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层医院综合治疗眼部碱烧伤的临床观察

赵越;潘耘;于爱民

关键词:基层医院, 综合治疗, 眼部碱烧伤, 现报道如下, 结膜下注射, 结膜囊狭窄, 急性期患者, 自体血清, 治疗基础, 影响视力, 羊膜移植, 眼球萎缩, 眼球穿孔, 角膜白斑, 睑球粘连, 单一治疗, 眼外伤, 角结膜, 并发症, 眼科
摘要:眼部碱烧伤是常见的眼外伤之一,轻者影响视力,重者常可引起角结膜坏死,结膜囊狭窄,角膜白斑,睑球粘连,泪器破坏,眼球穿孔,眼球萎缩等并发症.单靠某一种单一治疗可能疗效不理想.我院眼科自2006年起对20例碱烧伤急性期患者在传统治疗基础上,结合羊膜移植,自体血清结膜下注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三种麻醉方法的临床经济学评价

    目的 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三种麻醉方法作出临床经济学评价.方法 随机将144例患者分为3组,Ⅰ组臂丛加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Ⅱ组臂丛神经阻滞,Ⅲ组颈浅丛神经阻滞.分别计算出三种麻醉方法的成本和效果,作出成本效果比较.结果 单病例成本而言,单纯颈浅丛神经阻滞成本低,锁骨骨折位于锁骨外2,3时单纯臂丛神经阻滞平均成本低,锁骨骨折位于锁骨内1/3时单纯颈浅丛神经阻滞平均低.结论 从临床经济学角度来看,锁骨骨折位于锁骨外2/3时首选单纯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位于锁骨内1/3时首选单纯颈浅丛神经阻滞.

    作者:朱小兵;刘志龙;韩昀;张喜洋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口服孟鲁司特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加重期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口服孟鲁司特结合标准治疗与标准治疗对急性加重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23例6~14岁中度急性加重的哮喘患者(治疗组11例,安慰剂组12例),第一秒用力呼气流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second,FEV1)预计值40%~70%,两组分别给予5mg孟鲁司特与安慰剂后再给予正规抗哮喘治疗,给药前和给药后3h检测FEV1.结果 用药后治疗组FEV1增加16.8%±11.4%,安慰剂组FEV1增加19.9%±12.1%,两组间无显著差异(95%CI:-12.22%~5.95%).结论 孟鲁司特不能明显改善急性加重儿童哮喘3h后的FEV1.

    作者:庞军;陈文燕;贾玲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联合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并腹股沟疝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腹股沟疝的一期手术方法.方法 2004年10月~2008年1月,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治疗BPH,同时采用聚丙烯网片(PPM)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一期手术治疗BPH合并腹股沟疝患者56例.结果 手术效果良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等优点.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为0~7分,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5.4天.随访6个月~4年,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结论 同期行TUVP及腹股沟疝修补术,方法简单、疗效肯定,可一次性完成手术,使患者免受二次手术痛苦.

    作者:朱壮红;张建东;王树茂;段晓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延迟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N末端前体的影响

    目的 探讨延迟PCI对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本院住院治疗的AMI患者97例,根据是否行延迟PCI术分为两组(PCI组和非PCI组),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即刻、心梗后7天左右、6个月左右检测血浆中脑钠肽N末端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分别于AMI后两周、心梗后6个月左右做心脏超声检查,测定患者左室射血分数(EF)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对比PCI组和非PCI组两组患者心脏超声和NT-proBNP的动态变化.结果 6个月后PCI组的NT-proBNP较非PCI组低(P<0.01);PCI组的EF值明显高于非PCI组(P<0.05),非PCI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明显大于PCI组(P<0.05).结论 延迟PCI能改善AMI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罗文平;周勇;盛宇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盆腔、腹腔多发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提高对其诊治水平.方法 报道1例盆腔、腹腔多发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病例,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特征,并复习文献加以分析.结果 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界限不清,弥漫片状分布,部分排列呈漩涡状,细胞核圆或椭圆形,轻度异型,少量多核瘤细胞,部分淋巴细胞围绕血管.瘤细胞CD21和CD35阳性,Vim阳性,CKpan、EMA、Desmin、SMA、CD117、CD34、S-100、CD68、Calretinin、HMB45均阴性.结论 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是一种少见的低-中度恶性肿瘤,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尚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

    作者:张荣侠;肖扬;周萍;朱正龙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高压氧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高压氧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外周血中炎症细胞因子及其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n=15),对照组(n=30)和高压氧组(n=30).分别于治疗后4h、12h、1d、3d及5d时间点,利用BBB评分法对大鼠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同时应用放射免疫检测技术测定各时间点大鼠外周血中TNF-α、IL-6、IL-8及IL-10的含量.结果 对照组和高压氧组的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较假手术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高压氧组BBB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高压氧组外周血中上述炎性细胞因子在各时间点均较对照组降低fP<0.01).结论 高压氧可抑制外周血中炎性细胞活性,降低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促进损伤恢复,具有保护受损脊髓组织的作用.

    作者:胥正泉;孙永明;王海斌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肺癌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肺癌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30例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全麻组,Ⅱ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每组15例.两组分别于麻醉前(T1)、麻醉后(T2)、术毕(T3)、术后1d(T4)、术后3d(T5)测外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后、术毕、术后1d时CD3、CD4、CD8及CD4/CD8均较麻醉前下降(P<0.05),术后3dⅡ组指标恢复接近麻醉前水平,Ⅰ组各项指标仍低于麻醉前水平.两组指标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能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及麻醉药物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抑制,有利于胸科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及早恢复.

    作者:胡钦擎;张晓佳;李宏青;纪钦泉;邓敏茹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感觉神经系统-肺神经内分泌细胞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常见病,不断上升的哮喘患病率和病死率促使我们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俞茹云;王彤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术后即刻膀胱内药物灌注在浅表性膀胱癌治疗中的进展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其中70%~80%为浅表性膀胱癌[1].男性是女性的34倍,吸烟和从事暴露于致癌物的职业是危险的发病因素.超过90%的膀胱肿瘤来源于尿路上皮,5%~10%为磷癌,2%~3%为腺癌.对于浅表性膀胱癌,任何保留膀胱的手术治疗,术后2年肿瘤复发率为13%~70%[2].

    作者:雷普;王健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益宫颗粒治疗产后恶露不绝88例分析

    产后恶露不绝是由于产时劳伤经脉,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而致产后10天以上仍有阴道流血的一类疾病,该病为产科临床常见病之一.本文对88例产后恶露不绝患者服用益宫颗粒疗效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善平;姜向阳;景如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Ⅰ类手术切口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我们对某省级三级甲等专科医院150例Ⅰ类手术切口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为指导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文;黄天文;李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切开复位内同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7~2008年,作者采用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18例20侧,骨折类型按A0分型B2型4侧,B3型5侧,C1型4侧,C2型3侧,C3型4侧.均为闭合性骨折.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10~22个月).腕关节功能评价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组优良率为85%.结论 对于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的疗效十分显著.

    作者:田康松;华锦明;凡桂勇;王海斌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胰腺损伤35例诊断与手术治疗探讨

    胰腺损伤较少见,发生率约占腹部外伤的1%~3%.由于胰腺位置深而隐蔽,加之后腹膜屏蔽作用,症状出现延缓而模糊,且常合并有其他部位损伤,诊治较困难,并发症多[1].我院1998年3月~2008年3月共收治胰腺损伤35例,现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提高对胰腺损伤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作者:蒋维;周萃阶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手部皮肤撕脱伤治疗探讨

    目的 探讨手部皮肤严重撕脱伤的外科治疗.方法 9例手部皮肤撕脱伤,分别采用术式一、术式二、术式三3种方案,将剥脱皮肤缝合或回植.结果 所有撕脱皮肤全部成活.结论 对手部严重皮肤撕脱伤,根据损伤程度和被撕脱皮肤完整与否可采取不同手术方案处理,但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遵守有利于创面覆盖.伤口愈合功能恢复的原则.

    作者:陈圣海;欧阳晓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早期CT征象

    随着CT的广泛普及应用和院前急救的发展,CT发现迟发性脑内血肿病例越来越多,重视其早期CT表现,不但能提高影像工作人员对本病的认识,更能为临床及时实施有效的诊疗提供帮助.笔者搜集我院2000年2月~2009年4月住院患者中经CT复查证实的31例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病例.回顾性分析其首次CT异常征象,评价这些早期征象对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预期诊断意义,以利早期诊断治疗.

    作者:肖焱平;徐敏容;熊卫国;张向美;钟四安;王刚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SDF-1/CXCR4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SDF-1/CXCR4在正常妊娠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中的表达和血清水平.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孕妇(妊娠期高血压、轻度先兆子痫、重度先兆子痫和正常妊娠组各15例)胎盘组织中SDF-1/CXCR4表达程度,同时用ELISA检测孕妇血清中SDF-1的浓度水平.结果 SDF-1在妊娠期高血压组及正常妊娠组的胎盘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子痫前期组中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妊娠高血压组与正常妊娠组血清SDF-1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及重度子痫前期组SDF-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01).结论 SDF-1/CXCR4可能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陆秀芳;李晓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无创性动态血压在临床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无创性动态血压(ABPM)监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虽问世仅十余年,却是一项极有发展前景的诊疗技术,它的价值被临床肯定并予高度重视.为探讨其在临床中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作用,现收集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各50例,进行夜间血压分析及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蔡菁;韩桂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关节镜下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清理及术后置管持续冲洗术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应用关节镜下清理及术后置管持续冲洗术治疗30例化脓性膝关节炎患者.结果 30例均获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患者均治愈,无复发.根据膝关节功能判断疗效:优23例,良4例,中2例,差1例.结论 关节镜下清理及术后置管持续冲洗术具有创伤小、清创彻底、恢复快的优点,配合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关节炎症的消除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曾文魁;杜尧;陈铁柱;谭财福;李晓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脊柱结核的MRI影像特征分析

    脊柱结核是常见的骨关节结核,约占骨结核的50%,占全部结核的3%~5%.典型病变其X线诊断特征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椎体破坏,相应椎间隙变窄或消失.但随着人口老年化,以及免疫抑制药物的出现等原因,出现许多不典型结核,单纯依靠X线和CT很难与脊柱其他感染性疾病,脊柱肿瘤,甚至脊柱压缩性骨折作鉴别诊断.

    作者:俞淳睿;沈军;秦明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岩豇豆脂肪酸对高脂血症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

    目的 观察岩豇豆脂肪酸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及对胆同醇吸收的抑制作用.方法 给小鼠灌食高脂乳剂,并设空白对照、模型对照、洛伐他汀阳性对照、地奥心血康剂量组和岩豇豆脂肪酸治疗组.分别测定血脂生化指标,检测药物对离体胆固醇微胶粒形成的抑制作用,并在光镜下观察主动脉的病变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灌食与腹腔注射岩豇豆脂肪酸均能明显降低血清TC、LDL-C及TC/HDL-C和LDL-C/HDL-C,亦能显著升高HDL-C;高剂量治疗组病理检查可见主动脉AS症状明显减轻;且岩豇豆脂肪酸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肠道中胆固醇微胶粒的形成.结论 岩豇豆脂肪酸能治疗实验性高脂血症,抑制胆固醇微胶粒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作者:彭罡;覃冬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主办:北京航天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