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托伐他汀对人 NK细胞杀伤结肠癌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姬会春;刘军权;周燏;李昳;陈复兴;费素娟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 结肠癌细胞, NK细胞, MICA/B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人NK细胞杀伤结肠癌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作用于3株结肠癌细胞(HCT-116、SW-480、Caco-2),CCK-8法测定阿托伐他汀对结肠癌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 SCGM培养基体外扩增人NK细胞,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NK细胞对3株结肠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肠癌细胞MICA/B的表达率。结果:(1)NK细胞的培养:培养前CD3-CD56+的NK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例为4.5%,培养10 d时NK细胞的比例增至93.1%。(2)阿托伐他汀对3株结肠癌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阿托伐他汀作用48 h后,在浓度5~40μmol/L的4个实验组中,HCT-116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作用96 h后,在1.25~40μmol/L的所有浓度组(6个)中, HCT-116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 HCT-116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随着阿托伐他汀浓度的升高而逐渐上升,相关分析显示,阿托伐他汀的浓度与HCT-116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呈正相关(r[48 h]=0.13,r[96 h]=0.22,P<0.05)。(3)NK细胞经阿托伐他汀作用96 h后,除浓度为20μmol/L和40μmol/L时抑制率高于对照组,其他各组对NK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4)阿托伐他汀对NK细胞杀伤结肠癌细胞活性的影响:NK细胞对HCT-116细胞的杀伤活性在阿托伐他汀浓度2.5~10μmol/L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SW-480的杀伤活性在5~20μmol/L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对Caco-2的杀伤活性在2.5~20μmol/L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同一浓度时对HCT-116细胞杀伤作用强。(5)阿托伐他汀对结肠癌细胞MICA/B表达的影响:在阿托伐他汀浓度2.5μmol/L及5μmol/L组,HCT-116细胞MICA/B的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 P<0.05),在10μmol/L 及20μmol/L 组, SW-480细胞 MICA/B 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在2.5~40μmol/L组,Caco-2细胞MICA/B的表达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1)阿托伐他汀能够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SW-480及Caco-2的生长;(2)阿托伐他汀能够增强NK细胞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可能与阿托伐他汀上调结肠癌细胞MICA/B的表达有关;(3)阿托伐他汀可以上调3株结肠癌细胞MICA/B的表达率,提高结肠癌细胞的免疫原性。
中国免疫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七氟烷对新生大鼠学习记忆功能以及海马区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并探讨新生大鼠接受七氟烷麻醉后,生长至断乳期的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以及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健康6~8日龄新生SD大鼠10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每组20只:Ⅰ组大鼠吸入体积分数为3%的七氟烷以及25%氧气2 h;Ⅱ组大鼠仅吸入25%氧气2 h;Ⅲ组大鼠分别在出生后第6、7、8天接受一次体积分数为3%的七氟烷以及25%氧气2 h;Ⅳ组大鼠仅吸入3次25%氧气2 h;Ⅴ组大鼠仅放入麻醉箱,不做任何处理。麻醉后待大鼠生长至16~21 d时,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并且取大鼠海马区检测caspase-3的表达,用TUNEL法观察海马区凋亡细胞的变化。结果:①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在大鼠生长至16~21 d时进行定向航行实验,与第Ⅳ组大鼠相比,第Ⅰ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第Ⅲ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和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水迷宫的空间探索实验中,与第Ⅳ组相比,第Ⅰ组大鼠的穿越平台的次数无明显的变化;第Ⅲ组大鼠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减少,并且较第Ⅰ组以及其他各组大鼠也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第Ⅲ组大鼠的游泳速度明显慢于其他组别;④与第Ⅳ组大鼠比,Ⅰ组大鼠caspase-3的表达稍有增加,Ⅲ组大鼠caspase-3的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仅接受一次七氟烷麻醉的大鼠海马区染色阳性的细胞稍有增加,而接受三次七氟烷麻醉的大鼠海马区染色阳性的细胞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6~8 d的大鼠接受三次七氟烷麻醉后,待其生长至16~21 d,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受到影响,可能与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袁芬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硫酸锌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硫酸锌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 )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方法:用过氧化氢( H2 O2)建立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观察正常对照组、H2 O2组、硫酸锌组及硫酸锌治疗组各组细胞的各项指标。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 NO),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培养液中内皮素( ET)含量,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的血红素加氧酶(HO-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用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HUVEC的凋亡情况。结果:硫酸锌能显著提高H2 O2诱导的HUVEC培养液中的NO含量,降低ET含量,提高细胞HO-1、SOD和CAT水平,减少H2 O2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数量。结论:硫酸锌具有较强对抗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能力,并具有一定预防作用,硫酸锌有望成为提高HUVECs抗氧化损伤能力的有效药物。

    作者:刘佳;李肖楠;孙思铭;王越晖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M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单核细胞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M( Interleukin-1 receptor associated kinases M,IRAK-M)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LE组和健康对照组单核细胞中IRAK-M的mRNA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抗双链DNA抗体( dsDNA)和抗单链DNA抗体(ssDNA);采用动态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补体3(C3)、补体4(C4)和C-反应蛋白(CRP);采用魏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 ESR)。同时,使用Pearson或Spearman分析IRAK-M与SLEDAI评分、dsDNA、ssDNA、C3、C4、CRP和ESR的相关性。结果:①SLE组IRAK-M的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活动期SLE组IRAK-M的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稳定期SLE组(P<0.05)。②SLE组dsDNA、ssDNA、CRP和ESR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3和C4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且,活动期SLE组dsDNA、ssDNA、CRP和ESR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SLE组(P<0.05),C3和C4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期SLE组( P<0.05)。③相关分析显示:IRAK-M 的 mRNA表达量与 C3成正相关( P<0.05),与 SLEDAI评分、dsDNA、CRP、ESR呈负相关(P<0.05),与ssDNA和C4无相关性(P>0.05)。结论:IRAK-M在SLE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定量检测IRAK-M的mRNA表达量可监测SLE疾病活动度和判断预后。同时,对SLE患者dsDNA、ssDNA、CRP、C3、C4和ESR水平的常规检测和定期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胡同;平白力;张文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黄芩素和U0126体外抗人乳腺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黄芩素和U0126体外对乳腺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黄芩素、U0126单独处理以及二者联合处理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MCF-7细胞周期以及凋亡变化;显微镜观察细胞数量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改变;划痕实验分析细胞迁移情况; 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蛋白水平变化,分析黄芩素与U0126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结果:黄芩素或U0126可抑制细胞的增殖且具有浓度依赖性(P<0.05);黄芩素阻滞MCF-7细胞周期进入S期,增加G0~G1期细胞比例(P<0.05),降低S期细胞比例(P<0.05),诱导细胞凋亡(P<0.05);降低ERK1/2和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和CyclinD1的蛋白水平表达;黄芩素与U0126联合处理MCF-7细胞,与黄芩素单独处理组相比较,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 P<0.05),细胞凋亡更加明显( P<0.05), ERK1/2和JNK的磷酸化水平(P<0.05)、CyclinD1的蛋白表达量降低更加明显(P<0.05);同时黄芩素可有效抑制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的迁移(P<0.05)。结论:黄芩素和U0126通过降低ERK1/2、JNK的磷酸化水平表达,降低CyclinD1的水平表达,有效抑制MCF-7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MCF-7细胞凋亡并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因此,黄芩素和U0126联合有望用于临床治疗乳腺癌。

    作者:安宏元;向川南;喻小兰;唐小平;张宇骄;夏纪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抗体筛查在门诊产科常规检测中预防 HDN的应用价值--附1例抗-M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 Hemolytic disease newborn, HDN)是指母胎血型不合所致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在我国以ABO血型不合者占多数, Rh血型不合者较少,其他如MN、Kell血型系统尤其罕见[1]。有报道称ABO 新生儿溶血病占85.3%, Rh新生儿溶血病占14.6%,而MN系统溶血病仅占0.1%[2]。在工作中首次发现1例单纯由IgG抗M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由于该血型系统导致的HDN非常罕见,且该患儿ABO血型和Rh ( D )血型均与母亲同型,孕期未进行血型抗体筛查,早期仅表现为中度贫血,基层医院缺乏相关经验,极易被临床忽略而影响患儿治疗的时效性。

    作者:阳志勇;孙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重组Ser17突变型 hIFN-β腺病毒的构建及其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目的::构建表达突变型人源β干扰素( Ser17 hIFN-β)的重组腺病毒,体外评价其对结肠癌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人工合成含Ser17突变型hIFN-β基因并克隆至穿梭载体pshuttle-CMV,pshuttle-Ser17 hIFNβ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同源重组后转染HEK293细胞,包装重组腺病毒rAd-Ser17 hIFNβ。 rAd-Ser17 hIFNβ转染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Western blot检测rAd-Ser17 hIFNβ在HT-29中的表达;MTT细胞生长实验检测rAd-Ser17 hIFNβ对HT-29细胞的体外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 HT-29细胞周期改变情况。结果:重组腺病毒经 HEK293细胞扩增后滴度可达109.125 CCID50/ml;Western blot检测到外源性Ser17 hIFN-β基因在HT-29细胞中的表达;rAd-Ser17 hIFNβ转染后 HT-29细胞生长受到抑制( P<0.05),细胞处于S期百分比增加。结论:表达Ser17突变型hIFN-β的重组腺病毒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及诱导S期阻滞,为应用β干扰素对结肠癌进行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唐丽媛;李楠;缪希松;王元;芮丹云;童毅;王波;李臣;句红萍;谢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泛素系统在结核分枝杆菌与宿主相互作用中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是一种极其成功的胞内病原菌,可通过多种策略实现免疫逃逸,从而在宿主巨噬细胞中长期存活。在对抗病原菌的防御过程中,泛素系统( Ubiquitin system)在激活宿主炎症免疫反应、细胞自噬、吞噬体成熟和细胞死亡等天然免疫功能及相关信号通路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另一方面,近年的研究表明Mtb等胞内病原菌可通过分泌效应蛋白( Effector proteins)挟持并利用宿主泛素系统进而抑制宿主的免疫功能,这些病原-宿主互作的界面有望成为抗结核药物研发的新靶点。

    作者:柴琪瑶;刘翠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红树林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对小鼠DCs表型成熟的影响

    目的::探讨红树林来源的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 DCs)表型成熟的影响。方法:从小鼠骨髓腔中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细胞因子rmGM-CSF、rmIL-4诱导分化为未成熟DCs并用不同浓度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干预,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DCs的表面标志CD11c、MHCⅡ、CD80、CD86分子的表达及吞噬FITC-dextran 的能力,ELISA检测该多糖对DCs分泌IL-12的影响;MTT法检测该多糖对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经400μg/ml多糖作用48 h后DCs 表面分子CD11c、MHCⅡ、CD80、CD86的表达显著上调,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1,与LPS组相比P>0.05;经该多糖作用后DCs吞噬FITC-dextran的能力下降,尤其300μg/ml 、400μg/ml的多糖作用效果明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该多糖还可刺激DCs分泌IL-12,尤其100~400μg/ml的多糖刺激作用较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另外,经该多糖处理的DCs还可刺激T细胞增殖,将不同比例刺激细胞与T作用后均可见T细胞增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可上调DCs表面 CD11c、MHCⅡ、CD80和CD86分子表达,降低其吞噬能力,促进其分泌IL-12,还可刺激T细胞增殖,初步表明该多糖可刺激DCs分化成熟。

    作者:胡海岩;王华民;林英姿;常彩红;杨文;王永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阿托伐他汀对人 NK细胞杀伤结肠癌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人NK细胞杀伤结肠癌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作用于3株结肠癌细胞(HCT-116、SW-480、Caco-2),CCK-8法测定阿托伐他汀对结肠癌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 SCGM培养基体外扩增人NK细胞,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NK细胞对3株结肠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肠癌细胞MICA/B的表达率。结果:(1)NK细胞的培养:培养前CD3-CD56+的NK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例为4.5%,培养10 d时NK细胞的比例增至93.1%。(2)阿托伐他汀对3株结肠癌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阿托伐他汀作用48 h后,在浓度5~40μmol/L的4个实验组中,HCT-116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作用96 h后,在1.25~40μmol/L的所有浓度组(6个)中, HCT-116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 HCT-116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随着阿托伐他汀浓度的升高而逐渐上升,相关分析显示,阿托伐他汀的浓度与HCT-116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呈正相关(r[48 h]=0.13,r[96 h]=0.22,P<0.05)。(3)NK细胞经阿托伐他汀作用96 h后,除浓度为20μmol/L和40μmol/L时抑制率高于对照组,其他各组对NK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4)阿托伐他汀对NK细胞杀伤结肠癌细胞活性的影响:NK细胞对HCT-116细胞的杀伤活性在阿托伐他汀浓度2.5~10μmol/L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SW-480的杀伤活性在5~20μmol/L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对Caco-2的杀伤活性在2.5~20μmol/L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同一浓度时对HCT-116细胞杀伤作用强。(5)阿托伐他汀对结肠癌细胞MICA/B表达的影响:在阿托伐他汀浓度2.5μmol/L及5μmol/L组,HCT-116细胞MICA/B的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 P<0.05),在10μmol/L 及20μmol/L 组, SW-480细胞 MICA/B 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在2.5~40μmol/L组,Caco-2细胞MICA/B的表达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1)阿托伐他汀能够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SW-480及Caco-2的生长;(2)阿托伐他汀能够增强NK细胞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可能与阿托伐他汀上调结肠癌细胞MICA/B的表达有关;(3)阿托伐他汀可以上调3株结肠癌细胞MICA/B的表达率,提高结肠癌细胞的免疫原性。

    作者:姬会春;刘军权;周燏;李昳;陈复兴;费素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肝细胞癌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估计,全球约有50%的新发病例出现在我国,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而位居第2位。 HCC 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率较低,且对放化疗反应差,亟待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免疫检查点( Immune checkpoint)是指通过下调机体免疫反应,控制效应细胞过度激活而避免免疫病理损伤的分子。肿瘤细胞利用人体免疫系统特性,通过过表达免疫检查点分子,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进而逃避免疫监视和杀伤,促进肿瘤生长。免疫检查点阻断即通过打破肿瘤免疫逃逸机制,活化效应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将初步阐释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在HCC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康富标;王玲;孙殿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糖基化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蛋白质的糖基化是糖类在糖基转移酶( Glyco-syltransferase,GTs)的催化下以共价键的形式与肽链连接的过程。根据糖肽键的不同,糖基化分为以下四种类型:N-连接糖基化、O-连接糖基化、糖基磷脂酰肌醇( Glycophosphatidylinositol, GPI )锚定糖基化和C-甘露糖化[1]。蛋白质的糖基化通过影响新生肽链的空间结构,定位及稳定性,而参与到细胞识别与黏附、免疫应答、信号转导、受体活化等生物学过程,而异常的糖基化修饰与肿瘤躲避免疫监视有密切关系[2,3]。免疫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上聚糖发生变化后,导致肿瘤血管的生成、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改变、适应微环境的肿瘤细胞数量的增加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王立萍;陈茜茜;袁庆民;汪淑晶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GeXP检测rhIL-24联合DDP对人肺腺癌A549/DDP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实验研究

    目的::利用多基因遗传表达分析系统(GeXP)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4(rhIL-24)联合顺铂(DDP)诱导人肺腺癌顺铂耐药株A549/DDP细胞6个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方法:用rhIL-24、DDP及rhIL-24+DDP干预A549/DDP细胞,应用多基因遗传表达分析系统( GeXP)同时检测Bax、Bcl-2、Survivin、Caspase3、Rb与P53等6个凋亡相关基因。结果:rhIL-24蛋白可引起A549/DDP细胞Bax基因、Caspase3基因、Rb基因转录上调;Bcl-2基因、Survivin基因转录下调,但抑癌基因P53变化无规律,rhIL-24联合DDP 后Bax、Survivin、Rb表达较单独rhIL-24组变化更加显著。结论:rhIL-24蛋白可通过上调Bax,下调Bcl-2、Survivin,激活Caspase3,上调抑癌基因Rb诱导人肺腺癌A549/DDP细胞凋亡。

    作者:郭锦锦;王少慧;孙万邦;宋明英;唐艳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一种以虾原肌球蛋白为致敏原的Th2反应小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采用虾原肌球蛋白为致敏原建立Th2反应小鼠模型。方法:虾原肌球蛋白腹腔注射小鼠6周诱导Th2反应,ELISA测定小鼠血清总IgE、sIgE和sIgG水平、脾淋巴细胞分泌Th1和Th2细胞因子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致敏6周的小鼠血清总IgE、sIgE和sIgG(sIgG1、sIgG2a和sIgG2b)均显著升高;脾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后分泌Th2细胞因子(IL-4、IL-5、IL-10和IL-13)增加,而Th1细胞因子INF-γ则出现明显降低;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0R和CD41表达增强。结论:成功建立一种以虾原肌球蛋白为致敏原的Th2反应小鼠模型。

    作者:方蕾;侯睿;费巧玲;高源;蔡润兰;齐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CCL18与疾病

    趋化因子在1992年召开的国际免疫学会上被命名,是构成炎症和免疫介质的一个大家族[1]。趋化因子总共包含四个家族,分别为CC 家族、CXC 家族、CX3 C 家族和C 家族,参与着人体的多种炎症和免疫反应。趋化因子共有50多种,已知的有20个,参与正常生理与病理的生物过程,与肿瘤的转移及恶性表现密切相关[2]。当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在趋化因子作用下,炎症细胞被募集到炎症部位发挥生物学功能,所有CC家族趋化因子氨基酸序列中的4个半胱氨酸残基形成2个相邻的二硫键,不仅可以使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而发挥作用,并且对于促进白细胞发育成熟、归巢有很重要的作用[3]。CCL18( CC chemokine ligand 18, CCL18)是趋化因子CC家族中的一员,在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穆瑞雪;谭文华;刘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CEA迷你基因串联体疫苗免疫小鼠脾细胞对CEA阳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疫苗的安全性评价

    目的::观察CEA迷你基因串联体疫苗pcDNA-triCEA625-667免疫小鼠脾细胞对肿瘤细胞特异性杀伤作用并对疫苗免疫小鼠后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BALB/c 小鼠随机分为空白载体组( pcDNA3.0)、单倍体疫苗实验组( pcDNA-CEA625-667)、串联体疫苗实验组( pcDNA-triCEA625-667),肌肉注射法免疫动物,每隔10 d免疫1次,共免疫4次,记录免疫小鼠的体重变化、存活情况以及检测血清ALT、肌酐水平。以疫苗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为效应细胞,以 LDH 释放法检测其对CEA阳性的小鼠肝癌细胞株( H22-CEA+)、胃癌细胞株( MFC-CEA+)、结肠癌细胞株( CT26-CEA+)以及CEA阴性小鼠肝癌细胞株( H22-CEA-)的特异性CTL的杀伤活性。结果:两种疫苗对 CEA 阳性的肝癌、胃癌及结肠癌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杀伤活性,与PcDNA3.0空载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CEA阴性肿瘤细胞(H22-CEA-)则几乎无影响。迷你串联体基因疫苗pcDNA-triCEA625-667对肝癌细胞H22-CEA+及胃癌细胞MFC-CEA+的杀伤活性强于单倍体基因疫苗pcDNA-CEA625-667( P<0.05)。疫苗免疫对小鼠的存活状态、体重变化及肝肾功能指标均无影响。结论:CEA迷你基因疫苗安全有效,能够诱导肿瘤特异性CTL产生,且三倍体串联体疫苗免疫效果优于单倍体疫苗。

    作者:方艳秋;魏海峰;李丹;米旭光;芦小单;李首庆;刘磊;谭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LL-37抑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巨噬细胞炎性因子分泌的研究

    目的::探讨LL-37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巨噬细胞( Macrophage,Mφ)中对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及其抗炎作用。方法:(1)使用豆蔻酰佛波醇乙酯(PMA)将THP-1细胞诱导分化为具有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 Mφ),用Mtb感染Mφ,构建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的LL-37处理感染Mtb的巨噬细胞,并设置对照组。(2)实验分组:①正常对照组:THP-1+生理盐水;②Mtb组:THP-1+Mtb;③Mtb+LL-375μg/ml组:THP-1+Mtb+5μg/ml LL-37;④ Mtb+ LL-3710μg/ml组:THP-1+ Mtb+10μg/ml LL-37;⑤ Mtb+ LL-3720μg/ml组:THP-1+Mtb+20μg/ml LL-37。(3)各组培养6、12、24、48 h后用RT-PCR检测促炎因子 IL-12p40、TNF-α及抗炎因子 IL-4、IL-10 mRNA 的表达;ELISA 测定上清中细胞因子 IL-12p40、TNF-α、IL-4、IL-10的分泌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 Mtb 感染组各时间段 IL-12p40、TNF-α、IL-4及 IL-10的mRNA表达上调,并且其分泌量显著增加(P<0.05);LL-37刺激组与Mtb组相比较,各时间段外源性LL-37降低促炎因子IL-12p40、TNF-αmRNA的表达,IL-12p40、TNF-α分泌下降(P<0.05);而IL-4、IL-10 mRNA的表达升高,抗炎因子IL-4、IL-10分泌增加(P<0.05)。结论:外源性LL-37可抑制Mtb感染的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其效应与LL-37的浓度、感染Mtb的时间相关。本研究为结核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

    作者:邓燕;杜先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布鲁氏菌病患者血清 sTim-3/HMGB1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TGF-β斑点形成细胞的变化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病患者体内可溶性 T 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sTim-3)、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变化特点,分析这些变化与布鲁氏菌感染的关联性。方法:28例未经治疗布鲁氏菌病患者为布病病例组,28例在年龄和性别上与布病病例组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了布病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sTim-3和HMGB1的水平,通过ELISPOT法检测了这些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经布鲁氏菌抗原刺激产生TGF-β的斑点形成细胞( SFC)。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布鲁氏菌病患者血清中sTim-3和HMGB1水平及PBMC中产生TGF-β的SFC均明显增高(P<0.01);产生TGF-β的SFC与血清HMGB1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布鲁氏菌病患者血清中sTim-3和HMGB1升高,且在布鲁氏菌抗原刺激后PBMC中产生TGF-β的SFC亦升高,这些分子可能参与了布鲁氏菌感染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与免疫逃避有关。

    作者:庞盼;朱玥洁;胡金伟;贾斌;甫拉提·热西提;张峰波;丁剑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医学免疫学“OSBCM”与“T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卓越医生班的探索

    本校为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本院2013年正式招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班”。“医学免疫学”作为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一门桥梁学科,与各门基础医学课程密切相关,涉及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并处于不断扩充更新中。它又是医学本科专业相关课程的先修课,为医学生利用免疫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免疫相关性疾病的一些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医学院唯一省级品牌课程,率先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背景,从优化课程体系出发,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式对《医学免疫学》进行改革,现对“OSBCM”与“T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和思考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侃;王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赛妥珠单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荟萃分析

    目的::探究赛妥珠单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 WANFANG)、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赛妥珠单抗与安慰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3月。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8项研究,纳入文献质量均较高,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CZP在改善类风湿患者病情的疗效( ACR20、ACR50、ACR70),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患者对疾病活动性评价指标( HAQ-DI、关节疼痛、疲劳)方面优于安慰剂组。在轻度、中度、重度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ZP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论:CZP能减缓患者关节炎症进展,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短期安全性较高,CZP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唐玥璐;白浩;尹园园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TOR在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mTOR (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 )是一个非典型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是1991年 Heitman 等学者在酵母中作为雷帕霉素( Rapamyein)靶蛋白被发现的。 mTOR 作为一种信号转导蛋白,在细胞内的主要作用是整合胞外细胞代谢信号及控制合成代谢和分解过程,对生长因子、营养物质、机体能量状态等产生应答,从而调节细胞生长、增殖、自噬、代谢、调控细胞周期等,在细胞生长与存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白艳梅;刘海杰;高微;高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