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蔡坤;王学平;王少华;王春波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2(Ang-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水平变化与病情预后的关系。寻找早期预测结直肠癌发病的血清标志物,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31例早期结直肠癌、2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作为研究组,40例正常健康人群的血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Ang-2和MMP-2的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清Ang-2和MMP-2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随着疾病临床分期的增加,研究组Ang-2和MMP-2的水平愈加增高(P均<0.01);相关性分析表明,Ang-2和MMP-2呈正相关(r=0.547, P=0.007)。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Ang-2和MMP-2的水平与结直肠癌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Ang-2和MMP-2的检测可能可以预测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刘永源;何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表格是记录数据或事物分类等的一种有效表达方式,具有简洁、清晰、准确的特点,逻辑性和对比性又很强,我刊目前推荐使用三线表(是卡线表经简化和改造而成的),通常一个表只有3条线,即顶线、底线和栏目线,“三线表”由此而得名。其中顶线和底线为粗线,栏目线为细线,必要时可加辅助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科学性就是客观真实性。医学论文的科学性就是指作者(研究者)认真贯彻“三严”精神,尊重事实和原始材料,恰如其分地总结自己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或说明和解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问题。医学论文是否有科学性,首先要看作者的实验设计是否正确,例如医学临床试验的几个原则:①确定合格病例;②随机分组;③影响结果的因素均衡地分布于两组;④双盲法观察结果。其次要看作者对实验数据的医学统计处理方法是否得当。许多作者或研究者在研究和总结时,不严格按科学研究方法学进行,其科学性是很值得怀疑的。例如在选题方面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许多选题重复、雷同;创新不足;文题与内容不一致;没有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样本缺乏代表性;样本的分组不按事物本质进行,缺乏可比性;有的没有对照,无从对比,优劣难分;不做统计学处理,或统计处理不正确等。医学科研论文的科学性一般根据设计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可靠、数据是否可信、资料是否准确、论点是否明确、结论是否科学、讨论是否求实几方面进行判断。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和减毒活疫苗(OPV)不同联合接种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将2009~2013年内收集的在管辖区域具备进行计划免疫4个部门的2400例新生儿进行随机分组,其中一组进行1剂IPV和2剂OPV序贯(I-O-O)(A组),另一组2剂IPV和1剂OPV序贯(I-I-O)(B组),并观察两组新生儿进行接种后的反应。结果这两种方式对于新生儿计划免疫无明显的差异。结论这两种方式对于新生儿进行脊髓灰质炎的计划免疫无不良反应。
作者:何斯;杨洁;黄芳;何雅青;单芙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临床特点及院内再灌注方式对远期死亡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我院急救中心2008年1月~2011年12月院前急救的急性STEMI患者80例临床资料,对其19项临床特点和院内再灌注方式(包括溶栓和/或PCI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其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平均随访(42.3±12.3)个月,总病死率为22.5%(18/80),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病死率为61.5%(8/13),转诊至有能力行PCI医院者病死率为18.0%(11/61),首次医疗接触至有能力行 PCI 医院的时间为(31.9±14.7)min,转诊至无能力行 PCI医院者病死率为36.8%(7/19)。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低于未再灌注治疗者(P<0.001),不同再灌注方式及转诊去向对病死率无显著影响。心源性休克(P<0.05,RR 8.561,95%CI 1.325~55.324)、未再灌注治疗(P<0.001,RR 20.860,95%CI 4.431~162.811)是急性STEMI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心源性休克、未再灌注治疗是急性STEMI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院前急救STEMI重要的是尽快行再灌注治疗,降低其病死率。
作者:陈育苗;代明岩;邓国强;郭燕青;邓本立;郝薇;冯晓华;潘淑莉;王晓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引言也叫前言。引言作为医学论文的开场白,应以简短的文字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热点、存在的问题,以便读者了解该文的概貌,起导读的作用。引言也可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结果、意义和前景,不要展开讨论。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颈浅丛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20例甲状腺腺瘤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为颈浅丛阻滞麻醉组;B组为颈浅丛阻滞麻醉+静脉注射芬太尼组;C组为颈浅丛阻滞麻醉+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组。分别观察记录不同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警觉/镇静(OAA/S)评分,术后随访追踪观察并记录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剥离甲状腺时C组的OA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1),也低于A组(P<0.01)。 A组的VAS评分高于B组、C组(P<0.01),B组的脉搏血氧饱和度低于A组和C组(P<0.05);C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低(P<0.01),A组高。3组比较,术后追踪观察出现喉返神经麻痹及膈神经麻痹病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的恶心呕吐高于A组和C组(P<0.01),A组高于C组(P<0.05)。结论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复合颈浅丛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腺瘤切除术麻醉效果较好。
作者:于洋;蔡坤;王学平;王少华;王春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实施“卓越计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个重要内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农村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如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卫生人才,促进基层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目前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全国第一批、河南省唯一的“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结合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超前谋划,主动作为,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王建国;徐宛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右美托咪定及丙泊酚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需要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丙泊酚组(P组),各20例。右美托咪定组(D 组)给予负荷剂量1μg/kg,维持剂量0.2~0.7μg·kg-1·min-1。丙泊酚组(P组)给予负荷剂量1~3mg/kg,维持剂量0.5~4.0mg·kg-1·min-1镇静。机械通气后24h内,两组患者均每2h记录一次BIS值,随后立即进行RASS评分;同时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后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以RASS评分<-3分为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确定两组药物镇静适度时所对应的适BIS 值。结果两组患者BIS与RASS评分均具有较好相关性,其中右美托咪定组的相关性较丙泊酚组差。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佳BIS截断值为58.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29、0.872;丙泊酚组患者的佳BIS截断值为63.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87、0.875。两组患者镇静后的生命体征均较镇静前平稳。结论 BIS 可用于监测右美托咪定的镇静深度,但准确性较其监测丙泊酚的镇静深度差,在相同等级的RASS评分下,应用右美托咪定镇静的BIS值偏低。
作者:许春阳;汪易岚;叶宏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臀肌挛缩症(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GMC)是患者臀部肌肉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而出现髋关节内收、内旋等功能受限和屈曲障碍,表现为特有下肢步态和体征的临床症候群。自1970年Valderrama首次报告以来,该病已被广泛重视,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该病的治疗已从切开手术转为镜下手术,并且取得了满意疗效。臀肌挛缩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多数认为与反复肌肉注射有关,多发生于婴幼儿时期臀部肌肉注射导致的臀肌及其筋膜挛缩变性。几乎没有肌肉内注射史却伴有其他部位的肌肉挛缩的患者,先天性因素可能起主要作用[1]。随着我国卫生条件的改善,肌肉注射减少,目前臀肌挛缩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尤其在沿海地区病例更少。以往臀肌挛缩采用传统开放手术也取得了确切疗效,但是存在切口长、创伤大、出血多、康复慢、并发症多[2]的缺点。2010年5月~2012年4月,我院采用关节镜下等离子刀切断挛缩带治疗臀肌挛缩症18例36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文瑾;李小飞;盛路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是目前使用多的药物流产方式,具有使用方便、流产成功率高、花费少的优点。我院药物流产一般在门诊进行,亦有住院进行者。米非司酮为口服给药,而米索前列醇有口服和阴道给药两种途径。使用米索前列醇当日门诊观察时间为6h。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种给药方法在6h之内的流产成功率和流产时间来判断两种方案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晓丹;陈江丽;吴跃芹;丁子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强化基础护理及规范护理行为,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实惠的服务[1]。优质护理服务是随着2010年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对护理工作提出新要求,是以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为目标,加强临床护理工作,落实基础护理,改善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的护理改革。良好的服务态度及行为是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佳服务的关键[2]。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接受良好疾病护理的同时,也要求在情感心理方面得到安慰关心[3]。手术室护士是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工作的群体,每天长时间连续工作,责任重、工作量大、应急强度高,精神高度紧张,这些因素本身就会给护士造成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后,手术室护士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还需要增加术前访视患者、术中关心安慰患者、术后回访患者等工作,要求做到与患者有良好的沟通,为患者提供全程的、连续的优质护理,这有可能加剧护士的工作压力。因此,对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状况,与未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状况,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其不同工作压力的具体情况和原因,具有现实意义,能够为促进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作者:蒋红英;张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我科于2010年7月~2013年8月使用锁孔开颅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重度脑室出血(intraven-tricular haemorrhage,IVH)患者16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符耀清;周新民;顾昌伟;叶富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1.需求原则这是选题的首要原则。科研工作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医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如直接威胁人类健康、死亡率高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与糖尿病的治疗手段与预防措施。掌握疾病发生规律的医学基础研究如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揭示了胃、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的过程及原因。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是医学实践助根本需求。为了适应我国国情,要把有限的科研资金投入到迫切需要解决的医学课题中去。为此,基础医学研究应致力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事对临床医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各种精细手术器械的逐步推广与应用,对术中精细器械的灭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细器械价格昂贵,尤其是内镜摄像系统、光纤等均属不耐高温、不耐湿的设备,因此其灭菌方法受限。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技术以其快捷、高效、安全、无毒及对精细仪器损伤小等特点在手术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将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徐艳艳;王华璧;蒋大中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4基因腺病毒载体(Ad-IL-24)联合顺铂体外对人肺腺癌的抑制效应及诱导人肺腺癌的细胞凋亡机制。方法用Ad-IL-24、DDP、Ad-IL-24联合DDP分别体外作用于A549细胞12h、24h、48h,采用CCK8法及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结果 Ad-IL-24作用于A549细胞48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为27.7%,Ad-IL-24联合DDP作用于A549细胞48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为45.2%;Ad-IL-24作用于A549细胞48h细胞凋亡率为22.9%,联合用药后细胞凋亡率为35.9%。结论 Ad-IL-24对A549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能引起A549细胞凋亡,联合DDP用药后效果更佳,Ad-IL-24具有化疗增敏效应。
作者:郭锦锦;王少慧;孙万邦;杨吉成;盛伟华;缪竞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同期、分期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46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完全性铸型结石、鹿角形结石27例,不完全性、多发结石19例,结石直径2.6~4.5cm。34例有肾集合系统分离,分离程度1.5~6.5cm。5例曾行肾、输尿管开放手术取石术,术后结石复发。采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同期、分期碎石取石进行治疗。结果本组46例患者均成功建立标准通道并一期碎石取石。同期手术33例,分期手术13例,其中术中因出血,患者年龄较大,结石较大、较硬,肾镜下碎石时间较长,输尿管狭窄等原因,术中决定更改分期手术7例。本组结石清除率91.3%(42/46),均未出现大出血、邻近脏器损伤、术后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标准通道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同期、分期治疗复杂性肾结石,临床效果较好、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范先明;郭昭建;林剑锋;王世先;涂建平;叶振扬;郑健忠;梁福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宫腔超声造影术(SHG)在子宫内膜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疑为子宫内膜疾病的患者进行SHG检查,以术中所见及病理检查结果为确诊标准。结果在67例患者中,SHG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28例(占41.79%),黏膜下肌瘤19例(28.36%),子宫内膜异常增生14例(20.90%),子宫内膜癌6例(8.96%)。SHG诊断不符共9例(13.42%),其诊断符合率为86.58%(58/67)。结论 SHG是诊断子宫内膜疾病的一种安全、简便、无创且准确性高的检查方法,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孙玉贞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