高,而且风险大.近年来我科采用手法配合颈部神经根或韧带封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6例,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牛拥军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吗啡单次注入硬膜外腔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吗啡单次注入硬膜外腔对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36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20例.Ⅰ组术毕单次吗啡5 mg注入硬膜外腔,Ⅱ组术毕与硬膜外导管连接设置好的PCEA装置(5 mg吗啡加生理盐水至100 ml),Ⅲ组术毕不使用任何药物.结果 Ⅰ、Ⅱ组术后无明显疼痛感,镇痛效果良好,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Ⅲ组患者则有明显的术后疼痛感.Ⅰ组患者的术后肠蠕动完全恢复时间明显快于Ⅱ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Ⅰ、Ⅱ组患者产后出血、子宫复旧、泌乳情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单次吗啡注射完全能达到PCEA的镇痛效果,且方法简单,适合推广使用.

    作者:张心耸;王怀君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多发性硬化误诊1例报告

    1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41岁,2003年6月18日入院.患者于1998年8月开始逐渐出现右眼视物不清,视力下降,并且愈发严重,曾多次到眼科医院就诊,诊断为右眼视神经炎,经治疗逐渐缓解.但于2003年3月症状复发并加重,视力明显下降,以后又逐渐缓解.如此反复多次.至该次就诊时右眼已全盲,无光感.既往健康.

    作者:吴卫光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阑尾切除术不缝腹膜300例

    目的 探讨阑尾切除术不缝腹膜原理.方法 结合文献资料对300例阑尾切除术不缝腹膜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0例手术病人术后复查出现1例肠粘连,切口感染3例.结论 阑尾切除术不缝腹膜的目的 是预防肠粘连.

    作者:朱镇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药物不良反应评估和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医院2005年1月~2006年6月的ADR报告157份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7例ADR临床表现以皮肤过敏反应为主(占53.5%)、其次是消化系统损伤(占19.7%),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与药物性质有关,抗生素引起的ADR多(34.1%),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7.8%);另外还与性别、年龄、用药途径等因素有关.结论 医院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张勇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204例真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我院临床病人真菌感染情况及耐药状况,为临床治疗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我院临床送检标本中所分离的真菌,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和梅里埃API CANDIDA 2.0进行菌株鉴定,康泰FUNGUS药敏条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年中所分离的204株真菌含7个种类的真菌,其中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大,为41.1%,7种真菌对7种抗真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平均耐药率为13.1%.结论 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耐药菌株的产生也在增多.

    作者:张东航;杨松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pre-S1测定在抗HBV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前S1蛋白(Pre-S1)测定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中作为疗效判定指标的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Pre-S1,结合ALT、HBVDNA、HBeAg检测,根据上述指标转换情况判断抗HBV治疗效果.结果 在CHB治疗中甲、乙两组分别用不同标准判断抗HBV疗效,结果甲组在ALT复常、HB-VDNA阴转及HBeAg血清转换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Pre-S1阴转作为判断疗效指标比乙组更确切可靠(u=2.60,p<0.01).结论 在CHB抗HBV治疗中,仅以ALT复常、HBVDNA及HBeAg阴转作为疗效判定指标有一定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合并检测相对保守的Pre-S1作为病毒复制与否的指标来判断疗效更确切可靠.

    作者:孙和才;李淑丽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成人过敏性紫癜误诊分析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较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炎症,亦称免疫性血管性疾病.临床主要有皮肤型、腹型、肾型、关节型及其它类型,皮肤型多见.发病人群多为儿童,成人少见,尤以腹痛为首发表现者,极易误诊为外科急腹症.本文回顾分析我院1996年6月~2004年4月收治的以腹痛为首发表现10例成人过敏性紫癜患者,其中内镜检查8例,以探索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误诊原因.

    作者:佟雨红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强化健康教育加双固定法在防范意外拔管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强化健康教育加双固定法在防范意外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04年1月~2004年12月转入ICU监护的266例食管贲门癌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对其留置的胃管、鼻--十二指肠营养管进行单固定(对照组);对2005年1月~2005年12月转入ICU监护的282例食管贲门癌患者实施强化健康教育,对其留置的胃管、鼻--十二指肠营养管实施双固定(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意外拔管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意外拔管率为3.28%,观察组患者的意外拔管率为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健康教育加双固定法在防范意外拔管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意外拔管率.

    作者:李军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小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在血球计数仪中对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

    本文通过与传统手工计数法相比较,讨论小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中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作者:黄进春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温针疗法对胃肠道手术后镇痛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研究温针疗法对胃肠道手术后使用术后静脉镇痛泵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温针组(30例)手术当日起连续3天温针穴位治疗,术毕接静脉镇痛泵;对照组(30例)不用温针治疗,术毕接静脉镇痛泵.结果 温针组患者术毕肛门排气时间、拔胃管时间、进流质时间明显缩短,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道手术患者使用温针疗法,可明显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作者:常玉林;单士强;刘香阁;宋国洲;马亚利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足三里封闭提高化疗患者白细胞数量效果观察

    抗癌药物除能杀死肿瘤细胞外,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也有不同程度的杀伤作用,尤以对生长旺盛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更为明显.我科自2001年~2004年对121例白细胞>2.0×109/L,且<3.5×109/L的化疗患者采用足三里穴位注药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玉兰;李光;李艳萍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苦参素联合三甲益肝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苦参素联合三甲益肝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 将65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苦参素组14例,三甲冲剂组30例,联合治疗组21例,分别采用苦参素、三甲益肝冲剂及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苦参素组、三甲冲剂组及联合治疗组血清HA、IV-C、PCⅢ水平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联合治疗组较三甲冲剂组和苦参素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苦参素及三甲益肝冲剂有保肝和抗肝纤维化的作用,苦参素和三甲益肝冲剂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作者:高海丽;申保生;杨道坤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安定在高原地区用于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

    果洛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处三江源头,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高寒缺氧,为了减轻人工流产时的痛苦,减少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解除受术者的恐慌心理,提高计划生育手术质量,本文对人工流产手术前使用静脉推注安定10ml,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淑娟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206例更年期女性活动平板试验分析

    活动平板试验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检查,临床上用于对冠心病、不明原因晕厥、某些心律失常、早期不稳定性高血压等诊断,本文就一组更年期女性做此项检查的情况予以分析.

    作者:王志英;周晋;龚红政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

    目的 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在中下段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40例中下段直肠癌接受TME的情况.结果 1例术中发现无法切除,行乙状结肠造瘘术;1例术后2年发现肝转移;1例保肛手术,术后1年复发,改行meil术,随诊1年无异常;其余近期随访无异常,术后无吻合口瘘及排尿、性功能障碍发生.结论 TME是减少直肠癌术后复发和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作者:杨全德;谭阳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老年性痴呆的药物治疗进展

    本文概述老年性痴呆药物治疗的应用,为临床治疗老年性痴呆提供用药参考.

    作者:张德全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加宫腔填塞纱条用于剖宫产严重出血12例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加宫腔填塞纱条在剖宫产严重大出血中的止血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12例经使用缩宫素、按摩子宫无效的剖宫产严重大出血患者,在输血、输液的情况下采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加宫腔填塞纱条的止血效果.结果 12例患者出血均得到控制,无1例子宫切除.结论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加宫腔纱条填塞术是治疗剖宫产术中严重出血的有效方法,效果明显,减少了子宫切除的危险.

    作者:李雪梅 刊期: 2006年第29期

  • 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切除33例治疗分析

    上段食管癌手术治疗有许多术式可供选择,并各有其优缺点.我科自2002年3月至2006年7月采用颈胸腹三切口(右胸前外侧)术式为33例中上段食管癌患者施行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顾剑峰;蒋治平;陈汉生;张寅 刊期: 2006年第29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