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机器人肝Ⅷ段肿瘤切除术临床应用七例

宋昱垚;刘荣;赵国栋;唐文博;胡明根;李成刚

关键词:外科手术, 机器人, 肝肿瘤, 肝切除术
摘要:目的 初步探究机器人肝脏Ⅷ段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二科2016年6至12月行机器人肝脏Ⅷ段肿瘤切除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7例患者均在机器人下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例为机器人肝脏Ⅴ、Ⅷ段切除,1例为机器人Ⅷ段良性肿瘤切除,其余4例为机器人肝脏Ⅷ段恶性肿瘤切除术,肿瘤直径为(4.6±1.2)cm.手术时间为(120.7 ±21.7)min,术中出血量为(100±106.7)ml,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7.3±1.8)d出院.结论 早期临床应用提示机器人下肝Ⅷ段显露具有一定优势,肿瘤局部或规则性切除均安全、可行.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结节病或结节病样反应合并肺癌的研究进展

    结节病是一种病因不明,可同时或相继侵犯多系统的非干酪性坏死性肉芽肿性疾病,90%以上累及肺脏和纵隔[1].肺癌是发达国家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而两种疾病有时会发生在同一个体.Bonifazi等[2]的荟萃分析总结包括8项队列研究中的27 268例结节病和153例肺癌患者,发现结节病患者发生肺癌的风险不一,随着随访年限的增加结节病合并肺癌的危险比逐年下降.但这些研究间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因此关于结节病合并肺癌的情况较复杂.笔者搜索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国内关于结节病或结节病样反应合并肺癌的病例报道共5篇6例患者[3-7].结节病或结节病样反应合并肺癌的发生率不高,目前临床认识不足,且其发生机制不明,容易漏诊或误诊.现对结节病合并肺癌在流行病学、可能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秋红;李惠萍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损伤性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自1882年Carl Langenbuch教授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开腹胆囊切除术以后,医源性胆管损伤也就随之而来.目前,胆管损伤发生率波动于0.1%左右[1].随着1987年Philippe Mouret教授成功实施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启了腹腔镜时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并成为当今胆囊切除术的“金标准”.在开展腹腔镜初期,国内外研究表明胆管损伤发生率较高,接近0.5%左右[2-3],但是随着腹腔镜技术逐渐成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所致胆管损伤率有所下降,但仍维持于0.2%左右[4],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黄志强[5]院士曾经说过,医源性胆管损伤是肝胆外科之痛.因为胆道损伤后所致的胆管良性狭窄可引起梗阻性黄疸,复发性胆管炎,并继发肝内胆管结石,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甚至终末期胆道病,丧失手术机会[6].

    作者:王宇宏;王敬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46例短期临床疗效和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短期临床疗效,分析院内死亡的术前危险因素和建立相关危险预测模型.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OPCABG手术治疗的患者2 546例,分析可能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相关危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判别logistic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 共2 546例患者接受OPCABG手术,院内死亡17例(0.7%).术后二次开胸49例(1.9%),房颤380例(14.9%),肾功能衰竭3例,低心排综合征7例,胸骨感染1例,呼吸衰竭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女性、急诊手术、左主干病变、急性心肌梗死、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合并二尖瓣中度反流是OPCABG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Hosmer-Lemeshow检验x2=5.912,P=0.676,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81.结论 OPCABG手术短期安全有效,年龄、女性、急诊手术、左主干病变、急性心肌梗死、低LVEF、合并二尖瓣中度反流是冠心病患者OPCABG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以上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危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和预测能力.

    作者:华琨;盛娟娟;董然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应用3D打印技术及超声引导介入技术治疗多发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利用3D打印心脏模型帮助超声引导多发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2016年4至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1例多发ASD患者经采集CT和三维超声图像,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心脏疾病模型.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封堵测试,确定佳封堵方案.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ASD经皮封堵术,并于术后1个月随访复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 共21例患者,男8例,女13例,均成功实施封堵治疗,其中5例患者存在少量残余分流,该5例患者中3例术后1个月残余分流消失,住院及随访期间无死亡、血管损伤、心律失常、封堵器脱落、血栓形成、瓣膜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3D打印心脏模型进行模拟测试有助于制定多发ASD封堵方案,经超声引导的经皮介入技术可以实现预定方案,且短期随访结果良好.

    作者:邱旭;吕滨;徐楠;闫朝武;欧阳文斌;刘垚;张凤文;岳子祺;逄坤静;潘湘斌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心脏手术同期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 总结心脏手术同期行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疗效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2014年1 1月至2016年7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符合心脏起搏器植入指征,需要心脏手术的心动过缓患者15例行心脏手术同期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男9例,女6例,年龄50~73(63.5±6.2)岁.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胸部正中切口人路.其中,单腔起搏器手术10例,双腔起搏器手术5例;同期瓣膜置换术7例,瓣膜置换加房颤射频消融术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主动脉根部置换术2例,瓣膜置换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术中、术后1周及6个月随访检测起搏参数变化.结果 15例患者在心脏手术同期植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均顺利治愈出院,无手术并发症.共植入20根心外膜电极,其中右心房电极5根,右心室电极15根.术后随访3 ~ 22个月,中位随访12个月,无电极断裂及手术伤口感染发生,起搏阈值、感知参数及电极阻抗均正常.结论 对于需要心脏手术的心动过缓患者在心脏手术同期行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安全有效,近中期结果满意,避免了分期手术风险.

    作者:任崇雷;姜胜利;肖苍松;王嵘;高长青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早期使用乌司他丁对中重症/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疗效的影响

    目的 观察早期使用乌司他丁治疗中重症/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6年5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42例中重症/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数字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研究组,每组21例患者.常规治疗组使用生长抑素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腹内压和腹痛缓解时间)、疾病相关并发症以及血清炎症指标[白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腹腔内压及腹痛缓解时间[(10.4±2.1)cmH2O;(2.5±1.2)d]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11.7±2.2) cmH2O;(3.3±1.2)d],P<0.05;白细胞计数研究组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11.2±1.8)×109/L与(12.5±2.3)×109/L;P<0.05];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患者IL-6、IL-8、TNF-α[(30.5±3.3)μg/L,(34.7±6.5)μg/L,(22.6 ±4.0)μg/L]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39.6±4.0)、(40.9±3.4)、(33.1±6.6)μg/L],P<0.05,而IL-10水平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改良CT严重指数评分、恢复排便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血清淀粉酶、C反应蛋白以及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急性肾损害发生率比较并无显著差异.结论 中重症及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使用乌司他丁进行治疗,可使患者TNF-α、IL-6、IL-8水平降低,减轻炎症反应;患者腹腔内压下降更快,腹痛缓解时间更短,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王俊;金钧;黄坚;李东蓉;郝艳;孔金丹;储珍玉;付建红;黄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NK细胞数量及功能

    目的 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自然杀伤(NK)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住院的初诊ITP患者34例,完全缓解ITP患者32例及健康志愿者30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NK细胞及其亚群比例,NK细胞表面分子激活性受体NKp44、抑制性受体NKG2A及CD16,胞质蛋白穿孔素及颗粒酶β的表达水平,并将其与ITP患者的免疫状态及血小板水平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1)NK细胞及其亚群占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NK细胞:初诊组(10.99%±4.89%)及完全缓解组(9.73%±6.75%)低于对照组(14.67%±7.24%) (P =0.023、0.003);Bright亚群:初诊组(0.48%±0.23%)及完全缓解组(0.41%±0.33%)低于对照组(0.64%±0.32%)(P=0.037、0.002);Dim亚群:初诊组(10.16%±5.02%)及完全缓解组(8.07%±5.74%)低于对照组(14.16% ±7.19%) (P =0.009、0.007).(2)各亚群占NK细胞的比例:Bright亚群:初诊组(6.48%±4.33%)高于对照组(4.21%±2.70%)(P=0.020);Dim亚群:初诊组(93.51%±4.33%)低于对照组(95.79%±2.70%)(P=0.020).(3)激活性受体NKp44:初诊组低于完全缓解组及对照组[0.28%(0.95%)比0.61%(2.05%)、0.92%(0.90%),P=0.047、0.048];抑制性受体NKG2A:初诊组高于对照组(42.34%±23.86%比29.25%±12.83%,P=0.009);CD16:初诊组低于对照组(93.51% ±4.33%比95.79%±2.70%,P=0.020).(4)穿孔素:初诊组低于对照组[87.52% (25.29%)比91.55%(8.29%),P=0.025];颗粒酶β 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NK细胞与外周血杀伤T细胞(CD3+ CD8+)、B1细胞(CD5+ CD19+)呈负相关(r=-0.387、-0.273,P=0.012、0.028),与外周血辅助/杀伤T细胞比值(CD3+ CD4 +/CD3+ CD8+)、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r=0.358、0.314,P=0.028、0.011).结论 ITP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下降,发育障碍、功能降低,对自身反应性T、B细胞的抑制不足导致疾病的发生.

    作者:张玉娇;瞿文;刘惠;王一浩;刘春燕;李丽娟;王化泉;付蓉;邢莉民;邵宗鸿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乳腺实质内淋巴结一例

    乳腺实质内淋巴结为极其罕见结构,偶可在组织标本中被发现[1],国内相关文献报道少.现将我院发现1例报道如下.患者女,38岁.于2016年4月19日入院前6个月无意中发现右侧乳房肿物,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超声检查报告:右乳9点见大小约8.5 mm x4.4 mm低回声团块,边界尚清,回声欠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示周边及内部可探及血流信号.患者未进一步检查和治疗.自觉肿物无明显生长,无其他伴随症状.既往身体健康.入院查体:右侧乳腺9点乳晕处可触及约1.0 cm×1.0 cm质中等结节,边界清晰,无压痛,活动良好.超声检查提示:右侧乳腺腺体厚6 mm,9点方向乳头旁腺体内可见大小9.0 mm×4.0 mm低回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CDFI示团块内未探及血流信号.术前诊断:右侧乳腺肿物.于入院第2天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行右侧乳腺肿物切除术.

    作者:路雪芹;景红;陈传波;吴江;马明德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嗜酸粒细胞激活对气道反应性的影响

    目的 建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小鼠模型,探讨嗜酸粒细胞激活对气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级雌性BALB/c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黏菌素B组、生理盐水组、多黏菌素B+N-甲酰一蛋氨酸-亮氨酸一苯丙氨酸(fMLP)组、生理盐水+fMLP组.各组小鼠给予对应的点鼻液点鼻,共21 d.其中多黏菌素B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以12μl的0.5%多黏菌素B和等量生理盐水点鼻,1次/d;多黏菌素B+ fMLP组、生理盐水+fMLP组除以上对应处理外,分别于第21天点鼻后3h再予10μl fMLP(0.05 mg/ml,溶于乙酸中)点鼻1次.末次点鼻后24h内搜集4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分类计数.多黏菌素B组、生理盐水组均于末次点鼻后3h测定小鼠对乙酰甲胆碱(Ach)的气道反应性(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和肺顺应性);多黏菌素B+fMLP组、生理盐水+ fMLP组均于末次点鼻后24 h测定气道反应性.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BALF、肺组织匀浆中嗜酸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X)、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CF)水平.肺组织HE染色、变色酸2R染色观察气道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并在电镜下观察低密度嗜酸粒细胞形态.结果 多黏菌素B组BALF细胞总数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29.50(3.25)×104/ml比15.25(2.25)×104/ml,P<0.001],以嗜酸粒细胞明显[11.76(6.02)×104/ml比0.12(1.08)×104/ml,P<0.001];两组小鼠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和肺顺应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注射Ach浓度的逐渐升高,多黏菌素B+fMLP组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肺顺应性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血清、BALF、肺组织中EPX、ECP、ECF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均P<0.001).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B+fMLP组肺组织气道周围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多黏菌素B组偶见脱颗粒后形成的空泡而成为低密度嗜酸粒细胞,多黏菌素B+ fMLP组见较多激活的低密度嗜酸粒细胞.结论 应用多黏菌素B点鼻可建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小鼠模型;嗜酸粒细胞激活对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琳;林江涛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对开展基因检测预防出生缺陷的一些思考

    2012年9月12日,卫生部在京发布《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指出我国出生缺陷率约为5.6%[1].随着国家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父母的育龄也有所提高,出生缺陷率的进一步升高也是预料之中.因此加强出生缺陷的检测和预防,已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和从业人士的共识.然而过去的一年里,包括非侵入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检测在内的各种产前诊断在各种医疗和第三方检测机构普遍展开,以致2016年被称为中国的“基因检测元年”,实际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需要管理部门和行业的重视.

    作者:戚豫;马祎楠;潘虹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对比分析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与传统放射线引导经皮封堵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治疗,并行经皮VSD封堵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引导方式不同分为射线引导组(n=100)和单纯超声引导组(n=42),记录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VSD大小、左室射血分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射线引导组95例(95%)封堵成功,手术时间(54.7 ±12.5)min,封堵器直径(6.9±1.8)mm,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4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术后新发三尖瓣反流6例.单纯超声引导组39例(93%)封堵成功,1例患者由于导丝无法通过缺损,中转为经胸VSD封堵术;2例患者由于残余分流>2 mm中转为外科手术修补;手术时间(40.3±13.2) min,封堵器直径(6.5±1.2)mm;封堵术后早期出现少量残余分流4例,随访至术后1个月消失;1例患者术后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无症状,术后3d右束支阻滞消失.患者术后的平均随访时间为(9.3±3.6)个月,至随访结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心包积液、封堵器脱落、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瓣反流和较术前加重的三尖瓣反流等并发症.单纯超声引导组在手术耗时、封堵器直径、轻微并发症、耗材费方面均优于射线引导组(均P <0.05).结论 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VSD封堵术在克服放射线及造影剂损伤的同时,保持了传统经皮介入治疗微创、安全的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刘垚;郭改丽;欧阳文斌;李慕子;潘湘斌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精索静脉曲张与精索脉管解剖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精索脉管数目与静脉曲张相关指标的关系,为精索静脉曲张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显微镜下左侧精索静脉结扎术的156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静脉曲张程度和术中发现的左侧精索脉管数目,按照患者精索内动脉(ISA)数目把患者分为单根动脉组(55例)、双根动脉组(63例)和多根动脉组(38例),探讨各精索脉管数目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各组患者精索静脉曲张程度、睾丸体积、术前精液参数、术前性激素水平以及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等有无差异.结果 精索静脉曲张患者ISA数目与精索内静脉数目(ISV)(r=0.210;P=0.008)和淋巴管数目(r =0.224;P =0.005)呈正相关;淋巴管数目与同侧引带静脉数目(r=0.172;P=0.032)和ISV数目(r =0.296,P=0.000)呈正相关.多根动脉组的ISV数目多于单根动脉组[(10.58±4.28)比(8.22 ±3.10)根,P=0.003],且其淋巴管数目[(4.11±1.90)根]多于双根动脉组[(3.76±1.40)根,P =0.020]和单根动脉组[(3.13±1.52)根,P=0.007].另外,Ⅱ度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ISV数目多于Ⅲ度精索静脉曲张的患者[(9.74±3.90)比(8.33±3.10)根,P =0.013].单根动脉组、双根动脉组和多根动脉组3组患者的静脉曲张程度以及手术前后精液参数、性激素水平、睾丸体积、手术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精索脉管之间存在数量相关性,特别是Ⅱ度精索静脉曲张并伴有多根ISA的患者往往具有更多的ISV和淋巴管,这类患者手术中在保护ISA的同时应更加注意尽可能将曲张的ISV结扎完全并保护淋巴管以防止复发和术后并发症.

    作者:赵亮宇;田汝辉;黄煜华;陈慧兴;李朋;万众;姚晨成;杨超;智二磊;李铮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特发性肺纤维化并发肺动脉高压芯片数据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目的 分析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并发肺动脉高压(PH)芯片数据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检索基因表达谱汇编数据库(GEO)中的GSE15197数据.用Bonferroni算法得到可将IPF-PH、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和正常对照3类肺组织样本区分开的差异表达基因.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可区分3类样本的主成分,获取区分性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用基因注释分析和基因间关联分析方法分析显著差异基因的功能和相关信号通路.结果 IPF-PH、IPAH和正常对照3组肺组织比较分析得到160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P<0.05),累计贡献率>0.85的主成分有9个,在主成分1上荷载系数>80%的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有44个.主要涉及纤毛、γ-谷氨酰胺转移酶、磷脂酶等生物学术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白三烯的生物合成以及γ-谷氨酰胺转移酶的生物活性相关信号通路.结论 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注释可为IPF-PH致病基因提供重要线索,并为探寻潜在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缪冉;冷冬;王颖;李积凤;龚娟妮;梁燕;杨媛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机器人肝Ⅷ段肿瘤切除术临床应用七例

    目的 初步探究机器人肝脏Ⅷ段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二科2016年6至12月行机器人肝脏Ⅷ段肿瘤切除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7例患者均在机器人下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例为机器人肝脏Ⅴ、Ⅷ段切除,1例为机器人Ⅷ段良性肿瘤切除,其余4例为机器人肝脏Ⅷ段恶性肿瘤切除术,肿瘤直径为(4.6±1.2)cm.手术时间为(120.7 ±21.7)min,术中出血量为(100±106.7)ml,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7.3±1.8)d出院.结论 早期临床应用提示机器人下肝Ⅷ段显露具有一定优势,肿瘤局部或规则性切除均安全、可行.

    作者:宋昱垚;刘荣;赵国栋;唐文博;胡明根;李成刚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周期性嗜睡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周期性嗜睡[即Kleine-Levin综合征(KL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系统整理2002年1月至2013年7月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确诊的44例KL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诱因、临床症状并与国外大型KLS研究结果进行对比;患者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多次小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比较患者缓解期及发作期的睡眠潜伏期和睡眠起始于快眼动睡眠期(SOREM)现象的差异;并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B1* 0602基因型测定及分析.结果 44例患者中男28例(63.6%),女16例(36.4%),年龄(18.3±8.9)岁.患者多为青春期发病,主要诱因为感染或发热;临床表现包括嗜睡44例(100.0%)、健忘31例(70.5%)、食欲减退26例(59.1%)、低龄化表现24例(54.5%)、抑郁18例(40.9%)等;与国外研究报道患者以食欲亢进为主不同,本组患者以食欲减退居多.PSG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MSLT显示患者睡眠潜伏期在发作期显著短于缓解期[(10.4±5.4)比(15.3±3.4)min,P=0.009].40例患者中12例(30.0%)HLA-DQB1* 0602基因检测阳性,与既往报道的中国人群的数据相似.结论 KLS的临床特征具有多样性,中西方患者食欲表现可能不同.

    作者:胡嫣;王晶玉;董霄松;李静;闫涵;王配配;赵龙;张晓喆;韩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精子纤维鞘发育不良的形态学及遗传基础研究进展

    精子的每一部分结构都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头部容纳遗传物质,而尾部则是负责精子活动的重要结构,有许多严重的弱精子症是源于精子尾部的超微结构异常.正常精子尾部与一般鞭毛一样,存在由9对外周双联微管和2根中央微管组成的“9+2”结构;但区别于其他鞭毛的是,精子主段在“9+2”结构之外存在外周致密纤维(outer dense fibre,ODF)和纤维鞘,如图l.临床检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某些特殊病例的大部分精子尾部出现明显的短、卷曲甚至缺失的状况,通常这些患者的精子活动率极低甚至接近0,对其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纤维鞘等尾部结构出现异常.如今我们将这类精子尾部纤维鞘及轴丝组装异常所引起的严重的精子运动障碍,命名为纤维鞘发育不良(dysplasia of the fibrous sheath,DFS).近期学术观点认为此综合征应该称之为精子鞭毛多发形态异常(multiple morphological abnormalities of the sperm flagella,MMAF)更加准确[1],但尚未得到国内专家认可,本文仍称之为DFS.DFS伴随的尾部超微结构畸形在病例间甚至是同一个病例的不同精子中有不同的表现,DFS患者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的受精率、妊娠率和出生率数据也很有限[2].了解DFS不同种类尾部超微结构畸形、遗传学基础以及现有的生殖结局数据有助于临床明确病因、正确诊断与治疗.

    作者:王家雄;杨慎敏;史轶超;王玮;李红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多发性骨髓瘤影像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统第二大肿瘤,约占血液肿瘤的10% ~ 15%,所有恶性肿瘤的1%.MM以浆细胞克隆性增殖为特征,能够在血液和尿液中检测到过量的免疫球蛋白.临床主要表现为“CRAB”症状(血钙增高、肾功能损害、贫血、骨病).治疗主要有化疗、放疗、干细胞移植,新型治疗药物包括蛋白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MM患者因骨质破坏导致的骨痛、高钙血症、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及病理性骨折称为骨髓瘤骨病[1].Durie-Salmon分期系统中,骨病变直接关系到疾病分期和危险分层[2].

    作者:吴凌;夏冰;张翼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