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敏
目的:探讨B超介导下由宫腔造影确定息肉位置及息肉摘除的临床效果.方法:在B超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中选20例在B超介导下行灭滴灵膨宫腔造影确定息肉位置及行宫内膜息肉摘除和诊刮.结果:1个月后B超复查,17例息肉消失,子宫内膜线清晰.术后随访,18例月经症状明显改善,1例症状好转.结论:B超介导下宫腔造影+宫内膜息肉摘除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时间短、医疗费用低、效果好的特点,比宫腔镜下操作更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卢飞城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心理健康护理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联合心理康复护理,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L指数(P<0.01),比较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心理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状态.
作者:何秀莲;蒋凤君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针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选取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36例,采用针药并治的方法,针灸遵调补冲任、温经散寒为宗旨,配合温经化瘀、散寒利湿主方少腹逐瘀汤.结果:总有效率为97.2%.结论:此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郭景贤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了解鹰潭市孕产妇死亡变化趋势,分析构成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和相关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调查的分析方法,对2000~2009年32例孕产妇死亡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结果:10年来孕产妇死亡率平均为28.49/10万,近3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幅度较大.前三位的死因依次是:产科出血(46.88%)、羊水栓塞(25%)、妊娠合并心脏病(9.38%).与死亡相关的高危因素是文化程度低、经济收入偏低、计划外生育、不重视孕期保健.结论:要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重点是要加强基层产科的建设,注重产后出血等急重症的识别和救治,并抓好健康教育、加强孕产期保健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
作者:陈菁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对40例肝硬化患者行介入部分脾栓塞(PSE)的护理.方法:对40例肝硬化患者行介入部分脾栓塞(PSE)术前给予心理支持及营养护理,术中注意全身肝素化,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动态变化,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使脾亢得到显著改善.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精心护理及术中的密切观察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刘湘兰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7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通过辨证予半夏泻心汤加减口服,对照组予奥美拉唑和吗丁啉口服,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对比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
作者:莫湘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现状和造成的原因.方法: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对造成临床护士工作压力的原因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41.08%和37.5%的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着很重和较重的工作压力;压力源主要是工作负荷过重、职业发展机会较小、工作报酬偏低、工作中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结论:要完善支持系统,合理安排人力资源,适当增加护士人数,在薪酬、培训及晋升等方面,要给予护士公平或优先的待遇;同时护士也要不断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及沟通交流艺术,增强护理工作的荣誉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作者:张春兰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系统化的非手术保守治疗.结果:治疗1~3个疗程,治愈70例,好转3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2%.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较好疗效.
作者:赵银龙;赵建生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资料与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10月于沈阳市妇婴医院分娩的共3976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剖宫产2067例,顺产1909例;男2115例,女1861例;胎龄27~42周;体重890~4520g.2007年10月培训前分娩的1892例新生儿为对照组,2007年10月培训后分娩的2084例新生儿为观察组,两组在分娩方式、性别、胎龄、体重、高危因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王硕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与护理,及应用解毒剂、复能剂与积极的护理措施是否可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资料.结果:155例患者中轻、中度中毒者全部治愈,重度中毒患者死亡3例,抢救成功率98.1%.结论: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与护理至关重要,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作者:何金凤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4例,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丽科伟)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结果:治疗组发热时间、体温恢复正常、咽峡炎缓解、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开始缩小、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中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1例出现头痛,减慢输液速度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出现粒细胞减少,停药后很快恢复正常,对照组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安全性好,效果明显.
作者:黄诚英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氟西汀配合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45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应用氟西汀剂量减半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21例单用氟西汀治疗,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MAD)评分.结果:HAMD评分治疗组在改善抑郁症的症状方面与对照组具有同样疗效(P>0.05),但复发率低,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氟西汀剂量减半配合中药治疗抑郁症疗效优于单用氟西汀治疗.
作者:韩迪 刊期: 2010年第11期
临床上常常由于观察不当,特别是对于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并伴有多脏器的并发症,如果没有进行连续的整体观察,就会延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为使临床护理观察得到落实,我们为重危患者的观察与护理设制了床旁护理观察记录单.此表的设计是根据护理程序:评估-措施-评价为原则对患者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整体性的护理.
作者:王玉敏;刘利霞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风方内服、康体方脑血管病治疗仪导入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8例患者随机双盲分为对照组、服用中风方组、康体方脑血管病治疗仪导入3个组.第1组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第2组为服用中风方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中风方;第3组为脑血管病治疗仪组,采用常规治疗加中风方内服、康体方脑血管病治疗仪导入.观察3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及疗效评分.结果:第1组总有效率71.9%,第2组总有效率86.5%,第3组总有效率 92.5%,第2、第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第3组康体方脑血管病治疗仪导入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及第2组(P<0.05).
作者:王银香;姚金敏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探索沙樱桃黄酮对人肝癌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给予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沙樱桃黄酮,用台盼蓝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毒性作用.结果:台盼蓝法测定结果显示,给药后培养6小时,沙樱桃黄酮(0.1mg/L,0.5mg/L,5mg/L)组和5-氟尿嘧啶(5-FU)组活细胞数比对照组分别减少了34.3%、43.9%、66.8%和51.2%,到18小时减少了36.4%、52.4%、85.3%和58.2%,差异有显著性(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周期中G0G1、S期DNA含量明显增加,G2M期显著减少,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4%、23.4%、26.6%.结论:沙樱桃黄酮对人肝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其作用与抑制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陶永臻;吴学桂;谢明仁;俞发荣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肝癌行介入术患者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要点.方法:我科86例肝癌行介入术患者进行系统化的围手术期护理并观察护理效果.结果:86例肝癌行介入术患者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结论:行介入术患者实施系统化的护理对于病人能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尤为重要.
作者:赵淑芳;赵云霞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资料与方法2003年7月~2008年8月收治子宫腺肌病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年龄28~49岁,平均40岁.临床表现:痛经27例,经量增多26例,经期延长12例,周期紊乱8例,原发性不孕症6例.检查:子宫增大32例,表面凹凸不平12例,质硬24例,附件触及包块8例.
作者:成志远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预防青光眼的复发,保存青光眼患者视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方法:通过对门诊青光眼患者进行个别指导,发放宣传资料,专题讲座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药物知识,情绪控制,健康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指导.结论:有效控制了青光眼患者的病情,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预防了青光眼的复发.讨论:系统的健康教育,对预防青光眼的复发,减轻对视功能和眼组织的损害,提高青光眼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赵容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胰岛素的适应证所有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的主要适应证.不论有无急性和慢性并发症,均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不可突然终止.2型糖尿病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者,经体力锻炼和饮食治疗效果不佳者,亦可直接加用胰岛素治疗.初发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消瘦型患者,可考虑加用胰岛素.
作者:王武超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奥沙利铂为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物,常与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总有效率>50%[1],1999年进入中国临床.奥沙利铂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造血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一般不良反应出现在用药10分钟后[2].
作者:任海莲 刊期: 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