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金艳;刘明;林冠霞;雷晓毅;黄玉林;陈雅真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越来越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身体特殊性决定了其内科各种合并症较多,骨折后再发生各种内科疾病或已有内科疾病加重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同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着卧床时间的增加,引发各种并发症的风险也明显增加,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2]。尤其80岁以上高龄患者,因合并多种全身疾病,手术风险高,术后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因此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方式的选择特别重要。我科于2012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132例80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勃兴;张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肾内科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对2015年9月1日~10月1日我院肾内科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种类分布和品种进行分析,并综合评价70例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肾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8.52%,抗菌药物以头孢类和青霉素类为主,送检率为58.6%,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占18.57%。结论肾内科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品种、送检率均合理,但依然有使用不合理的情况。
作者:林晓霞;杨成密;陈银清;黎规丰;吴春桃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第四脑室肿瘤由于其复杂的解剖结构,且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呼吸循环等重要的生命体征中枢多分布于此,因而手术风险大、操作难度大、术后并发症较多[1]。我们对30例第四脑室肿瘤患者选择不同的显微手术入路方式做了探讨分析,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李春辉;喻坚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脂代谢指标联合血清CEA、CA72-4、CA19-9检测诊断结直肠癌的临床意义。方法以结直肠癌患者100例(肿瘤组)、结直肠息肉患者100例(息肉组)及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使用生化分析方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脂代谢指标及血清癌胚抗原(CEA)、癌抗原72-4(CA72-4)及糖链抗原19-9(CA19-9)等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肿瘤组患者血清TC、TG、HDL-C和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息肉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患者血清CEA、CA72-4、CA19-9水平均明显高于息肉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患者血清TC、LDL-C水平分别与CEA、CA72-4、CA19-9有相关性,但TG、HDL-C水平与CEA、CA72-4、CA19-9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CEA、CA72-4、CA19-9联合血清脂代谢指标检测的灵敏度较高,对结直肠癌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唐旭军;黄德旺;李岳桓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布拉氏酵母菌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将180例HP感染的初次治疗患者随机分配至益生菌组和三联组,益生菌组给予雷贝拉唑10mg/次,2次/d;阿莫西林1.0g/次,2次/d;克拉霉素500mg/次,2次/d;布拉氏酵母菌散500mg/次,2次/d,疗程14d。三联组给予雷贝拉唑10mg/次,2次/d;阿莫西林1.0g/次,2次/d;克拉霉素500mg/次,2次/d,疗程14d。疗程结束6周后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判断HP根除情况,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按意向性(ITT)分析时,益生菌组、三联组对HP的根除率分别为83.3%、7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符合方案(PP)分析时,益生菌组、三联组对HP的根除率分别为88.2%、7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益生菌组为12.2%,三联组为26.7%,益生菌组显著低于三联组(P<0.05),益生菌组患者腹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联合标准三联疗法并不能显著提高HP的根除率,但能明显降低治疗过程中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别是腹泻的发生率。
作者:章金艳;刘明;林冠霞;雷晓毅;黄玉林;陈雅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诊治水平。方法收集11例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诊治情况,随访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生存信息,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1例患者中,男3例,女8例,中位年龄45岁,主要症状为咳嗽、血痰及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肿瘤均位于中央气道,内镜下表现为隆起型肿物或气道粘膜肿胀肥厚,CT见管壁不规则增厚或软组织密度肿块影。组织学见肿瘤细胞排列成腺管状、筛状或实性团状。行手术治疗8例,其中5例切缘有癌残留者行放疗3例。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为100%(4/4),癌残留者术后放疗后4年均无复发转移。行姑息性放化疗或单纯化疗各1例,分别已生存14个月及48个月,均无转移。结论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好发于中央气道的低度恶性肿瘤,进展慢,易误诊,其进行性呼吸困难表现较特异,内镜检查并活检、CT扫描及其图像后处理对确定病变性质、范围及治疗方案有价值。治疗宜采用手术和放疗或单纯放疗,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对气道梗阻严重而不能手术的患者也是一个选择。
作者:冯文华;张冠军;高宇明;贾晓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医院既要生存,又要快速发展和壮大,人才是重要因素[1]。许多知名医院竞相以“人才兴院”为战略,拓宽招聘渠道,广纳贤才,推动医院发展。我院是一所综合性的三级职工医院,近年来,在人才引进工作方面不断摸索,拓宽招聘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客观评估医院发展现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合理制定人才需求计划。在主流媒体、医院网站上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与各大医学高校建立长久合作关系,推荐、自荐双管齐下。通过提供良好的待遇和宽广的发展空间吸引优秀人才,扩建人才队伍。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作者:晏俪航 刊期: 2016年第05期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及方法的不断改进,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越来越高。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为理想、临床上为常用的血液透析永久性血管通路,被视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1]。故而血透护士就成为维护透析患者生命线的第一使者,对内瘘的护理尤为重要。首先由于患者必须忍受内瘘穿刺时的疼痛,穿刺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及焦虑。其次护士上机前工作繁忙,穿刺时承受的压力很大,传统穿刺方法受患者血管走向及操作空间的影响,操作不方便。所以为减轻穿刺时患者及护士的身心压力,对传统的内瘘穿刺方法进行了改良,现将我科内瘘动脉端离心穿刺方法的改良及其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晓慧;张引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姑息性全胃切除术对老年人胃癌患者IL-2、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人胃癌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行姑息性全胃切除术治疗,对照组在同期进行非手术切除姑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0.5年、1年、2年生存率及IL-2和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0.5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及术后4周,观察组的IL-2和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姑息性全胃切除术对老年人晚期胃癌治疗效果良好,能有效降低IL-2、TNF-α含量,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作者:卢杏生;秦安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发生炎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主要与感染、免疫、遗传和精神因素有关,是多因素多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1]。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反复发作、结直肠黏膜慢性炎症、溃疡、乏力、食欲不振、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2],多发于20~40岁人群。
作者:赵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盐酸替扎尼定联合坦度螺酮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F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46例符合美国风湿病学院(ACR)FS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盐酸替扎尼定组)20例,B组(盐酸替扎尼定联合坦度螺酮组)26例。经12周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目测标尺法(V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纤维肌痛影响问卷调查(FIQ)评分、Hamilton焦虑量表(HAMA)评分、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经1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FIQ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AD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ADL评分、FIQ评分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盐酸替扎尼定联合坦度螺酮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好。
作者:林长艺;吴培埕;徐朝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大肠埃希菌是环境中广泛存在且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肠杆菌科细菌,是人体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之一,也常在皮肤表面或其他部位定植,故该菌是引起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血流感染的发病率每年达80~189/100000,其中,大肠埃希菌感染约为35/100000[1]。2011年全国耐药监测数据显示,大肠埃希菌的院内感染率居病原菌首位[2]。本院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今大肠埃希菌导致的院内感染为多见,尤其是在血流感染中。因此正确认识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现状及耐药率变迁非常重要,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感染的客观依据。
作者:艾根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中国及亚洲国家脑出血病因以高血压多见,我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呈多发化、年轻化[1]。高血压脑出血(HICH)所致脑疝患者治疗难度更大,预后更差。我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对54例采用去骨瓣减压脑内血肿清除联合气管切开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脑疝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巍;孙绪祥;白海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干燥综合征(Sj觟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对外分泌腺体的进行性侵犯,使腺体细胞破坏,功能丧失。由于泪腺、涎腺的受累,临床多表现为口眼干燥,此外,尚有其它外分泌腺及腺体外其它器官的受累而出现多系统损害症状。泌尿系统是常见受累器官之一,但有关泌尿系统损害的超声声像图研究甚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体检的28例干燥综合征患者的泌尿系声像图表现,并与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特点做对照,研究其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增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鼠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住的134耳突发性耳聋患者,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银杏叶提取物、甲强龙静脉输液治疗,纯音听阈检查判定疗效。结果药物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1%。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听力曲线类型及听阈损失程度与疾病的预后相关(P<0.05或P<0.01)。结论年龄<50岁、病程短、听力损失程度轻的患者比年龄≥50岁、病程长、听力损失程度重的患者疗效好。低频听力下降型治疗效果好,全频听力下降型次之,高频听力下降型和全聋治疗效果差。
作者:陈菲菲;胡海文;李靖;李文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乳腺癌是女性群体中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乳腺癌早期治疗后的复发率较高,形成局部复发性乳腺癌,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故而如何有效地减少乳腺癌复发率成为临床工作者热议的话题。近年来,有学者选择在原有的治疗基础上加再程放疗以降低再次复发的可能性,具有一定的效果[1]。为探讨再程放疗联合多学科综合治疗局部复发乳腺癌的近期、远期疗效与安全性分析,现对我院10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痔疮是肛肠科临床上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可发病于各年龄段人群,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据相关调查显示,肛肠疾病的发病率约占我国人口总数的59.1%,其中约88%为痔疮[1]。痔疮一旦发病,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治疗痔疮的措施较多,如药物、冷冻、微波、注射、红外线及手术等,相关学者认为,对于中重度痔疮患者而言,除手术治疗,胶圈套扎法是治疗痔疮的佳方法[2,3]。
作者:谢裕强;庄丹;林锡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急性肺炎血清中HO-1、hs-CRP、PCT和WBC含量及其变化规律,从而研究HO-1与hs-CRP、PCT和WBC之间关联性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急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重症肺炎组55例,轻症肺炎组65例。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留取清晨空腹血液标本,分别测定HO-1、hs-CRP、PCT和WBC浓度。结果重症肺炎组、轻症肺炎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O-1、hs-CRP及PCT均明显升高(P<0.05),重症肺炎组与轻症肺炎组比较,HO-1有显著性升高(P<0.05)。 Pearson检测显示重症肺炎组HO-1与PCT(r=0.675、P=0.000)及hs-CRP(r=0.483、P=0.000)之间呈直线正相关性。结论 HO-1是一种新型生物指标,检测血清中HO-1有助于判断急性肺炎严重程度。
作者:邸书涵;张一兵;罗真真;卢德永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血友病A(HA)是一种常见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1],是由于凝血因子Ⅷ(FⅧ)基因突变导致人体内凝血因子Ⅷ水平缺乏或降低的一种终身出血障碍性疾病,可引起关节和(或)肌肉异常出血的反复发生[2]。为了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主要是依靠反复输注FⅧ制剂来进行替代治疗。但这样会导致体内产生FⅧ抑制物,伴有FⅧ抑制物的患者其致残率及死亡率极高[3],更容易发生出血。我国血友病患病率为2.73/10万人口[4]。
作者:王迪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楔状缺损(wedge-shaped defect)是牙唇、颊侧颈部硬组织发生缓慢消耗所致的缺损,是一种较常见的口腔疾病,发病率约为50%,在老年人中发病率更高[1]。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充填方法治疗楔状缺损,由于缺损位置的特殊性,充填时粘接界面容易受到龈沟液、炎性渗出和血液的污染,且位于龈下的缺损不易完全暴露,易发生充填材料与牙体组织不密合,造成远期充填物脱落、局部牙龈炎症等问题[2,3]。因此,在治疗位于龈下的楔状缺损时,通常采用排龈的方法提高治疗成功率,常用的排龈方法有排龈线排龈法、排龈膏排龈法、推龈器排龈法、外科手术排龈法等[4]。本研究比较了三种排龈方法在修复楔状缺损时的疗效,希望为临床排龈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张竹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