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廷智
目的:探讨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采用大量补液和小剂量胰岛素加清开灵静点的方法治疗,观察血生化,血渗透压指标变化和转归.结果:本组患者16例,临床好转12例(75%),死亡4例(25%),其中1例死于严重感染伴肾衰,1例死于患者来院前因肺炎用葡萄糖加抗生素误治诱发本病死于感染性休克,多脏器衰竭,1例死于脑水肿、脑疝,1例死于心梗合并心衰.结论:对本病患者及早正确诊断,及时大量补液及小剂量胰岛素的静脉输注和足量高效的抗生素的给予以及滋阴通胕的中药的运用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作者:刘丽;杨树先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观察阿卡波糖联合格列吡嗪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单用格列吡嗪继发失效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年龄>65岁的2型糖尿病单用格列吡嗪失效患者加用阿卡波糖口服治疗12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6、12周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以及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小时胰岛素(PINS)水平、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体重指数(BMI).结果: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基化血红蛋白水平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清胰岛素水平无明显变化,治疗后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变化,甘油三酯下降明显.结论:阿卡波糖联合格列吡嗪应用治疗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作者:郭向红;郭晓珍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探讨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4例经MRI证实的CPM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平均年龄41岁,具有闭锁综合征表现,MRI示脑桥中央病灶(长T1、长T2信号),经缓慢矫正电解质紊乱,给予激素、脱水剂等治疗,2例好转出院,2例死亡.结论:矫正电解质紊乱不宜过快,脑MRI对本病早期确诊意义重大.
作者:张敏;朱美婕 刊期: 2011年第36期
我国20世纪80年代糖尿病发病率仅0.67%,1996年增加到3.67%,20年中增长了5~6倍,目前有统计增长到6%,估计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超过4000万,成为发病率第1的慢性病.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医护患交流不足,人们对糖尿病知识缺乏,使糖尿病患者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并发症提前发生,生活质量降低,为此,对社区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集体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水平和自我监护能力,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
作者:贾婷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剖宫产产后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对102例实施术后舒适护理的剖宫产产妇与102例常规护理的产妇护理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舒适护理组产妇在疼痛减轻、泌乳是否充足、睡眠质量、紧张焦虑和满意程度方面与常规护理组产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舒适护理对剖宫产产妇产后恢复效果较好.
作者:何苑仪;谈霭霞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讨论其作用机制.方法:冠心病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4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71例口服稳心颗粒,对照组75例给予芪冬颐心口服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23%,对照组6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71.34%,对照组49.34%,P<0.01;且治疗组对轻、中、较重度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均有很好疗效.结论: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合不稳定性心绞痛具有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小.
作者:李洪丽;徐莲丽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探求电子阴道镜下定位活组织检查在宫颈病变普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00名已婚农村妇女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后,对其中414例细胞学巴氏涂片检查异常者进行进一步阴道镜下行多点定位活检并送病理检查.结果:宫颈CIN 75例,宫颈癌5例,355例经阴道镜下活检病例中,巴氏Ⅲ级以上可疑病变101例,活检证实68例,与细胞学诊断符合率67.33%,细胞学阴性但临床可疑宫颈病变33例,活检证实8例,诊断符合率24.24%.结论: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异常者阴道镜下定位活检能及早发现宫颈癌前病变,是方便、安全、经济、可靠的检查方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宫颈病变普查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祁亚男;牛耀红 刊期: 2011年第36期
一般处理对高度疑诊或确诊PTE的患者,应严密监测患者呼吸、心率、血压、静脉压、心电图及血气的变化,对于有焦虑和惊恐症状的患者应予安慰并可适当使用镇静剂;胸痛者可予止痛剂;对于发热、咳嗽等症状可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对大面积PTE可收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对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应绝对卧床至抗凝达到一定强度(INR在2.0左右)方可轻微活动,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等.
作者:王正斌 刊期: 2011年第36期
近年来,随着多种药物的开发应用,临床上对于儿童皮肤病的用药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重要的是抗菌、抗真菌、抗病毒药物以及维A酸类、钙泊三醇、静脉γ-球蛋白的应用.``本文通过对抗菌、抗真菌、抗病毒药物及免疫类制剂几种常用药物的应用进行回顾分析,总结这些新的药物在治疗儿童皮肤病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任惠娟;胡桂芝 刊期: 2011年第36期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免疫力下降人群增多,临床上深部真菌感染,尤其是肺部真菌病明显增加.因此,提高对真菌感染的诊断水平及对病原的认识,优化使用抗真菌药物是防治真菌感染的有效手段.
作者:郭立恒 刊期: 2011年第36期
上消化道异物是消化系统急症,临床上首选胃镜取出,绝大多数上消化道异物可以经胃镜安全取出[1].可减轻患者的手术创伤及经济负担.术前评估和术中密切的医护配合与熟练的内镜操作技术可显著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2008年7月~2011年5月收治经内镜下诊治上消化道异物患者57例,成功取出56例,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凤英;贾宇新;吴迪 刊期: 2011年第36期
五官科是一门临床学科,既有一般临床医学课程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改进五官科教学、提高五官科学教学质量,这是临床教学的焦点.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内外妇儿等较感兴趣,而对五官科等了解较少,重视程度差.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内外妇儿在临床应用中比较广泛,特别是内科和外科为学生掌握临床综合知识的基础;再者因为是学生的认识片面,同时由于五官科属于考查课程,学生不重视.且临床疾病的诊断多依靠专科检查设备,对初学者来讲,不易理解,学习难度大,这些因素给五官科授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大限度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增强其对五官科的感性认识,并为临床实习和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是值得每一位五官科教师探讨的课题.
作者:吴枫 刊期: 2011年第36期
临床资料2010年1~11月收治全麻开胸手术患者28例.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19~77岁.通过我们的精心护理和治疗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隋英军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有很多,手术治疗只是其中一种,其目的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解除神经根的压迫从而缓解临床症状.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实施综合护理,预防和控制了并发症的发生早期,提高了手术疗效,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
作者:李庆英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研究荜茇有效成份对小鼠的血脂作用的影响.方法:以昆明小白鼠食饵性高脂血症为模型,辛伐他汀为阳性对照药,给予高脂饲料的同时灌服供试药,连续21天.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含量,来研究荜茇有效成份对小白鼠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给药组与高脂饲料对照组比较,实验21天后小鼠血清TC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不皂化组和荜茇油组(P<0.05),有降血脂的作用,作用不如辛伐他汀明显.辛伐他汀组、皂化物组、皂化物合成组、不皂化物合成组与模型组的TC含量比较,血清中TC含量显著降低(P<0.001).结论:结果表明荜茇的有效成份可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含量.
作者:朱磊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对108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108例中,发热100%,有焦痂溃疡96例(89%),淋巴结肿大63例(58.3%),肝肿大32例(29.6%),脾肿大23例(21.3%).合并两个或以上脏器损害67例(62%).结果:病程越长,确诊越迟,器官损害越多,损害的程度也越重.74例外斐氏试验OXK 1:80以上32例,阳性率43.3%.误诊92例,误诊率85.2%.结论:分析其误诊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警惕,强调全面、仔细的体检,有意识的查找焦痂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利锋;李文元;刘丽斌;马燕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硬变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措施,减少其出血及死亡.方法:采用心理护理、积极补充血容量、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饮食护理等有效的护理措施治疗肝硬变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4例.结果:44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结论:肝硬变是一种中晚期肝病,而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变常见的并发症,严密观察病情,迅速,准确地配合抢救治疗、细致做好临床护理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作者:潘燕洪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探讨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对策,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抢救成功率.方法: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快速准确的诊断、正确的急救措施及安全转运.结果:患者安全送回医院,成功救治45例,当场死亡5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是重要的急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对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作者:陶娜 刊期: 2011年第36期
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涉及各个方面,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更是与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据报道,气象学家预测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长升2℃,与目前的大气环境相比,这种变化将可能导致部分地区的天气形式及生态平衡发生改变,将对人类的健康及疾病的种类造成影响.在这些变化中,气候对传染病的影响更是至关重要.传染病主要的传播形式很多是经大气及飞沫传播,温度也是影响其传播的关键因素,温度的升高将增加水类传播疾病(例如:霍乱和贝类水产品中毒)的发病率,使人类受到传染病的威胁,积极发展疾病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对策,对减少气候变化对传染病传染的影响意义深远.
作者:孟祥敏 刊期: 2011年第36期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随着经济的不断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蓬勃兴起,精河县饮食服务业发展迅速.2010年1~12月对精河县辖区各大宾馆,饭店及个体食摊点的服务人员进行健康体检,检查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血清中HBsAg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并对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帕力旦·吐尔逊;孙洲 刊期: 2011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