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春
目的 分析模拟教学结合问题教学模式在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4级学生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取传统临床教学方式,实验组采取模拟教学结合问题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比两组学生的学习成果.结果 常规组学生的实践平均成绩为(68.78±6.22)分,理论平均成绩为(70.54±7.46)分;实验组学生的实践平均成绩为(89.87±10.13)分,理论平均成绩为(90.10±9.90)分.实验组学生的实践、理论平均成绩均高于常规组学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模拟教学结合问题教学模式在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成果.
作者:刘芳;李连兴 刊期: 2017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2016年7月—2017年7月肺癌术后呼吸衰竭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8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肺表面活性蛋白、氧代谢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肺癌术后呼吸衰竭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可显著改善患者呼吸系统.
作者:赵龙 刊期: 2017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细节护理在感染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感染科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住院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细节护理组(n=250)和常规护理组(n=250).对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差错事故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细节护理组患者的感染率为0.8%(2/250),低于常规护理组的4.0%(10/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节护理组漏发药、发错药、打错针、操作错误、医嘱处理错误、护理记录书写错误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92.0%(230/250),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4.4%(186/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节护理在感染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较常规护理高,更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及护士的漏发药、发错药、打错针、操作错误、医嘱处理错误、护理记录书写错误几率,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白丽丽 刊期: 2017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分层次管理对提高重症科临床教学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重症科临床医师20名进行临床知识(疾病的症状、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等)和实践(临床手术操作)的教学管理,实施管理3个月.观察实施管理前后的医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以及发生不良事件及医师满意度的情况.结果 实施后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分数均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49,t=5.412;P均<0.05);实施后发生不良事件发生率(10.0%)低于实施前(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87,P<0.05);实施后医师的满意度(95.0%)高于实施前(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49,P<0.05).结论 对重症科的医师的临床教学中采用分层次管理可以提高重症教学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王鑫;王瑞;杨立新;郁秀琴;古丽巴努尔·胡西塔尔;于湘友 刊期: 2017年第29期
认真讲好每一节课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如何讲好每一节课是每一位教师终生都在探索的课题.肌细胞的收缩功能是生理学中较难理解的一节内容,怎样才能讲好此节课的内容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创设画面情景及问题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新课,课堂小结.希望以此和各位同仁分享,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吕爱军 刊期: 2017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术前营养评估及宣教对不同营养风险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拟行直肠癌根治术(保肛)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NRS2002评估情况及营养支持方案分为三组:低营养风险组40例,高营养风险观察组40例,高营养风险对照组40例,统计分析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胃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营养风险对照组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营养风险组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短,高营养风险对照组恢复时间长,三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住院时间高营养风险观察组短,高营养风险对照组长,三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天的白蛋白变化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高营养风险观察组改善情况为明显.结论 以营养风险筛查为依据的强化营养护理支持治疗能减少吻合口瘘发生率,加快术后胃肠道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韩聪;高搏;赵菲菲;殷美茜 刊期: 2017年第29期
目的 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应用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所取得的效果,以及对比分析常规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两者的不同,期望能为医院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方法 .方法选取2015年6月19日—2017年6月22日于本院的儿科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200例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入儿科进行治疗的先后顺序展开分组,参照组100例儿科患儿行常规护理管理,而其余的100例患儿纳入实验组行护理风险管理.对参照组和实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危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展开详细分析.结果 实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危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各项指标均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管理之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提升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管理管理水平,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和危险事件的发生机率,可有效的提升护理满意度.
作者:曾巧灵 刊期: 2017年第29期
目的 分析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应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每组各43例.开腹组应用开腹修补术治疗,腹腔镜组应用腹腔镜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开腹组的总有效率为86.0%,腹腔镜组为97.7%,腹腔镜组高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应用腹腔镜修补术治疗的效果显著.
作者:吴大春 刊期: 2017年第29期
放射性肠炎是接受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目前尚无药物预防及治疗的标准策略.中药保留灌肠作为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副作用少等诸多优点,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单纯采用中药灌肠剂,或者中药灌肠剂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放射性肠炎均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可见,中药灌肠剂在放射性肠炎的治疗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地位,其中西医结合治疗形式多样,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但目前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且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很少.
作者:张慧敏;李振前;陈着;吴芬;杨梦春 刊期: 2017年第29期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造瘘口围手术期护理的内容及其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造瘘口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护理效果,评估其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经过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结直肠癌造瘘口患者具有较好效果,既降低造瘘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亦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获得更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赫丽杰;王海宽;张赫;胡月飞;郭文霞;丁洪波;汤维波;董艳红 刊期: 2017年第29期
目的 讨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住院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明确病变血管,分析各组危险因素.结果 将76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按照责任血管和病灶分为近段组13例(17.1%)、中段组27例(35.5%)、远段组19例(25.0%)、混合组17例(22.4%).近段组患者平均年龄较其他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组高脂血症发生率较其它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危险因素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循环脑梗死常累及中段和远段;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高血压、抽烟史、糖尿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生率高.
作者:程培丽;刘迎梅 刊期: 2017年第29期
目的 评价CBCT影像数据库和CBL法在牙体牙髓病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利用MySQL系统建立数据库,收录典型的牙体牙髓病的CBCT影像资料.设计CBL教案,并在牙体牙髓病的影像学实验课教学中采用CBL模式,引导学生完成病例的影像分析.由学生登录CBCT影像数据库在线学习.通过理论考核和网络问卷调查,评价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结果 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均为优,能较全面的分析牙体牙髓病的影像学特征,并正确判断疾病类型.参与调查的学生对课程的教学效果满意.结论 CBCT影像数据库及CBL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牙体牙髓影像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作者:吴大明;谢理哲;陆晓庆;周广超;孙超 刊期: 2017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在外科急腹症诊疗过程中应用腹腔镜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9月在我院行腹腔镜探查及手术治疗的62例普外科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2例患者于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115 min,平均为(64.3±3.7)min.无中转开腹.62例患者术中均放置腹腔引流管(穿孔灶旁引流管、盆腔引流管),一般于术后2~5天内拔除.住院时间4~12天,平均为(7.1±0.5)d,操作孔感染病例1例,予以换药1周后好转,无肠管、输尿管损伤及肠瘘发生,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肠道功能恢复快、切口感染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用于诊断急腹症可行、安全、有效.
作者:梁承友;周亦;殷宏毅;蒋昊;艾外尔;王海江 刊期: 2017年第29期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已成为全世界的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每年约有数以百万糖尿病患者因其并发症而致残或死亡,导致严重的社会和家庭负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眼部微血管并发症,也是致盲的重要眼病之一,已成为世人尤以关注的社会问题.但是目前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与多元醇代谢亢进、蛋白激酶C活化、非酶糖化反应、氧化还原异常等有关.文章主要通过MCP-1和VEGF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展开综述,提出MCP-1和VEG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上可能存在共同通路的观点.
作者:李芳;邓玲 刊期: 2017年第29期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迈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与医学的完美结合形成了数字医学这一崭新学科.3D打印技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制造技术.在口腔义齿制作领域,3D打印技术实现义齿制作的自动化生产,效率高,耗材少,成本低,改变了传统制造模式;在口腔临床医学领域,3D打印技术以独有优势,实现了口腔医疗个性化及便捷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数字口腔医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阐述了3D打印技术在义齿制作行业、口腔临床的应用情况及3D打印技术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对策.
作者:郭艳玲;王琳;蒲小猛 刊期: 2017年第29期
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ICU呼吸重症患者呼吸机撤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ICU呼吸重症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的一次撤机成功率、撤机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研究组一次撤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撤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ICU呼吸重症患者撤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率.
作者:魏菲 刊期: 2017年第29期
健康行为是个体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积极行动.随着全球性与区域性健康促进战略的全面制定与实施,越来越受到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目前,国内对于肾移植患者术后自我健康行为的研究甚少.大部分健康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方面.健康行为的特点,是个人在生活中为维持或促进健康所做的行为.肾移植患者的健康行为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健康饮食、规律运动、遵医嘱服药、自我监测、压力处理、保健行为等多个方面,文章就肾移植患者术后健康行为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与总结.
作者:韩旭;刘朝;冯佳 刊期: 2017年第29期
目的 观察CBL联合PBL教学法在高职校《中医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校高职护理专业2014级39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CBL联合PBL教学法进行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课程结束后,对两组的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期末考试成绩及学生学习效果自我评价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中医护理教学中应用CBL联合PBL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吴卓 刊期: 2017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早期接触临床在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6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式,实验组采用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方式,然后进入医院实习1个月,实习后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满意度及各项技能评分.结果 实验组的满意度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3.5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麻醉前访视、操作技能、常见问题处理等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接触临床在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使学生更能适应麻醉工作.
作者:包文朝 刊期: 2017年第29期
目的 探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运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各55例患者.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气分析及心率等指标改善状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心率、呼吸频率、血气中pH各指标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运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可使治疗效果提高,改善患肺功能各指标.
作者:彭华丽;张莉 刊期: 2017年第29期